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產業出題,人才解題”機制,助力企業和相關產業實現AI化
人工智能(AI)產業與千行百業深度融合,成為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新支點,是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成都長期以來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先后獲批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試點城市,在人工智能產業領域的算力資源、產業基礎、政策環境等方面具有多個顯著優勢,但與先發城市比還存在差距。
一是缺乏本土的人工智能領域的大廠。本土企業實力不強,缺乏在全國乃至在全球具有引領作用的大企業,特別是在新一輪生成式AI熱潮中競爭最激烈、最引人關注的大模型公司,公開報道數據顯示,成都僅有3家,而深圳、上海、北京已分別有11家、12家、54家。二是資本活躍度不夠。人工智能產業往往需要持續投入大量資金,尤其在企業培育階段,吸引更多投資和創業資金對于推動產業發展至關重要。三是人才短缺問題較為突出。成都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還不夠,供需矛盾較為突出,人工智能儲備人才與北京、杭州等城市差距很大。
鑒于成都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優勢和不足,建議下一步從以下四個方面發力。
一是依托成都超算和智算“雙中心”,加快發展算力產業。積極圍繞“運力”“算力”“存力”等關鍵領域,大力發展芯片、服務器整機、液冷設備等高端硬件,支持鯤鵬、昇騰、海光等自主可控芯片部署應用,提高自主研發算力設備比例;聚力推動存儲芯片產業發展,建設一批以存儲為主導的數據中心,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存儲谷”。此外,進一步完善“算力券”政策,擴大普惠公共算力服務,加強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強化“雙中心”產業聚合平臺的角色,為企業之間的合作創新提供交流平臺。
二是推動成都產業AI化。人工智能可以深刻改變工作的方式方法,具備降本、增效、強化韌性等能力,從產業創新的實務需求出發,建議啟動全市產業AI化。組成產業AI化專家服務團隊,整合AI需求端及AI供給端,成立AI化推動工作小組。建立“產業出題,人才解題”機制,由信息服務、醫療生技、電商廣告、人力資源、監控安全、物聯網等產業的相關企業提出AI轉型的具體需求,由AI化專家服務團隊提供解題方案,助力企業和相關產業實現AI化。
三是實施AI人才戰略。鼓勵普通高等院校和高職院校發布或選用人工智能教材及教案,并開設人工智能必修課或選修課程,培養更多人工智能專業人才。建立實訓基地和研發中心,提升實戰經驗。重視基礎教育,擴大在職及就業培訓,推動AI向下扎根,提升成都普通市民的AI素養。同時,積極實施柔性引才策略,通過“以賽引才”“項目引才”等模式,實現“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吸引頂尖人工智能人才為成都工作。
四是實施本土AI企業培育計劃。結合成都的優勢特色,設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用于支持企業研發、創新項目、人才引進和培訓等方面,降低企業的創新成本。建立政府引導的人工智能產業投資基金,同時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通過市場化運作方式,支持具有潛力的創新型企業發展,培育人工智能創新標桿企業。聚焦專精特新,立足快速見效且成本較低領域,形成專業解決方案,在音樂、工業檢測、智能語音、輔助辦公等細分領域打造垂類大模型。
(作者系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