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識呂凱,是在一次朋友舉辦的書法活動中,他給我的印象是年輕帥氣、熱情周到,有“爽朗清舉”之態。繼之,在九三學社書畫院的筆會中,因都是九三同道中人,我得以近距離見其筆墨,清新雅致,筆法遒勁,字如其人,自見精神。隨著近些年其書法作品過關斬將,頻頻入選國展,呂凱成為淄博青年書法家中的翹楚,得到了更多的關注與期許,這也在情理之中。
縱觀呂凱近些年的創作,概而言之,可謂“致廣大而盡精微”。所謂盡精微,是指其對細節的表現力與操控力。書法專業出身的呂凱,其筆墨功夫自不待言。以楷書為例,其所作楷法,高古而不失靈動。《書譜》謂:“真以點化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自漢末魏晉以來,鐘、王為楷書巨擘,歐、顏、柳、趙之作皆為經典,后人多從此出,但從者眾多,難以走出新路。呂凱的楷書似乎有意避開了這條道路,而是從魏碑墓志中汲取營養,保持了“形質”的格調,用筆又多以使轉,增強了書寫的抒情性,避免了刻板。細觀其用筆細微處,“雖細如髭發亦圓”(米芾語),從不輕率油滑,可謂得精微之妙。所謂致廣大,是指其書法在取法、形式、筆墨表現等方面的多元化。呂凱的書法來源,不限于一家一法,但可以看出他試圖在碑帖結合方面探索適合自己的路子。其大字對聯,有魏碑面目,具民國遺風;小字行草,取法唐宋,亦有現代審美樣式。其他諸如行列對比、墨色變化等,都是比較時尚的展覽元素。
藝術的發展,離不開時代的土壤。魏晉風度造就了書法蕭散簡遠的氣息,爽爽有一種風氣;以書取仕讓唐代書法繁華恢宏,大家輩出。時下的書壇,則以專業化與展覽化為主要特征,其背后的功利性是強大的推動力。信息的傳播,資料的豐富,都為書法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與基礎。書壇俊彥層出不窮,年輕人成為展覽的主力軍。需要警惕的是,信息的共享加快了書風的融合,展覽的交流消解了地域的個性,遂出現似曾相識、有書無人的展覽體。孫過庭千年以前“古不乖時,今不同弊”的告誡,至今仍然錚錚作響。呂凱主張創作是理性與感性的共融共生,作品的創作過程無疑由感性主導,所謂“感惠徇知”“偶然欲書”等。但在創作方向上,呂凱又是理性而明智的。他的創作取向呈現出多面性,一是為了汲取豐富營養,使書法根深葉茂;二是不拘于某種程式化,避免陷入單一的展覽化面目。呂凱以書為業,以書為樂,不急不躁,循序漸進,勤于學習,淡于功利,實屬難得。能在書法上留一分清醒,也是他好學善思的充分體現。
呂凱在美術館工作,專業人做專業事,有更多機會參與書法活動的策劃與設計,其書法視野得以開闊,境界也得以提高。有道是“眼界高時無礙物,心源開處有清波”。身處展館之中,而不為展館所囿;適應時代需求,而不為時弊所染。這需要胸懷,也需要眼光。近來呂凱的創作又有新的起色,明顯感覺到他正在做加法、增厚度,少了幾分躁氣,多了幾分書卷氣。呂凱還主持市青年書協的工作,這些工作需要他登高博見,善假于物。幾經歷練后,其言行也更趨老練。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書法需要技法,更需要身心的修煉與學養的積淀,正所謂胸中有丘壑、筆底有煙霞,呂凱定是深明此理。未來,其書法自會融會貫通,刪繁就簡,水到渠成地形成自身體段,實現新的超越。不急,他還年輕,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每當翻看呂凱的作品,時時有“凱風自南來,颯然入吾廬”的欣喜。每每看到這些后生相互陶染,技道并進,猶如珠玉在側,不是可畏,而是可敬可喜。
孔子云:“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一個“游”字,道出了藝術的真諦。
“順凱風以從游”,未來可期,令人神往。
于甲辰初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