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靜麗 高瑋
便秘是指一組臨床癥狀,表現為排便困難和(或)排便次數減少(指每周排便次數在3次以下)、糞便干硬。排便困難包括排便費力、排出困難、肛門直腸堵塞感、排便不盡感、排便費時以及需手法輔助排便。有的患者經常還合并有頭暈、腹脹、腹痛、便血等表現。便秘按病因分類主要分為功能性便秘、器質性便秘及藥物引起的便秘3大類,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是功能性便秘與器質性便秘兩種。器質性便秘需重點治療原發疾病,本文中提到的便秘主要是指功能性便秘。
一般認為時間≥6個月為慢性便秘,我國成人慢性便秘患病率約為4%~6%。長期便秘的危害特別大,主要有下列3點:
1.便秘時大便干燥,容易導致其他肛腸疾病,如肛裂、痔瘡、直腸脫出,嚴重的可造成直腸嵌頓。
2.長期便秘的人體內會沉積更多毒素,導致面部長痤瘡、面部色素沉著或有皮疹出現,甚至可導致體臭與口臭。另外,也容易增加得結腸癌、阿爾茨海默病等疾病的概率。
3.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若便秘時過于用力排便,就極易發生心腦血管意外,導致卒中、心梗、心絞痛等嚴重問題。部分心腦血管老年患者喜歡久坐,極易出現便秘,這必須重點關注。
導致便秘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年齡、性別、心理壓力、社會地位、經濟實力、體力活動程度、藥物及精神狀況(如抑郁、焦慮)等,尤其以下列4點為主——
1.飲食習慣不健康:很多人都喜歡吃精細食物,食物中膳食纖維過少,導致糞便量減少,在腸道內運動緩慢,從而易導致大便干燥、難以排出體外。
2.缺乏運動:體力活動少的人群因缺少運動性刺激以推動糞便的運動,往往易患便秘。
3.胃腸功能變差:老年人胃腸道內的消化液減少,加之胃腸的蠕動能力與張力也隨之變差,腹腔與盆底肌肉的收縮功能下降,直腸敏感性變弱,使得食物在腸道內停留過久,水分容易被過度吸收,繼而導致便秘。
4.排便習慣不健康:不少人忽視了正常的便意,還有很多人喜歡在排便時看手機,使注意力被分散,這容易抑制排便反射,最終出現便秘。
那么,臨床上治療便秘的藥物有哪些?又該如何選用呢?
1.容積性瀉藥:主要有麥麩、歐車前、聚卡波非鈣等藥物。這類藥物可以滯留糞便中的水分,提高糞便的含水量,增加糞便體積,從而達到通便目的。這類藥不會被消化道吸收,長期應用是安全的,也有利于患者養成正確的排便習慣。在服用這類藥物時需補充大量水分,避免腸道機械性梗阻。
2.滲透性瀉藥:常見的包括乳果糖、硫酸鎂、聚乙二醇等藥物。這類藥物能在腸道內形成高滲狀態,吸收水分,讓糞便體積變大,從而刺激腸道蠕動。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需慎用大劑量乳果糖;腎功能下降患者或老年人要慎用硫酸鎂。而聚乙二醇成分中無糖無鹽,安全性高,適合年滿8歲兒童與老年人服用。
3.刺激性瀉藥:常見的包括酚酞、比沙可啶、蒽醌類藥物、蓖麻油等。這類藥物能使腸動力增強,刺激腸道分泌,利于排便。不過長期應用這類藥物容易出現不良反應,如過度依賴藥物、吸收不良、電解質紊亂等,甚至可使結腸動力下降,導致結腸黑病變。因此,多作為補救措施,只能短期使用或間斷使用。
4.潤滑性瀉藥:常見的包括液狀石蠟、甘油、多庫酯鈉等藥物,可口服或作為灌腸劑,能夠軟化糞便,潤滑腸壁,利于糞便排出。主要適合治療排便障礙型便秘或者糞便干結、糞便嵌塞的老年患者。
5.微生態制劑:近年來對腸道疾病和腸道菌群的研究揭示了慢性便秘與腸道菌群紊亂的關系,為微生態治療慢性便秘提供了理論依據。主要包括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可調節腸道菌群失衡,刺激腸壁神經,促進腸道蠕動,改變腸腔分泌功能,促進胃腸動力恢復,改善便秘。一般推薦作為慢性便秘的長期輔助藥物,但禁止與蒙脫石散、鉍劑、抗生素等藥物合用。對于存在腸黏膜屏障嚴重破壞、免疫缺陷的患者也要慎用。
6.促動力藥物:臨床上多選用普蘆卡必利,屬于高選擇性5羥色胺4受體激動劑,能夠減少腸傳輸時間,增加排便頻率。
7.促分泌藥物:臨床上主要使用利那洛肽、魯比前列酮等藥物,可有效緩解便秘。
輕、中度便秘者第一選擇用藥為容積性藥物或滲透性藥物。對于刺激性瀉藥全部群體都要慎用,只可短期、間斷服用。對于慢傳輸型便秘者可加用促動力藥物。
便秘的其他治療方法包括——
1.補充膳食纖維:膳食纖維攝入不足是便秘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成年人每日膳食纖維攝取量應在25~30g。膳食纖維較多的食物主要有豆類、全谷物、蔬菜、水果等。
2.多飲水:飲水量不足易導致大便干結,誘發便秘。建議成年男子每日飲水量約為3.7升,成年女子約為2.7升。一般在起床后或早飯前喝水,有很好的通便效果。
3.養成規律的排便習慣:要重視培養良好的排便規律,第一,在每天同一時刻進行排便,一般選在早上起床后或飯后,比如,早上起床后可以去廁所蹲5分鐘,幫助構建良好的排便習慣;第二,有便意的時候不要拖,盡快去洗手間,每次如廁時間不宜太長,最好控制在5~10分鐘內;第三,排便的時候避免分心,如玩手機、看書等,坐便時可以把雙腳放到小凳子上,有利于排便。
4.合理運動,按摩腹部:合理運動可促進胃腸道活動,提高食欲,讓肛門肌、腹肌、膈肌獲得鍛煉,從而增加排便動力,避免便秘。另外,便秘者每日按摩腹部幾分鐘,也可緩解便秘。
5.灌腸療法:針對便秘嚴重的患者,可選擇去正規醫院灌腸治療,但不建議長期灌腸。
6.精神、心理治療:便秘患者應放松心情,避免過于緊張、焦慮。對于伴有明顯的抑郁、焦慮障礙和睡眠障礙的患者,應進行精神、心理治療,包括健康教育、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嚴重者可予抗抑郁、焦慮藥物治療或轉至精神心理科接受專科治療。
7.結腸切除術:難治性便秘患者經上述治療療程 3~6個月仍無效,且病情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時,可以考慮手術治療。研究顯示,經全結腸切除、回直腸吻合術,便秘患者的克利夫蘭便秘評分可從術前的平均20分降至2~3分,86%的患者能在術后1年或更久受益。不過術后仍有一部分患者處于腹痛(30%~50%)或腹脹(10%~40%)狀態,因此,若以腹痛、腹脹為難治性便秘主癥,應慎重考慮是否行結腸切除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