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考察時強調,四川是我國發展的戰略腹地,在國家發展大局特別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中具有獨特而重要的地位。要把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主攻方向,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前瞻部署未來產業,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構建富有四川特色和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省委十二屆三次全會專題研究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并作出《決定》,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四川奠定堅實基礎。
成都市委市政府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大要求,堅持把發展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深入實施產業建圈強鏈行動,以“鏈主企業+公共平臺+產業基金+領軍人才+中介機構”五大產業生態為關鍵“建圈”,以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為重點“強鏈”,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構建具有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要求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目前,聚焦8個產業生態圈、大力發展30條重點產業鏈,培育形成電子信息、裝備制造2個萬億級產業集群,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等14條千億級優勢產業集群。
以重大平臺建設為支撐完善科創體系,激發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強勁動能
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在服務國家科技自立自強中提升城市科技創新能力,促進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聚焦國家需求科學布局創新平臺。以成渝(興隆湖)綜合性科學中心和西部(成都)科學城為主承載,布局跨尺度矢量光場時空調控驗證裝置等國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構建“國家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天府實驗室”的高水平實驗室體系,形成國家產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的全品牌布局。創新綜合承載能力持續提升,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達146個,在國內率先擁有生物醫藥領域國家級創新平臺“全牌照”。
聚焦市場主體組建新型研發機構。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支持鏈主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推動高校、科研院所、職業技術學校創新成果和人才支撐向企業匯聚。聯合清華大學等知名高校院所共建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上海交大四川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校地合作共建成都先進推進技術研究中心等重點項目80個,以四川新視創偉等企業為主體創建國家超高清視頻創新中心,以市場為紐帶的“政府—企業—高?!蒲袡C構—人才”創新生態圈加快形成。
聚焦打通堵點難點推動成果轉化。布局建設西部中試中心,全力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針對樣品化、工程化、產品化、產業化四個關鍵環節,出臺支持企業購買轉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引進知名技術轉移機構等方面的科技成果轉化十條政策措施,已建成中試平臺和概念驗證中心40個。著力打造轉化服務生態集聚區,加快構建創新活動風險共擔、創新成果多方對接、創新轉化全鏈條加速三大機制,強化評估評價、風險投資、知識產權等專業服務。2023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營業收入超1.4萬億元,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3萬家,同比增長13.3%。科創版上市(過會)企業20家。技術合同成交額同比增長10.7%。全球創新指數城市排名提升5位、居全球第24位。
以鏈主企業引育為核心加快聚鏈強鏈,提升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發展能級
堅持以實體經濟為根基推動產業集聚集群發展,促進產業鏈上中下游貫通、大中小企業融通,持續增強經濟發展活力。
突出補鏈延鏈強鏈實施項目招引。創新“整鏈包干、一鏈到底”推進機制,2名市領導互為A、B角擔任重點產業鏈“鏈長”,負責跟蹤調度、協調推進、項目招引、政策爭取。繪制產業圖譜,實現重點產業鏈鏈主企業、領軍人才、產業基金、公共平臺、中介機構、發展空間、資源能耗、安全風險八方面“一圖統覽”。緊扣鏈主企業需求梳理補鏈強鏈延鏈重大項目,“鏈長”率領專班靶向招引,提升項目招引培育的精準性和有效性。2023年,全市引進重大和高能級項目408個,總投資超6300億元。
突出鏈主帶動作用推動產業升級。針對鏈主企業技術創新、市場拓展、產品配套等需求,鼓勵鏈主投資科技研發、總部結算等功能性項目,開展供應鏈協同創新,支持鏈主打造科技創新、供應鏈服務、人才交流交往等平臺,以上下游、左右岸協作配套為牽引,提高產業鏈安全穩定韌性,形成“鏈主企業引領帶動全產業鏈發展”良好格局。2023年,圍繞全市重點產業鏈,梳理210個公共平臺、96家中介機構、181支產投基金建立合作,成功引進鏈主項目50個,鏈屬項目358個。
突出企業集群培育夯實產業基礎。實施“上規、上榜、上云、上市”企業培育攻堅行動,“一企一策”加大制造業百強企業培育力度,推動企業數字化、低碳化轉型,加快構建以鏈主上市公司為引領、單項冠軍和“專精特新”企業為骨干、創新型中小微企業為基礎的企業梯隊,夯實產業發展基礎支撐。2023年,企業新上規971家、上市過會15家、上云2.2萬家,累計上榜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86家,本土世界500強企業增至4家,全市境內外上市公司數量達146家,數量均居中西部首位。
以市場主體需求為導向優化產業生態,集聚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要素資源
堅持精準高效配置資源要素,引導優質項目、人才資源、創新要素向重點產業鏈加速匯聚,推動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強化財金互動賦能。建立企業全生命周期產業基金服務體系,推動各重點產業鏈組建專業化子基金,組織開展多層次廣覆蓋的產融對接活動,持續開發人才貸、成果貸、研發貸等科技金融產品,助力重大項目、關鍵配套引進和本土企業成長。2023年,新增科創貸放款2225筆、86.8億元,放款筆數、金額分別較上年同期增長4.5%、11%,其中發放“人才貸”“成果貸”“研發貸”“積分貸”1036筆、48.4億元。持續完善市場化基金生態,落地首支QFLP基金,2023年,全市已注冊備案的私募基金機構334家,管理規模超2000億元。
強化人才資源引領。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實施“產業建圈強鏈人才計劃”,推動將人才評審權賦予鏈主企業等市場主體。瞄準細分賽道和前沿領域,加快引育一批能夠補齊短板、攻克技術、引領發展的創新領軍人才,形成“引進一名領軍人物、落地一個重大項目、集聚一批優秀人才、帶動一個產業發展”的良好生態,累計引聚頂尖科技創新團隊(項目)84個,評定產業領軍人才488名,在微納電子、生物醫藥等領域開展“卡脖子”項目攻關70余項。持續開展“校企雙進·找礦挖寶”科技成果精準對接活動,累計與清華大學等高校聯合開展專場活動200余場,組織480家(次)高校院所與3100余家(次)科技型企業和投融資機構對接洽談,收集、發布技術成果超過2500項。
強化中介服務支撐。以產業聯盟為核心構建中介服務機構網絡,梳理各重點產業鏈、鏈主企業、鏈屬企業等核心訴求,組織布局生產性中介服務機構,借勢借力行業商協會、業界共治委員會等產業聯盟的信息優勢和橋梁作用,引導同一產業鏈上的企業開展鏈式招商、協作配套、協同創新,強化技術中介、人才中介、投融資中介、要素整合等專業服務。截至目前,培育中介機構、產業聯盟96個,“鏈長”牽頭組織開展以行業主題沙龍、產業網絡招商等為主題的12345產業建圈強鏈“蓉易見”活動300余場。
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牽引強化產業聯動,匯聚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發展合力
加快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成都都市圈產業鏈供應鏈共建,加強區域優勢互補,塑造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加快形成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
圍繞共建產業集群推進成渝地區現代化產業體系互聯互通。聚焦構建高效分工、錯位發展、相互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加快共建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成功爭取成渝地區電子信息先進制造集群、成渝地區工業互聯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等國家級重大工程和重要試點示范,共同建成全球最大的OLED顯示生產基地和中國最大的柔性顯示產業集聚地。開通“成渝氫走廊”示范線,共建“智行走廊”示范道路648公里,兩地汽車零部件企業相互服務對方整車配套、全域配套率提升至80%以上,啟動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聯合申報。推進航空航天、軌道交通等領域合作,聯合開展無人機研發合作,成功完成C145發動機平原與高原環境試飛和相應改裝工作。重慶西南鋁業成為“成都造”C919機頭最大鋁材供應商,成都中車長客為重慶軌道集團量產地鐵車體。
圍繞完善高能級產業生態圈推動成都都市圈產業協作。以產業跨區域建圈強鏈為路徑,編制成都都市圈制造業協同規劃和實施方案,依托成德眉資各自優勢繪制9條產業鏈全景圖,規劃建設天府大道科創走廊、成資協同開放走廊,相向打造成德臨港經濟、成眉高新技術和成資臨空經濟三大產業帶。先后實施兩批次12個交界地帶融合發展啟動項目,彭州市—什邡市川芎全國市場占有率超過75%,金堂—中江蔬菜(食用菌)產業園獲批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合作園區試點,蒲江縣—丹棱縣聯合發布3項柑橘全國團體標準。
圍繞區域協作聯動推動市域資源要素高效統籌利用。以產業鏈為紐帶優化產業布局,積極探索經濟區和行政區適度分離,依托“主要承載地”打造鏈主企業、創新資源、公共平臺等集聚發展區,統籌布局“協同發展地”引育關鍵配套,解決單個區域內產業發展配套和資源要素匹配等問題。推動四川天府新區與青羊區、新都區協同發展航空產業,依托“航空工業成飛+成都航空產業園”深化飛機“總裝+配套”協作模式,依托“渦輪院+航空動力國家實驗室+航空發動機產業園”探索航空發動機“研發+制造”協作模式,航空發動機、大飛機制造與服務2條重點產業鏈新簽約重大和高能級項目10個,完成投資超10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