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瑜
首先,肥胖意味著體內脂肪過多。肥大的脂肪細胞會進入胰島素作用通路,導致細胞功能異常,進而誘發糖尿病。其次,脂肪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下降,使胰島需分泌正常值5~10倍的胰島素才能滿足代謝需求。這導致肥胖者血液中胰島素水平遠超常人,形成高胰島素血癥。在肥胖早期,高胰島素血癥還可維持血糖穩定。但隨著胰島素分泌能力下降,血糖難以控制,最終導致胰島功能衰竭,無法正常分泌胰島素,從而發生糖尿病。再者,脂肪組織不僅是能量儲存的場所,還能分泌多種激素和細胞因子,如瘦素、脂聯素等。肥胖時,這些激素的平衡被打破,可能導致胰島素抵抗和其他代謝問題。除了生物學機制,肥胖與糖尿病之間的聯系還受到生活方式因素的影響。肥胖往往是不健康飲食和缺乏運動的結果,而這些因素本身就是糖尿病風險的增加因素;高熱量食物的攝入和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會減少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增加糖尿病的風險。
判斷超重有兩大指標:一是腰圍,二是體重指數(BMI)。亞洲人脂肪易堆積于腹部,因此腰圍可作為判斷標準。男性≥85cm、女性≥80cm即判定為肥胖。此類肥胖的心腦血管疾病風險更高。BMI= 體重(kg)/身高2(m2),BMI≥28為肥胖,24~28為超重。為有效預防糖尿病發病,肥胖者需合理減重,建議男性體脂量百分比低于25%,女性低于30%;輕度肥胖者每月可減輕0.5~1kg,中度肥胖者每周可減重0.5~1kg。
首先,減重不能盲目節食,也不能只吃水果蔬菜,應保持食物多樣性,每天至少吃10~20種食物。每人每天油攝入量推薦值為25~30g,首選橄欖油、山茶籽油等。鹽攝入量控制在6g以內,相當于一啤酒瓶蓋。通過食用去淀粉主食管理食量,每天攝入1200~1500大卡能量即可,之后通過補充優質蛋白質提高基礎代謝率,平均每天攝入禽、魚、蛋和瘦肉總量120~200g。有喝酒習慣者,男性每天酒精攝入量不要超過25g,女性不超過15g。
其次,選擇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是保證減重效果的最佳途徑。每天應進行30分鐘左右中等強度運動,每周進行3天的抗阻運動,如引體向上、啞鈴、俯臥撐、下蹲起立、跑步、舞蹈、太極、騎車、快走、游泳、健身操等。需要注意的是,運動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并科學制定運動時間和量,避免超過自身負荷導致嚴重損傷。
再者,肥胖者需準備家用血糖測量儀,定期檢測血糖指標。空腹血糖正常范圍在3.9~6.1mmol/L,餐后2小時血糖范圍在4.4~7.8mmol/L。若發現血糖超出正常范圍,需積極就醫治療,并注意日常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
需要注意,對于已經患有糖尿病的肥胖個體,減重仍然是改善病情和預防并發癥的關鍵策略。通過綜合的管理方法,包括飲食調整、增加體力活動和醫學干預,可以有效控制糖尿病,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