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國詩詞大會》的現場,4對身著秦漢、盛唐、宋、明婚服的“新人”緩緩走來,或頭上戴花釵、角梳,或以三白妝和珍珠妝飾面,或身著鳳冠霞帔,或玄衣纁袡、執手盟誓。在這四朝婚服的背后,是北京服裝學院服裝文化與設計創新研究中心教授梁燕帶領團隊兩個多月的持續奮戰。
游走古今之間,埋頭古籍、文獻與古畫之中,歷時兩個月,梁燕帶領團隊參考全國40余所博物館館藏的110余件文物、200余冊古籍及文獻資料、300余張書畫及壁畫圖片,圍繞服裝與禮制的關系,服裝形制、用色、紋樣復原、面料選用、模特妝容打造等,完成秦漢10件服裝、唐代12件服裝、宋代11件服裝、明代13件服裝,共計8套婚服、46件服裝的婚禮服飾研究與復原。
在梁燕看來,當復原后的古代婚服走入大眾視野,越來越多的民眾不僅看到了中國傳統文化審美基因,也理解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激活傳統的服飾文化符號,讓中國傳統服飾之美走進尋常百姓家,才是未來傳統文化活化創新的歸處。”
(摘編自《中國青年報》2024年4月15日)
◆素材解讀
1.“文化自信”并非一個口號。古代婚服的研究不僅用現代技術手段再現了古人的審美和社會禮儀,更是對傳統文化發展史脈絡的梳理。“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走進大眾視野,深入人心,能夠為人們提供精神力量,增強文化自信、自強的底氣。
2.“活化創新”并非遙不可及。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化創新”,我們要調動多方力量參與,利用嶄新技術研發,以新的手段、新的方式激發文化發展新動力。立足于世界文明縱橫相交的坐標點,我們要厘清中華文明根脈基因的傳承,洞悉中華文明汲取取外來精華的發展,在創新中賡續,在交融中創新。
◆適用話題
傳統文化 文化創新 彰顯特色 文化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