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斯
抗生素濫用,原因是多方面的,在這背后可以發現,人們普遍對于抗生素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那么,本期就來給大家科普一下,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
常用抗生素的劑型
抗生素劑型眾多,主要包括——
●口服藥:治療全身性的各種細菌、霉菌感染,例如肺部、腹部、泌尿道感染等等。
●外用藥:主要用于皮膚疾病。
●針劑:嚴重感染或無法口服的病人。
●眼藥水:治療眼睛細菌感染,例如細菌性結膜炎。
●耳滴劑:治療外耳道細菌感染。
●植入物:常用于骨骼感染。
抗生素應用是有原則的
? 嚴格掌握適應證:診斷為細菌感染者才使用抗生素,需要醫護人員通過癥狀、體征及一些專業的實驗室和病原微生物檢查來確定。可以明確的幾個基本常識是:病毒性感染的疾病、無條件的預防性用藥、無感染征象的發熱都不是抗生素的應用指征。
? 根據藥物敏感情況選擇用藥:有條件的盡量做病原學和藥敏試驗,條件不允許的憑經驗選擇可能對致病菌敏感的藥物,避免長時間大劑量的應用廣譜抗生素。能口服用藥的盡量選擇口服,最后才選擇靜脈用藥。
? 選擇正確的服藥方式:每種藥物進入身體被吸收到血液中都有一定的濃度,即血藥濃度,只有達到有效濃度時,病情才會好轉。近年來,有關濃度依賴性與時間依賴性抗菌藥物的理論已得到臨床驗證。時間依賴性抗菌藥物是指抗菌藥物的抗菌效應主要取決于其血藥濃度高于細菌的最低抑菌濃度的時間,當其殺菌效應達到飽和狀態時,再繼續增加血藥濃度,其殺菌效應不會相應增加。這類藥物主要包括β-內酰胺類、大環內酯類(阿奇霉素除外)、甲氧芐啶/磺胺甲惡唑、萬古霉素、氯林可霉素與氟胞嘧啶類等。使用此類藥物時,采取多次給藥或持續脈給藥方案,可能會取得更好的療效。濃度依賴性抗菌藥物是指抗菌藥物的抗菌效應主要取決于其血藥濃度高于最低抑菌濃度,具有濃度依賴性。這類藥物主要包括甲硝唑、氨基糖苷類、喹諾酮類等。使用此類藥物時,每日單次足量給藥可有效提高抗菌療效,同時可有效防止耐藥菌株的產生、延長抗菌藥物后效應、降低毒性。
? 嚴格控制預防用抗生素的范圍和方法:一般情況下不預防性使用抗生素,特別是廣譜抗生素,如因手術要預防使用,也要嚴格遵循原衛生部頒布的預防用抗生素的應用指導原則。
? 合理選擇聯用藥物:聯合應用抗菌藥物必須有明確的指征,如因病情必須聯用兩種或以上抗生素以增強抗菌效果時,應避免聯用毒性反應有疊加、相互間療效產生影響或同一類型的藥物。比如青霉素類G與紅霉素聯用,療效反而會降低。
? 盡量避免局部外用抗生素:因外用易引起耐藥菌的產生,同時還可能導致變態反應。
應用抗生素需了解過敏史
? 詳細了解過敏史:詳細了解患者既往用藥是否出現過敏情況及家族中其他人使用抗生素的過敏情況,避免再次使用曾經出現過不良反應的藥品。嚴格執行皮試常規,尤其是現在一些口服的青霉素、頭孢類抗生素也需要做皮試,應仔細閱讀說明書,按照要求用藥。
? 特殊人群謹慎使用:對兒童、老人、孕婦及肝腎功能不良的這一類特殊患者來說,在服用抗生素時有各自不同的注意事項。比如:老人肝腎等重要臟器的功能減退,使藥物代謝減慢,在體內停留的時間延長,因此,用藥劑量和用藥的間隔時間要根據個體情況來調節。隨著合成功能的減退,老年人體內維生素生成較前減少,此時如長期應用抗生素會進一步抑制維生素的合成,引發口腔潰瘍、舌炎等,且老年患者服用藥物種類多,有時會對抗生素的療效、代謝產生影響,應仔細閱讀說明書或尋求專業醫務人員的幫助,以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和誘發原有的疾病。
一些食物可能影響藥效
? 食物的影響:一些堿性食物如蘇打餅干、啤酒會增強紅霉素的療效,同時另一些食物如葡萄柚、柳橙汁因誘導紅霉素在體內代謝加快,也能降低紅霉素的療效;氟喹諾酮類抗生素(如賽普沙辛),不能和有咖啡因的食物共用,會增加心悸的風險;氟喹諾酮類抗生素不能跟乳制品、鈣片一起吃,否則會大大降低吸收效果。此類抗生素會和牛奶、鈣片中的金屬離子螯合,降低吸收及療效。如果要吃上述食物或保健品,至少要跟抗生素間隔2小時。
服用含甲硫四氮唑基團的頭孢類抗菌藥物(頭孢哌酮、頭孢曲松、頭孢唑林等)期間嚴禁飲酒,應該注意的是在停用此類抗生素藥物14天內,均應避免飲酒或進食含酒精制品(如黃酒、啤酒、酒芯巧克力等),也應避免用酒精進行皮膚消毒或擦洗降溫,尤其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者更應注意。
? 藥物間相互作用:如青霉素有不能與碳酸氫鈉配伍的禁忌,因其通過抑制或者誘導肝藥酶的功能,影響抗生素類藥物在體內的代謝過程;如大環內酯類、抗真菌藥物多是肝藥酶的抑制劑,與其聯用的其他抗生素在體內的代謝減慢,可導致藥效增強,也可使副作用增多;苯妥英鈉、苯巴比妥、西咪替丁等則是肝藥酶誘導劑,與其聯用的抗生素代謝增快,在體內停留的時間減少,療效會有不同程度的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