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榮
眾所周知,戰略和文化一致的組織和團隊,其績效產出大概率上是優于不一致的組織和團隊的。然而這是一件知易行難的事情。企業文化的重要元素包括價值觀、信念、愿景、目標等,這些元素潤物無聲,彌漫在整個組織中,很難受到人們的控制。與此同時,員工在組織變革的初期大多會持懷疑和抵制的態度,對文化變革更是如此,因為這會對原有的組織行為和員工關系帶來改變和影響。為了破解文化變革的奧秘,許多管理學者、文化專家、一線實踐者不斷嘗試和探索,總結了許多無效或有效的經驗。
●早期宣傳
組織內部一旦發生變革,多數領導者一般會先進行宣傳,如通過開會、學習等形式,對員工進行政策上的解讀。心理學家和腦科學家已經證明,理智腦不是決策器官,情緒腦才是。所以,人在做決策的時候,靠的不是推理而是直覺。而宣傳的方式就是想利用員工的理智腦,實現變革的目的,因此效果往往不顯著。
●口頭說教
電影《教父》里有句著名的臺詞說:花半秒鐘就能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也看不透事物本質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而這所謂的“看透本質”,就是事物的底層邏輯。底層邏輯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底層邏輯越堅固,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越強。真正拉開人與人之間差距的,往往就是對底層邏輯的認知力。例如:父母苦口婆教育孩子,早做完作業可以痛快地玩,但根本不管用;你羅列詳細的數據、精心準備的方案,卻始終不能讓領導滿意;醫生和煙草商明明都告訴你,吸煙有害健康,然而你連準備戒煙的想法都沒有。
●講大道理
領導者已經不能僅靠職位賦予的權力來實現對團隊的領導,新生代員工敢于挑戰權威,主張公平、公正,他們希望和領導的關系是:上班時是同事,下班時是朋友。他們不喜歡領導講大道理,他們希望領導用他們理解認可的方式來溝通和管理。網上有段子說,70后認為加班是正常,是奉獻精神,80后加班會問,有沒有加班工資,90后、00后則是給我再多工資也不加班。管理者要想管理好團隊,就不能僅靠崗位賦予的權力,還要發揮自身的影響力,尤其是人格魅力。
生活中和職場上,決策之間的界限并不明顯,該讓誰先升職加薪、哪個項目該加大預算,大部分時候都很難抉擇。這時候,人就會用直覺來替代理性做出決策,然后再用數據和道理為決策提供依據,這就是人類決策的真相。正如《人類簡史》中所說的:講故事的能力讓智人脫穎而出,成為萬物之靈。故事思維是人類的本質特征之一。所以,掌握講故事的能力,不僅可以有力地說服和影響他人,更是提升你人生境界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因為,同等情況下,你擁有了更高維的能力。
故事在吸引注意力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比如孩子們都喜歡纏著大人說:媽媽,給我講個故事吧!孩子永遠不會說,爸爸,給我講個PPT吧,或者說,給我講個道理吧。你之所以能贏得對方信任、說服對方,不是因為你講出了他所不知道的道理,而是這個結論他心里本來就有,而你的故事恰巧喚醒了對方的情感想象,讓他自己做出決策而已。具體來說,故事之所以能讓對方自己得出你想要的結論,是因為講故事的方式沒有刻意地強調甚至“強迫”對方接受你的觀點,而是通過情節和情緒的營造,讓對方依據他自身的經驗和認知進行聯想,產生對未知的恐懼和未來的憧憬,最終得出結論——比如,“你這個人做事真靠譜”“你對工作極其認真負責”等等。那么,講出吸引人的好故事的關鍵因素是什么呢?
●真實可信
真實的故事可以反映組織深層的價值觀和愿景。如果領導者講的故事前后不一,聰明的員工便會發現故事中的虛偽之處,并開始質疑組織變革的決心。舉個例子:A單位長時間以來存在部門間各自為政的情況,在需要部門合作的時候,工作開展困難系數較大。為了打破部門之間的壁壘,領導層決定要實行部門之間的戰略合作,而首先要做的就是統一組織內部的價值觀。牽頭人意識到,想要扭轉現有格局,必須先建立信任。所以,在第一場吹風會議中,這位牽頭人就先講了一個關于自己的故事:“我18歲父親去世,這件事發生得非常突然。10年后,我又失去了母親。我們沒有人知道自己會失去什么,所以我不想浪費時間做自己不相信的事情。想要成功,就需要無條件信任自己當下做的事情。”牽頭人不知道自己這一番話會引起怎樣的反應,但員工們開始陸續地分享起自己的故事來,最終會議確立了部門之間保持開放共享的原則,一年后,組織效率得到了飛躍式的提升。這個故事的重點在于,互相信任是改變現有問題的關鍵。
●利用行動
想要讓員工快速接受組織文化的變革,領導者要保證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關于海爾公司,人們聽過最著名的故事大概就是砸冰箱。砸冰箱這個行動,就是張瑞敏在用行動講故事。用行動講故事,是用戲劇化的行動,現場創作一個新的故事,而且讓你加入行動之中,給你更加震撼的現場體驗,讓故事更形象,跟你的距離更近,讓你的情感受到更大的沖擊。曾看過一篇文章,寫的是一名大學生因為一件事,變得十分節約糧食。這個大學生在剛上大學的第一個月參加了軍訓。他發現,在用餐的時候,一些學生會打很多飯,吃不了的都扔到垃圾桶里。對此,學校很頭疼,三番五次地教育學生要愛惜糧食,不過學生都不太當回事兒。有一次中午開飯時,一群教官走進餐廳,來到垃圾桶前,一人撈起一個饅頭,當場吃掉了,然后說:“每一粒糧食中都有農民辛勤的汗水,希望我們都能愛惜。”從那以后,大家都對愛惜糧食這件事兒特別上心。教官們就是以用行動講故事的方式,讓學生經歷了一次“目睹—感受—改變”的蛻變歷程。
●觸及內心
成功的講故事的人能夠觸及對方的內心,關注他人的想法和感受。一個好的故事需要和聽眾建立聯結,聯結來自共鳴。通常共鳴有3個層次,即共同的經歷,共同的感受和共同的價值觀。最容易引起共鳴的,往往并不是成功的巔峰經歷,而是那些令人懊惱的、沮喪的、悲傷的失敗經歷。如果你能在價值觀層面跟他人產生共鳴,那么就建立了一種更高級的共鳴。舉個例子:一家單位的負責人讓秘書通知所有中層干部,下周要在一家五星級酒店聚餐。中層干部不明所以,但還是按要求赴約。約定時間到了,所有人進入包房。負責人開始說話:“這家飯店的規格很高,一切都很精美,漂亮的餐具、高檔的桌椅,這才是五星級酒店該有的水平。”服務員開始上菜,每個人一杯白開水,餐具上擺放一個饅頭。所有人面面相覷。負責人又開口說話:“我本來想取消這次會議,因為我們沒有資格在如此低效率的工作狀態下,還坐在這么高檔的酒店吃飯。今天只有白開水和饅頭,這才是我們在近期工作中應得的。我希望,明年的這個時候,我能安排一頓真正的晚宴,慶祝我們組織變革的成功。”這件事情傳遍了整個單位,組織變革的理念深入人心。一年后,大家都實現了工作目標。
●賦能他人
想要推動文化變革,領導者要留出空間和時間,讓其他人講述變革的故事,領導者作為傾聽者,要給予鼓勵和肯定。古希臘先哲蘇格拉底曾說過:“上天賜人以兩耳兩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聞多見而少言。”寥寥數語,形象而深刻地說明了“聽”的重要性。讓員工講故事,領導者作為傾聽者,這在溝通過程中非常重要。傾聽下屬的意見,可以獲得重要信息,進而對信息進行總結分析,可以找到問題的癥結及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
任何人的工作經歷都可以成為具有說服力的故事,有經歷才可能產生故事。讓一位領導者走進單親媽媽員工的生活中,讓他體驗一天單親媽媽的生活,或許領導便不會過于苛責員工的考勤了。個人的經歷能夠帶來更深層次的理解,讓人產生共鳴。組織變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文化變革更不可能輕松實現。正如上述一些案例分析所顯示的,領導者首先要有變革的故事,故事必須要真實,引起員工的共鳴,并鼓勵員工分享自己的故事,通過這些故事重新制定組織政策,促進組織文化鞏固壯大。
作者單位 泰安市公路事業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