雙流區空港五路,坐落著特銳德川開電氣有限公司(下稱“川開電氣”)的智能工廠。走進車間,明亮、干凈、整潔,10余條自動化生產線、200余臺自動化設備有序運轉。
“以前,車間生產要靠手抬肩扛,地上鋪滿了各種物料,不像現在這么有科技感?!贝ㄩ_電氣中壓空氣柜產品線生產主管林昆說道。身著短袖工裝的他,挺拔而精干。
5月召開的成都市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提出,聚焦智能化,著力實施“智改數轉”行動。傳統制造業應當如何把握時代機遇,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本刊記者來到“2023年度成都市智能工廠”之一的川開電氣能源互聯網裝備“低碳智造”智能工廠尋找答案。
智能工廠能效優化
川開電氣生產車間里,一條條自動化生產線有序分布。一條藍色的產線內,多個機械手正在同時作業,高大的網架里,不同的板材被自動調出。
這條生產線名為普瑪寶柔性加工中心?!斑@是生產電氣開關柜的第一步——生產框架和骨骼。這個高大的網架結構是立體料庫,所有板材都要進入這里,然后根據操作人員的指令自動調出來,放進相關設備進行折彎加工。”普瑪寶柔性加工中心班組長朱昌明介紹,機械化、智能化裝置的運用,集成了沖、剪、折、激光切一體的鈑金加工能力,具備自動堆料、加工成品自動分揀的功能,能夠大幅度減少手動折彎工作。
“以前全靠手動折彎,一塊側板需要兩人在前、兩人在后一起完成?,F在,一個人就可以做兩塊側板的折彎?!敝觳髡f。
生產線的另一頭,一只灰色的機械手正“小心翼翼”對完成折彎的板材進行堆放,它被稱為ABB碼垛機器人,能根據不同的產品特性和尺寸,靈活調整堆放方式,確保貨物的安全和穩定。
當電氣開關柜框架和骨骼生產完成之后,便被送往中壓空氣柜產品線。在這里,數名工人正在進行柜體組裝工作,接入各種復雜的元器件和電路等。安裝重達數十公斤的互感器,則是由一名工人操作機械手完成。
在中壓空氣柜產品線的過道,一輛穿梭小車在軌道上來來回回,將經過柜體組裝、互感器安裝、門板安裝等工序的產品依次送去下一道工序?!耙卉嚠a品很重的,有上百公斤。穿梭小車按照計劃和指令進行物料輸送,工序銜接有序,可以顯著降低運輸成本,提高效率?!绷掷フf,“還是原來的10個人,智能化制造不但大幅度提高了生產效率,還大大降低了一線員工的勞動強度?!?/p>
“智改數轉”帶來變革
川開電氣是一家輸配電成套設備研發生產商,其客戶幾乎遍布所有能用到電的行業。在西昌衛星發射基地、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長征火箭、“嫦娥五號”及“天問一號”探測器等一大批國家重點工程里,都有其身影。
作為一家有40余年歷史的傳統制造業企業,川開電氣前身是“成都市雙流電控設備廠”。2006年正式進軍核電設備領域,2009年整體變更為川開電氣有限公司,成為西南地區最大的輸配電研制基地。2015年,川開電氣與青島特銳德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完成資產重組,成為特銳德的全資子公司。
“2019年,我們打造了特銳德川開電氣智慧工廠,總投資8.41億元,這標志著從‘智能制造’到‘低碳智造’的轉型。”川開電氣董事長李軍介紹,智慧工廠重點解決傳統制造業普遍面臨的問題,比如產能過剩與同質化嚴重、資源使用效率不足、生產過程不透明、生產異常反饋的及時性與閉環性差等,完成了從營銷、設計到生產的“端到端”一體化。
如今,“低碳智造”智能工廠包括智慧工廠管理系統、智慧能源管理系統、微電網系統及1.5萬平方米光伏發電系統、十余條自動化生產線、200余臺自動化設備,全面實現計劃管理、產線建設、精益管理、物流管理、耗能管理、倉儲管理全周期數字化可視。
林昆在川開電氣已工作了10年,他認為,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并沒有“終結”一線工人的崗位,而是開創了一種全新的高效率生產模式,這正是傳統制造業不斷推動“智改數轉”所帶來的變革。
數據顯示,較傳統制造工廠而言,川開電氣生產效率提升53.85%、一次良品率提升40.74%、單位人效優化提升17.19%,產值連續3年持續增長近20%……通過轉型升級,傳統制造業闖出了新天地。
“低碳智造”向“新”力
在川開電氣能源互聯網裝備“低碳智造”智能工廠,廠房屋頂鋪設大量光伏板,月均發電量14萬度,年度發電量可達160萬度。發電用于工廠照明、新能源汽車充電等,除了自發自用還實現余電入網。
屋頂上還鋪設了一些管道,這是建設的水蓄能系統,達到節能的目的。李軍介紹,智慧能源管理系統好比一個“最強大腦”,它以數字化智能配電為基礎,以交直流母線混合架構的“光、儲、充、放”新能源微網系統為支撐,與水儲冷空調、壓縮空氣、天然氣、生產生活用水等多個用能子系統深度融合,通過邊緣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技術幫助管理公司復雜的能源結構,既能保證大量使用光伏發電,又能保障生產用能供應穩定。
在智慧能源管理系統大屏上,可以看到系統利用算法,結合價格信號、歷史數據等因素,實時預測工廠內的能源供需變化。通過對系統內的源、荷、儲、車等資源進行實時監測,可以最大程度利用分布式發電能源,實現經濟效益最優化。據了解,光伏所發電能優先供給園區生產使用,剩余電量反送電網銷售。在2022年高溫期間,依靠光伏發電滿足了園區內三分之一的用電需求,完成了4.5億元的產值目標。
去年,川開電氣能源互聯網裝備“低碳智造”智能工廠入選“2023年度成都市智能工廠”,川開電氣也正式獲評“2023年度四川省綠色工廠”。
“智慧能源管理平臺的運用,確保了清潔能源的高效利用,有效降低單位能源消耗。”李軍介紹,該系統每年節省用能費用180余萬元,減少標準煤用量630余噸,綜合能耗節約30%左右。李軍表示,川開電氣將繼續在智能化、綠色化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視點
推進新型工業化
成都以“智”提“質”
制造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為什么要“改”和“轉”?成都如何“改”和“轉”?
成都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工業互聯網推進處(智能制造推進處)相關負責人介紹,“智改數轉”是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的過程,是實現數據驅動的企業業務、組織、商業模式變革轉型的過程。
“‘智改數轉’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制造企業、服務商、中介機構等共同推動。”該負責人表示,推動“智改數轉”是制造強國、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建設的有力抓手。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方案》,工信部正在實施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新型技改城市試點,成都作為首批試點城市,必須進一步加快“智改數轉”。同時,成都正在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智改數轉”作為有效抓手,將推動制造業降本增效提質擴綠,實現高質量發展。
據介紹,近年來,成都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以工業互聯網為支撐,積極推進“智改數轉”,獲批全國首批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新型技改城市試點,近三年全市兩化融合水平不斷提升,推進產業數字化、加快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等工作獲2022年國務院首批督查激勵。
上述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成都將遵循系統推進、重點突破、供給可及、支撐有力、生態優化的工作原則,聚焦供需兩側,從融合應用、產品供給、數字底座三方面發力,力爭用3年時間,實現規上工業企業“智改數轉”全覆蓋,五大支柱產業深度覆蓋,建設一批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數字產線和智造單元。以應用深化牽引供給體制,著力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引育一批高端服務商,推出一批優秀解決方案,培育一批首(臺)套、首版次產品,打造全國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制造業新型技術改造城市試點的典范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