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閩浙邊區域,涵蓋福建、浙江兩省的四市16個縣(市),區域總人口約546.9萬。泰順縣地處該區塊中心地帶。
自古以來,泰順縣與閩浙邊區域各縣(市)山水相連、習俗相近、人文相通。近年來,泰順縣人大久久為功、主動作為,全面貫徹落實“一家親情懷、共同體發展”的理念,與閩浙邊各縣(市)人大就基礎建設、產業發展、文化旅游、社會事業等多領域多維度展開深入合作,積極打好山區縣高質量發展“協同戰”“主動仗”。
謀劃“緊聯動”,力推實現合作“破圈共贏”
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在浙全國人大代表嚴立淼向大會提交《關于支持閩浙邊革命老區綜合交通協同發展,打造交通引領共同富裕省際示范的建議》。
嚴立淼在調研時發現,閩浙邊區域內城市與杭州、福州、溫州等中心城市路程較遠,90%縣(市)抵達最近的設區市需1.5小時以上,70%相鄰縣(市)之間通達時間超1小時,缺乏大通道、大樞紐;各地交通規劃不同步、項目建設不同步,斷頭路多,路網密度低;受限于交通制約的瓶頸和短板,閩浙邊16縣(市)一直是兩省發展相對落后的區域。
為此,他向大會提出了設立“閩浙邊區域合作示范區”的建議。他認為,閩浙邊處于長三角與粵閩浙沿海城市群交會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在全國革命老區中較為領先,產業發展、社會建設等具有良好示范基礎,具有協同發展的基礎條件,一旦打通交通等方面的壁壘,“紅土地”發展必將潛力無窮。
令人欣喜的是,2023年7月5日,交通運輸部綜合有關部委意見作出的答復,明確將支持閩浙交界地區建設交通強國省際協同試點。目前,閩浙邊區域交通連線成網加速推進,產業合作基礎不斷夯實,區域發展的輻射力、影響力、競爭力得到不斷提升。
緊盯“大通道”,助力實現邊界“破圈共融”
10余年的泰順縣人代會上,閩浙邊“大通道少”“斷頭路多”等問題,始終是代表們關注的焦點。面對閩浙邊群眾“抱團共富”的強烈愿望,自2013年開始,“干大交通,大干交通”成了泰順縣人大常委會持續推動的議題,多次組織代表開展閩浙邊跨區域專題調研和協商活動。
2019年5月至6月,泰順縣人大常委會主任胡榮登率隊先后赴慶元縣和福建省壽寧縣,與兩地人大機關、政府部門就加快推進閩浙邊區域東西向大通道“武夷山至蒼南高速公路”項目進行溝通、協商。從2019年以來,胡榮登主任還率隊就溫武吉鐵路、S220省道、235國道、文福公路等項目,與閩浙邊各縣(市)進行溝通對接,參加相關跨區域交通項目協調會、座談會23次。
通過多年努力,閩浙邊交通協同發展終于結出碩果。2020年,閩浙邊四市15縣(市)達成共識,決定攜手共推交通一體化發展。當年12月11日,第一屆閩浙邊區域綜合交通發展大會在泰順召開,提出共同編制綜合交通協同發展研究的設想。2021年4月,閩浙邊區域綜合交通協同發展秘書處成立,泰順縣擔任秘書長單位,充分發揮綜合協調的作用。2022年3月,閩浙兩省交通運輸廳簽訂《閩浙邊省際公路規劃建設暨紅色共同富裕路建設合作協議》。
2023年11月21日至22日,《閩浙邊區域綜合交通協同發展規劃研究》評審會暨第三屆閩浙邊區域綜合交通發展大會籌備會在泰順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云和縣的加入申請,閩浙邊交通合作的朋友圈進一步擴大。
目前,“慶壽泰蒼”高速公路已全面動工興建,浙西南、閩北地區的出海大通道將打通;福建柘榮至泰順等高等級公路項目已列入建設計劃,泰順縣雅陽至管陽公路、S220省道仕陽至浙閩界段已開工建設,文福公路龜湖至浙閩界段計劃年內動工,閩浙邊區域城市路網結構也將進一步優化。
疏通“毛細管”,助力實現產業“破圈共興”
隨著閩浙邊16縣(市)的聯系溝通越來越緊密,雙方合作也不僅限于交通。
交溪流域位于閩浙邊界,可開發水電裝機容量35.75萬千瓦,水能資源豐富但利用率低。聚焦閩浙邊能源產業合作,泰順縣人大常委會多次調研交溪流域水電開發工作,抽調常委會組成人員參與指揮部專班推進項目前期工作。目前,總投資72億元的閩浙邊交溪流域水資源綜合利用開發全面推動,其中投資6.5億元的交溪電站項目已于2023年12月動工興建。
推動農業產業發展也一直是閩浙邊地區人大合作的重點領域,特別是“兩片葉子”(梔子和茶葉)的合作不斷結出碩果。
梔子,在閩浙邊地區種植歷史悠久,并占據全國梔子產區的“半壁江山”。幾年前,泰順縣人大代表曾秋返鄉創業,瞄準梔子精深加工的產業方向,創辦康鴻生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創立全球首家以梔子花為核心成分的純凈護膚品牌——品梔。通過“公司+基地+農戶”“農戶種植、公司收購”的模式,推動黃梔子每斤單價從0.6元增至3元多,帶動閩浙邊地區3000多農戶種植黃梔子近2萬畝,企業每年可“消化”梔子1.5萬噸,實現每戶年均收益1萬元左右。
浙閩兩地是重要的產茶區,茶產業發展各具特色。從2020年開始,泰順縣龜湖鎮、仕陽鎮每年與柘榮縣英山鄉等鄉鎮聯合舉辦閩浙名茶推介會,共推茶產業合作發展。今年3月9日至15日,胡榮登率考察組赴福建省福鼎市等地考察學習茶產業發展,推介泰順資源稟賦、投資環境、政策優勢,推動區域做大做強茶產業全產業鏈,推動閩浙邊地區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拓寬“合作路”,力推實現幸福“破圈共享”
順應閩浙邊合作大趨勢,泰順縣人大于2023年4月發起成立浙閩“省際人大代表聯盟”,以“緊密合作”力推結出更多共建成果。
近年來,泰順縣人大先后開展毗鄰縣(市)專項工作協調7次,接待毗鄰縣(市)人大專項視察調研11次,共同推動紅色旅游路線串聯、閩浙木拱廊橋聯合申遺、廊橋—氡泉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創建、億聯華東大峽谷旅游度假區項目建設等方面工作,努力為閩浙邊共贏共富貢獻更多人大力量。
閩浙邊地區是閩浙贛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各類紅色資源十分豐富。2023年8月4日,省道S207線下黨至閩浙界公路正式通車。一條條閩浙省際連接路,將中共浙江省一大紀念園、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成立舊址、壽寧難忘下黨紅色旅游景區等紅色教育基地有機串聯起來,閩浙邊紅色旅游影響力大幅提升。
目前,總投資236億元的億聯華東大峽谷氡泉旅游度假區項目進展順利;泰順廊橋—氡泉國家級旅游度假區也于2023年3月成功創建。正處建設期的長約5公里的雅陽至管陽公路,起點就在億聯華東大峽谷氡泉旅游度假區,終點位于福鼎市管陽鎮,將快速連接規劃中的溫福高鐵,閩浙邊區域旅游產業“新引擎、新地標”漸成雛形。
閩浙邊區域山水相依,近年來,泰順縣聚焦邊界流域生態問題,與毗鄰縣人大多次聯合開展聯動視察和環保專項行動,合力破解跨區域水、空氣環境治理難題,共同筑好綠色生態屏障,為項目共推、民生共享、共富共贏創造良好基礎和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