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特展“摶埴之工——古代東西文明交流中的陶瓷藝術”近日開幕,帶領觀眾穿越6000年,領略古代亞歐大陸的陶瓷藝術之美。此次展覽為清華藝博和日本平山郁夫絲綢之路美術館聯合推出,展覽名字源于《周禮·考工記》。該書將與陶器制造相關的工種稱為“摶埴之工”。
走進展廳,約270件展品按照古代近東地區、伊朗高原及其周邊、印度河流域文明、地中海區域、中亞的晚期彩陶、伊朗伊斯蘭前期、東亞和東南亞7個單元依次展開。伊朗的山羊紋高足深缽、巴基斯坦的人面陶甕、塞浦路斯的鳥魚紋水壺……一件件造型獨特的陶瓷文物,獨具匠心。
策展人談晟廣介紹,通過這些來自不同時期、不同區域的展品,觀眾不僅可以欣賞精巧的制作工藝,還可以了解從早期陶器到晚期瓷器的發展歷程,體會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帶來的文化交融和社會進步。
(摘編自《北京日報》2024年4月7日)
◆素材解讀
1.“以美為媒”搭建文化交流新平臺。此次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與平山郁夫絲綢之路美術館聯袂推出大展,既是中日兩國文博機構友好合作關系的生動表現,也是中日文化交流雙向互動的一次完美注解。展覽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現了東西文明交流中的陶瓷藝術,為觀眾帶來了一場高品質的視覺盛宴。
2.“以展促交”探索文明互鑒新途徑。博物館作為保護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舉辦各類藝術展覽能很好促進各國文化往來和民心相通,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聯合平山郁夫絲綢之路美術館先后舉辦的三次文明交流特展既是促進中日友好交流的重要載體,也是不同國家積極合作、共享文化資源的良好示范,表達了我國積極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的愿景。
◆適用話題
文化交流 文化傳承 合作共享 文明互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