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臻
李大釗是中國共產黨建立、發展過程中的關鍵人物,對于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內蒙古、山西、陜西等地黨組織的建立貢獻巨大。天津作為北方的重要工業城市,是中國共產黨早期建黨實踐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北洋政府時期,天津近代工礦產業的發展迫切需要掌握與之相關的科學文化知識的人才,天津近代的中學教育和高等教育得到了迅速發展,為近代西方思潮的傳播提供了土壤。在此背景下,私人關系、學緣關系和地緣紐帶成為李大釗領導天津早期黨組織建立和發展的重要紐帶。
李大釗在天津社會關系網絡的搭建,主要有三條脈絡。
第一,求學于北洋法政學堂時形成的人際關系網絡。北洋法政學堂教授高等法律、政治、理財等,以造就完全政法通才為主旨,是清末民初法政教育的突出代表。李大釗于1907至1913年在北洋法政學堂求學,此時中國正處于辛亥革命前后,社會思潮空前激蕩,李大釗也開始積極投身救國救民的革命實踐。在求學期間,李大釗和于樹德成為前后屆同學。1917年,于樹德從北洋法政學堂畢業,參與組織天津新中學會。1918年,于樹德東渡日本求學。于樹德留日后,新中學會進一步擴展為留日學生的愛國團體,其主要成員是留日的天津南開學校和天津法政學校的畢業生,周恩來、許德珩、安體誠、陳翰笙等均是該組織的成員。
第二,留學日本時形成的人際關系網絡。天津早期新式學堂在辦學模式上與日本的各類學堂較為接近,受到日本文化影響以及地理因素上的便利,一些天津進步青年選擇赴日留學,李大釗就是其中之一。1913年,李大釗赴日本留學。1916年,李大釗創辦了留日學生總會的機關刊物《民彝》,結識了黃介民、陳溥賢等人。黃介民及其創辦的大同黨和鼓吹的新亞主義亦成為李大釗搭建人際關系網絡的媒介和平臺。1917年3月4日,黃介民回憶:“復往天津以張滌非、張蓬仙之紹介訪常策歐、周翔宇,并訂為新亞同志,分擔進行。燕京訪密友告一結束,遂托李守常主持一切。乃復與李守常、張澤民、高一涵、仇亦山、熊黑士商設北京神州學會支部事,以公開機關容羅各面人才,為進行之一法。”可見,此時李大釗與周恩來這樣的進步青年已經形成了聯系。
第三,通過進步學生社團形成的人際關系網絡。1918年1月,李大釗接替章士釗,擔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后,與進步學生團體的聯系日益緊密,通過創建和指導學生社團、創辦進步刊物,結識了一大批進步青年,為其后早期黨團組織的建立奠定了基礎。1918年10月,李大釗幫助并支持成立學生救國會。該會于該月20日成立國民雜志社,李大釗應邀為指導。許德珩作為學生救國會的重要成員,曾在《回憶國民雜志社》中提到,1918年4月,國民雜志社商量好發動一個群眾性的反日愛國運動。在此次運動中,北京的北大、高工、法政、醫專工專、高師等校的學生開始團結起來,成立“學生愛國會”的組織,除了北京的學生外,天津“覺悟社”的諶志篤等也加入了該社。
隨后,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是李大釗廣泛結識進步青年,特別是天津地區進步青年的一次重要的機遇。1919年5月6日,“北京中等以上學校學生聯合會”正式成立,積極組織北京學生參加拒簽巴黎和約的愛國運動。在其領導下,北京各校學生發表宣言,散發傳單,號召群眾開展斗爭。隨后,天津學生也開始支援北京學生。天津高等工業學校的諶志篤、南開中學代表馬駿和第一中學的韓致祥、北洋大學的諶小岑等人開始領導并參與天津的學生運動。隨著學生運動的發展,天津學生聯合會決定派遣大批同學到北京示威請愿。在聲援五四運動的過程中,天津進步學生結識了李大釗并進一步密切了聯系。在返回北京的路上,受到北京革命形勢與思想浪潮的感召,周恩來與同行進步青年商議創立覺悟社。9月16日,周恩來、諶志篤、馬駿、鄧穎超等在天津成立覺悟社,成員共有20人,包括10個女青年和10個男青年,覆蓋了北洋女師范學堂、南開中學、直隸第一中學、北洋大學等多所學校。覺悟社成立后,李大釗于9月21日應其邀請赴天津與成員們見面,對于社團學習活動進行了具體的指導。10月,于方舟等10余名直隸省一中和直隸第一女子師范的學生成立新生社。在李大釗指導下,閱讀《新青年》《少年中國》等刊物,研究介紹馬克思主義著作。其中,于方舟、安幸生、李培良等人日后均成為天津地方黨組織的創始人和主要領導人。同一時期,張太雷在參與五四運動的過程中,與周恩來、于方舟等結下友誼,并作為天津學聯的代表赴北京,結識了李大釗。在李大釗影響下,張太雷開始接觸和信仰馬克思主義,并參加了李大釗組織的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協助李大釗開展創建中國共產黨的工作。
五四運動拓展了李大釗人際關系網絡的支脈,也使其在北洋法政學堂和進步學生團體形成的兩條人際關系的脈絡進一步交織在一起,為其在天津建立黨團組織的初步探索奠定了基礎。1920年1月,李大釗護送陳獨秀離京赴滬。陳獨秀離開后,李大釗在天津會見了天津的先進分子胡維憲、姜般若、章志等,一起到俄租界蘇俄友人鮑立維家中,探討了無產階級的組織形式和領導作用,研究了從事天津地下工作的方法和內容。3月,李大釗組織了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團結了一批進步青年,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凝聚力量。天津的進步學生張太雷、于方舟、韓麟符、安幸生成為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成員。此后,張太雷經常往來于天津和北京之間,傳遞秘密文獻,并在李大釗的指導下學習、宣傳馬克思主義。4月1日,由于方舟等人創立的新生社改組為天津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創辦了帶有社會主義色彩的《新生》雜志,為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提供了載體。4月至5月間,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基來到天津,張太雷由鮑立維介紹為其當翻譯。他隨維經斯基到北京與李大釗會面,后又赴滬直接參加了維經斯基指導下,由陳獨秀等人建立的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和社會主義青年團的活動。返津后,張太雷又積極推動天津的工作。10月至11月間,李大釗、張申府、張國燾三人在北京先后成立“共產黨小組”“共產黨北京支部”,經李大釗推薦,天津的張太雷和江浩,加入共產黨北京支部,開始籌備建立天津共產黨組織,同時著手組建社會主義青年團。此時,諶小岑接受李大釗的安排,到天津會見其同學張太雷,開始組建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工作。11月,張太雷、吳南如、諶小岑、胡維憲等七人出席天津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會,張太雷任書記。12月,天津共產黨小組成立,張太雷任書記。1920年,張太雷在李大釗和鮑立維的指導下,頻繁奔走于京津滬,在中共早期組織創建活動中起到了積極而重要的橋梁作用。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開。隨著李大釗結識的留日學生陸續回國,李大釗在天津的三條人際關系脈絡更加緊密地交織在一起,深入開展學生和工人的組織動員工作,推動天津黨團組織的建立和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天津作為近代中國北方的重要城市,在早期黨團建設實踐上占據著重要地位,關聯并輻射到北方其他地區的建黨實踐。李大釗作為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早年在北洋法政學堂求學,后進入北京大學擔任圖書館主任,形成了以北洋法政學堂、留日學生和進步學生群體為主的三條人際關系脈絡,其領導建立天津早期黨團組織的經歷反映出其革命實踐的豐富經驗、超凡的人格魅力和卓越的組織能力,對北方早期黨團組織的建立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作者為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