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秀文 王秀菊
近年來,西方文化滲透對我國意識形態安全造成威脅?;跉v史和實踐的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始終以愛國主義為主旋律,加強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挖掘,是加強大學生國家認同和構建大學生國家認同體系的制勝法寶。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國家認同的關系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民族發展歷史中形成的思想理念、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的集合,匯聚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底蘊,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象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國家認同之中,這是培養具有深厚愛國主義情懷和擔當民族復興歷史重任的時代新人的重要渠道。深刻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國家認同之間的相互關系,對其進行整體把握,是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國家認同工作的基礎。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大學生國家認同提供思想支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含豐富的教育資源,為開展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提供有力支撐?!叭藗冏约簞撛熳约旱臍v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要繼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挖掘其思想精髓,如先人“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的愛國情懷,“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的奉獻精神,“醉臥沙場君莫笑,不破樓蘭終不還”的磅礴氣概等都是國家認同精神的有力表現。由此,在高校開展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應充分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化人”功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精神動力,增強國家認同感和歸屬感。
(二)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
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為大學生增強對黨和國家事業的深厚情感和歸屬感,為中國夢的實現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一方面,大學生國家認同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有力手段。例如,在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中,可以將具有國家認同精神的歷史人物或事件納入教學中,使學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享受趣味性,促使學生入腦入心,達到教學目的。另一方面,大學生國家認同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添助力。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感不斷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推陳出新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大學生進行國家認同教育,可采用多角度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學理解讀,在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教育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能使其煥發出新的生機,又能擴充具有時代特點的底色內蘊,進一步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國家認同的現實意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綿延五千多年而歷久彌新,經歷過社會結構的深刻變革、社會思潮的不斷變化,始終堅持將優秀的文化資源與現實特征相結合,在實踐中回應時代要求,要持續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國家認同,結合當前社會發展的新需求、新趨勢,增強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以適應時代的變化和發展。
(一)是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舉措
在五千多年文明發展進程中,一代代中華兒女以大無畏的斗爭精神和保家衛國的家國情懷,培育、繼承和發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從“旌蔽日兮敵若云,矢交墜兮士爭先”描繪的戰士們保家衛國、視死如歸的場景,到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彰顯的豪邁氣概與愛國情懷,愛國主義始終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始終是激昂的主旋律。面對當前部分大學生愛國主義觀念淡薄的現象,要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樹立其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
(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支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愛國主義教育重要的資源寶庫,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大量鮮活、靈動的素材。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廣大青年要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懷抱夢想又腳踏實地,敢想敢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讓青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大學生通過學習“功崇惟志,業廣惟勤”,有助于保持自身對于理想信念的執著與熱情,做“有理想”的新時代好青年;大學生要自覺領會“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主動肩負起時代賦予的責任與使命,在服務社會、奉獻社會的過程中成就自我,增長本領才干,做“敢擔當”的新時代好青年;“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啟發大學生奮發圖強,磨礪意志,做“能吃苦”的新時代好青年;“學如弓弩,才如箭鏃。識以領之,方能中鵠”,大學生要勤學好問,自覺鉆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通過勤奮學習文化知識,自覺外化于行,做“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國家認同路徑探析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國家認同,需要遵循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方針、高校人才培養要求,并結合時代要求轉化創新。因此,我們要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國家認同有機結合的方法,引導大學生樹立家國一體意識,強化國家認同。
(一)推進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改革,探索大學生國家認同方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國家認同要扎根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的教學陣地,才能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大學生國家認同的互通互聯。一方面,應開發契合大學生特點的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材。教材是課堂教學的基礎工具,要編寫合適的教材,完善教科書中片面的內容及誤區。編寫時,既要做到篇幅簡潔大氣,又要言之有物,不空泛、不講大話。另一方面,應健全國家認同教育協同融入課程思政機制。高校教師要結合學生專業特點,將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引導學生學懂弄通,可以運用豐富的案例進行教學,以更為生動的方式幫助大學生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例如,在中國近代史教育課程中,運用“岳飛精忠報國”“文天祥矢志不屈”“史可法堅守揚州城”等飽含責任感和使命感的故事,來增強學生對民族精神的深切感悟,引導學生勤學善思,激發其學習興趣,使濃郁的愛國情懷根植于大學生心中。
(二)打造一支具備良好素養的高校教師隊伍,助推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
教師文化素養高低,直接影響大學生進行國家認同教育的成效。一方面,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導者,應從多方面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層次內涵,對其進行系統研究,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為培育大學生國家認同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另一方面,教師要主動參與科研活動,積極開展學術交流。教師可以結合自身教學需要,通過參加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論壇、申報課題等形式,加大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力度。此外,教師參與科研活動形成的學術成果,有助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轉化,增強自身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堂教學提供學術支撐,向學生更好地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為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教育提供專業保障。
(三)拓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踐渠道,培養大學生國家認同情懷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強調學習不能將理論與實踐相分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國家認同也需要在實踐中進行。一是全方位利用教學基地進行專業實踐。例如,組織大學生去紀念館、博物館、革命遺址等教育基地開展專業學習,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升華國家認同情感;帶領學生實地考察歷史文化名勝古跡,讓學生們身臨其境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寶庫的恢弘壯闊,親身體驗光輝燦爛的文明歷史,增強民族自豪感。二是高校要鼓勵學生從實際出發,結合自身情況,在實踐中加強國家認同。如參加“孔子文化藝術節”等社會展覽,感悟儒家思想的現代表達形式;寒暑假期間,學生可以參加實踐活動,用社會實踐來激發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并投身“三下鄉”調研、社會志愿活動、調查訪談等實踐中,以提高大學生的合作意識、組織能力,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綜上,大學生在形式各異的實踐活動中加深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層次理解,感受潛移默化的國家認同教育,增強了國家認同的情感底蘊。
(四)打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新陣地,拓寬大學生國家認同道路
打造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新媒體陣地,也是增強大學生國家認同的重要陣地。一是要利用校園網站、論壇、微信等平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優秀作品進行更大范圍、更為精準的推送和宣傳,充分發揮新媒體在輿論引導上的優勢,加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與交流,提升學生的文化自豪感與歸屬感,夯實大學生國家認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二是要通過圖片、視頻等多種表現手段,助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新媒體的互動與融通,進一步優化教學效果。三是要加強網絡安全管理,對各類負面文化的滲透進行嚴格的監管,提升大學生辨識網絡信息的能力,并對其進行監督和引導,嚴加防范不良思潮侵擾,為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創造一個良好的網絡環境。
總而言之,大學生的國家認同對維護國家統一、促進社會穩定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诋斍暗目陀^環境,更要通過現實維度的考察,深度展現新時代高校大學生在國家認同方面遭遇的內外挑戰。分析新時期高校大學生特點,尋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國家認同的內在契合邏輯,建立一套具有操作性的意識形態共識、制度安排、政策實施和治理運行高效的大學生國家認同策略體系,讓大學生自覺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姜益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生成機理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4):89-91.
[3]曾星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策略思考[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20(03):88-91.
[4]薛花.探索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中大學生國家認同的提升路徑[J].思想政治課研究,2022(05):108-115.
【基金項目】尼山世界儒學中心/中國孔子基金會課題基金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人民精神世界路徑研究”(23JDTCA048);2022年山東科技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國家認同研究”(SZKT-22097)。
(作者梁秀文系山東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王秀菊系山東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陳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