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體育教師需引進多元化的器材助力學生體能發展,教師需結合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和計劃,安排器材的使用,創新器材的用法,同時需要創新項目,結合智能化器材,帶動學生進行高效訓練。另外,教師也應當助力學生體能、技能齊長發展,選取合適運動器材來帶動學生進行體育鍛煉。后續,教師還需要整合校內外器材,拓展體能訓練空間和維度。本文對現階段中職體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體能素質的關鍵指標進行分析探討,并且從發揮體育器材功能和價值的角度,提出助力學生體能發展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體育器材" 體能發展" 策略
中圖分類號:G8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02-(2024)-06-138-3-JF
引言
體育教師在中職體育教學過程中需靈活應用多類器材,最大限度發揮出器材的功能、價值和作用,助力學生提升技能、體能,帶動學生在訓練環節不斷突破個人的瓶頸,并結合多元化、個性化的器材,帶動學生參與終身體能訓練。
1、學生體能素質的體現
中職學生的體能素質體現在多個方面,具體來說,學生的體能素質囊括力量素質,是指學生某些肌肉收縮時產生的力量,其作為衡量學生體能水平的關鍵指標,影響著學生完成各種體育活動以及體育動作的能力。比如,學生在體能練習過程中需進行推、拉、提、壓等各項操作,其中需要有力量的支持才能夠更好地完善相關動作。學生的體能素質也包含運動素質,要求學生在運動過程中快速移動且具備較為敏銳的反應能力,較快的響應速度,反映出對刺激的快速應答,學生運動素質也體現在完成動作的迅捷程度層面,同時也包含強大的位移能力,要求學生在一定時間內通過一定的距離。最關鍵的是,學生的體能素質還體現在耐力素質層面,學生能夠進行長時間的肌肉活動,且具備基本的抗疲勞能力,學生具備良好的耐力素質,能夠更好地應對長時間的體能訓練、體能學習以及運動練習。
后續,教師在培養學生體能素質的過程中還應當重點提升學生的靈敏素質,要求學生在不同環境中快速改變體位,轉換動作,做到隨機應變,這一要求需要學生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進行準確、協調、靈活的練習,能夠完成多類動作。而學生的體能素質還體現在柔韌性層面,要求學生進行柔韌性練習,能夠活躍周圍的韌帶、肌腱、肌肉、皮膚以及其他組織的彈性和伸長能力,學生具備良好的柔韌素質有助于預防運動損傷,可增強運動表現。因此,中職院校在培養學生體能素質的過程中應當安排合理的運動計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秉承因材施教的理念,重點關注學生的力量、速度、耐力、靈敏、柔韌等五大核心指標的發展需求,帶動學生高效參與體育鍛煉,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
2、發揮體育器材功能,助力學生體能發展的策略
2.1、引進多元化器材
中職體育教師在發展學生體能素質的體育課堂上需引進多元化的體育器材,中職院校應當參照學生的年齡段、性別、體能水平以及個性化訓練需求,提供多樣化的體育器材,為學生參與體能訓練提供良好的支撐和幫助。在選取多元化體育器材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幫助每一位學生找到合適的訓練方式,比如針對力量型的學生,教師可提供啞鈴、杠鈴等器材,幫助其進行肌肉鍛煉;而針對喜歡游泳運動的學生,教師可提供跑步機、動感單車等設備;而針對想提高靈敏度和協調能力的學生,教師可引進敏捷梯、平衡墊等器材,因此,教師需做好前期的教學分層工作,根據學生的個性化需求,為其提供差異化的體育器材,助力其進行高效體育鍛煉。教師在選用多元化器材的過程中也應當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面對多樣化的器材時需找到自己喜愛的運動訓練方式,從而更加投入地參與到體育鍛煉中,為此,教師應當結合寓教于樂的思想觀念,以提高學生參與體育訓練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來引進多元化體育器材,提高學生的體能水平,并且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運動能力和終身鍛煉意識。
但是,教師也應當重點發揮學生在體能鍛煉過程中的創新能力,教師在提供多元化體育器材的過程中需重點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引導學生自由發揮,進行探索創新,并且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通過合作互動,使用多元化器材,學會與他人進行協調和溝通,共同完成任務。最后,教師還應當參照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反饋,不斷調整和優化器材配置,提升器材的實用性和有效性,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的訓練水平和效率。因此,中職體育教師在開展體育教學培養學生體能素質的過程中應當關注學生的綜合學習需求,引進多元化體育器材。
2.2、科學安排器材的使用計劃
中職體育教師投放體育器材也會面臨較高的教學成本,具體來說,體育教學活動囊括豐富多元的需求,教師選用的體育器材應當滿足學生進行靈活高效探究的訴求,同時還應當減少教學期間所投入的成本和資源損耗。為此,教師應當科學安排器材使用計劃,需針對學生的體能發展目標、課程排配、器材種類、數量、功能進行綜合分析,制定科學合理的器材使用計劃,此類計劃可保證每種器材都能夠在適當的時間、場合得到有效利用,避免浪費和閑置。教師在引進體育器材使用計劃的過程中需滿足不同學生體能發展需求,制定詳細、周密的計劃,盡可能秉承一物多用的原則;同時根據中職學校體育課程的安排,引進信息系統,對器材的使用狀態進行追溯控制,確保將每一類器材的價值和作用發揮到極致。
后續,在助力學生體能發展的過程中,教師應當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步增加器材使用難度和強度,引導學生從簡單器材和動作開始逐漸參與體能學習,最后過渡到復雜的器材和動作,保證學生在安全體能訓練的情況下逐步提升體能水平。另外,教師在安排體育器材的過程中需要為學生提供專業化的監督和指導,中職體育教師需參照學生的學習狀況,為其提供合適的訓練計劃,并實施過程性指導,幫助其更加高效地使用器材進行體育鍛煉。因此,體育教師在助力學生體能發展的過程中應當結合科學訓練原則,引導學生對器材進行靈活應用,提高學生的體能素質。
2.3、創新器材使用方法
中職體育教師在開展體能教學過程中需創新器材使用方法,開發多元化的器材,并且對器材進行靈活應用,提高體育教學水平。在此期間,教師應突破傳統器材的束縛,探索器材的新用途,不拘泥于器材的傳統用途,豐富其功能和鍛煉方式,例如在體能訓練環節,教師可以引進跳繩運動,不僅可用于跳躍訓練,還能夠訓練學生協調性和團隊合作能力。教師在此過程中也可以根據課程的安排,組合不同器材,設計出具有創意和挑戰的新項目,教師在此期間可將平衡墊與啞鈴結合,帶動學生進行平衡力量訓練,從而將多類器材的功能和作用相互補充,最大程度發揮出體育訓練的價值和作用。后續,教師在引進體育訓練項目的過程中也應當結合創意競賽,激發學生創新能力,鼓勵學生在訓練環節開動腦筋,開展創意工坊,設計出新穎、有趣的鍛煉方式,對器材進行創新使用,從而帶動學生進行高效練習。除此之外,教師在使用體育器材助力學生體能發展的過程中也可以引進跨學科項目,將體育器材與其他學科結合在一起,比如在教學過程中展示體育器材中的力學原理以及數學中的比例關系,引導學生在體育訓練環節對多元學科知識進行靈活學習。因此,體育教師需要在中職體育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引進創新教學觀念,對器材進行創新應用,保證體育教學能夠提質增效。
2.4、引進智能化器材
智能化器材在中職體育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可實時監控學生的運動狀態,作為一類有效的工具,可帶動學生參與高效練習。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需引進智能化器材,及時關注學生在體育運動期間的各項數據信息,如心率、步數、消耗的卡路里等,結合可視化分析工具,生成個性化的評估報告和反饋建議,從而有助于體育教師了解學生體能狀況,為其制定更加具備針對性的訓練計劃。智能化體育器材滿足學生進行高效訓練的需求,結合傳感器技術和智能算法,教師可以及時監控學生在體能訓練過程中的運動狀態,對學生的錯誤動作和體能瓶頸進行比較,做出精確的分析,并及時糾正學生不良的運動習慣,增強體育訓練效果。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依托智能化的器材設計趣味情境,結合游戲元素,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帶動學生進行體育鍛煉,通過植入此類趣味化的鍛煉環境,激發學生運動興趣,最終提高學生參與度和鍛煉的積極性。但是,教師應當依托數據驅動模式,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進優化,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之處,及時改進智能化體育器材的使用。
例如,中職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引進智能化的跑步機和智能手環等設備,及時監測學生的心肺功能和耐力水平,在跑步過程中,自動化跑步機可顯示學生的實時運動數據,并通過語音提示或屏幕顯示,給予其精細化的指導。當學生心率過高時,跑步機會自動調整速度和坡度,幫助學生保持合適的運動強度;同時教師也可依托手機和平板電腦,監控學生在跑步運動時的狀態,給予其必要的指導。為了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教師在跑步機上可以設置多種游戲模式,比如可以引進追逐賽、場景跑等,在相關情境中,學生將感受到更多的樂趣和挑戰,其參與體育運動的主觀能動性也將得到進一步提升。在課后,教師可以利用智能分析軟件,系統性地評估智能化器材所收集分類的數據信息,發現學生在跑步訓練環節普遍存在動作不規范、動作不協調等問題,為下一堂課的體能教學提供參照和指引,并且明確重點講解和示范項目,幫助學生改進運動訓練。
2.5、選取合適的運動器材,助力學生體能、技能齊長發展
體育教師在利用體育器材開展體能訓練活動中應當助力學生體能與技能齊長發展,體育教學不僅需要關注學生的體能需求,還應當全面、均衡地發展學生的各項體育技能,做到體能與技能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訓練品質。在此期間,教師應當明確教學目標,在選用運動器材時通過明確目標和方向,知曉學生通過器材鍛煉來達到一個怎樣的體能水平和技能水平,然后根據目標來匹配器材的功能,確保器材能夠有效服務學生開展學習。教師在該過程中應當全面鍛煉學生體能技能,注重器材的多樣性、互動性、互補性,既能夠鍛煉力量,也能夠訓練學生的靈敏度、協調度,突破傳統單一器材的束縛,但是需要保證器材的易用性和安全性,教師應選取質量可靠、結構穩定且操作便捷的器材,避免在運動訓練環節出現安全問題。
例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同步訓練學生的上肢力量和下肢靈敏度,引進豐富多元的訓練項目,結合多元化器材來帶動學生進行鍛煉,在相關訓練活動中,教師可結合啞鈴和敏捷梯作為本堂課的主要器材,啞鈴可鍛煉學生上肢力量,而敏捷梯可以訓練學生下身的靈敏度。并且教師還可以準備實心球作為輔助材料,在該環節,教師可以將多類器材配合在一起,讓學生參與綜合鍛煉,突破單一器材的訓練限制,從而提高運動訓練水平,助力學生綜合全面發展。
2.6、整合校內外器材
中職體育教師助力學生體能發展需引進綜合全面的研學項目,在教學過程中嘗試植入多元化的研學活動,銜接多方資源來提高教學水平。在此理念下,體育教師可以將校內外器材整合在一起,對各類資源進行最大限度地使用,同時通過整合校內外資源,使學生的體能訓練范圍和空間得到拓展延伸。在該環節,教師需進行資源盤點與分類,對學校內外的體育器材進行全面梳理整合,對器材種類、功能、數量和使用情況以及器材特點、適用范圍進行分類,為后續開展整體性訓練奠定基礎。緊接著,教師應分析校內外器材的優勢和不足,找到兩者之間的互補關系,通過協商合作,促進校內外器材資源共享,結合借用等方式,使資源得到充分高效利用,借此不僅可以緩解學校器材不足的問題,也能夠讓學生接觸到更多的器材,豐富其經驗。
在該環節,體育教師應當根據校內外器材種類以及不同的運動訓練項目,將課內外運動訓練以及體能鍛煉進行有效結合互動,以此來拓展學生的體能訓練范圍和空間。但是,在靈活使用校內外器材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加強安全管理,確保器材質量可靠,同時需要引進遠程教學指導,使學生在校外參與體能訓練環節能夠更加高效、安全地使用器材,增強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例如,體育教師可以與學校附近的社區、體育中心聯系溝通,借用一批先進的健身器材和運動裝備,并且對校內器材進行全面檢查和維護;之后,根據課程的教學需求,從力量訓練、耐力訓練、靈敏性訓練等多個維度,充分利用校內外器材優勢,拓展教學活動。比如在力量訓練環節,學校可帶動學生使用體育中心的健身器材進行肌肉訓練;而在耐力訓練環節則可以利用學校的田徑場進行長跑練習;在靈敏性訓練環節,可結合社區的健身器材進行鍛煉,教師需充分利用周邊資源,從而提高體育教學質量。
3、結語
總體來說,中職體育教師需要在助力學生體能發展的過程中靈活應用多類體育器材,結合器材的理實一體化教育功能,幫助學生在訓練環節取得長遠的成長和進步。為此,教師需選取合適的運動器材,助力學生多方面能力發展提升,同時也需要結合智能化器材、個性化器材,帶動學生參與高效練習。最關鍵的是,教師需解決學校器材不足等問題,通過校內外合作,引進多元化器材來帶動學生參與多方位的體育鍛煉,以此來提高中職體育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李亮.發揮體育器材功能助力學生體能發展[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3(16).
[2]張軍.發揮體育器材功能助力學生體能發展[J].田徑,2022(11).
[3]許振華.新課改背景下職校學生“體能學分”評價體系的建構[J].職業教育研究,2008(04).
[4]陳群.小學體育教學中推動學生體能發展的策略研究[J].創新人才教育,2021(03).
[5]時鋒,時朵,顧淵顏.根據體能發展原理指導小學生體育鍛煉——以秦淮一中心小學為例[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