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計算過自己每天使用電子設備多長時間嗎?短視頻、游戲、漫畫……當今社會,眼睛面對的“誘惑”太多了,困擾現代人的不僅僅是近視問題,眼干、腫脹、充血等種種不適也常不期而至。其實,這是眼睛發出的疲勞信號。
《中國視力健康洞察報告》顯示,中國居民普遍存在各種程度的視力損傷,其中,屈光不正(包括近視、遠視和散光)人群已達4.8億~5.3億,且低齡化現象愈發嚴重。目前我國小學生近視比例為45.7%,初中生為74.4%,高中生為83.3%,大學生則高達87.7%。除先天因素,近視主要是由于日常不良的用眼習慣導致,比較突出的是電子產品的過早大量使用等。“看不清”正在成為中國不容忽視的“新國病”。
與此同時,眼部亞健康問題也對老年群體造成極大的困擾。調查顯示,與年齡性相關性黃斑變性(AMD)是全球50歲以上成年人首要致盲疾病之一,這類病在我國患病人數超過3000萬,并且以每年30萬人次的速度增加。
與以上兩類情況相比,隨著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的普及,視疲勞則更為普遍。《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4)》顯示,2023年,移動互聯網用戶人均單日使用時長為435分鐘,其中移動端視聽應用人均單日使用時長187分鐘,短視頻人均單日使用時長151分鐘。隨著使用手機的頻率和時長升高,手機的藍光和輻射,以及使用手機時眼睛的調節,視疲勞成為不可避免的問題。
視疲勞是由于各種因素造成人眼視物超過其視覺功能所能承載的負荷,出現伴或不伴全身癥狀的視覺障礙、眼部不適的癥候群。主要表現為視物后出現以下情況:(1)視覺障礙,包括近距離工作或閱讀不持久,出現暫時性視物模糊等表現。(2)眼部不適,出現燒灼感、畏光、流淚、眼癢、眼干、異物感、脹痛、眼眶疼痛、眼瞼沉重等表現。兒童對于眼部不適可能難以清晰表述,可出現瞬目異常、歪頭視物、頻繁揉眼等表現。(3)全身癥狀,可能出現易疲勞,頭痛、頭暈,記憶力減退等非特異性表現,嚴重時甚至出現惡心、嘔吐以及其他神經官能癥癥狀,伴或不伴焦慮、煩躁、抑郁等心理癥狀。
近日,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眼視光學組和中國醫師協會眼科醫師分會眼視光學組發布《中國視疲勞診療專家共識(2024年)》(以下簡稱《共識》),為防治視疲勞提供了科學指導。《共識》指出,視疲勞的治療原則是首先對因治療,消除病因,然后進行對癥治療。
對因治療
(1)屈光不正未得到科學矯正:未矯正或未準確矯正的屈光不正,尤其遠視或散光,易出現視疲勞的癥狀。對于高度屈光參差,采用框架眼鏡進行矯正,由于雙眼視網膜成像倍率不等,雙眼融像功能受到影響,易導致視疲勞。針對這種情況,通常經過準確驗光配鏡可緩解。對于難以適應眼鏡矯正的高度屈光不正、屈光參差者,可依據患者適應情況分階段矯正,或更換適宜的屈光矯正方式。對于老視者,應做好健康宣傳教育工作,告知不同矯正方式的使用方法以及優缺點,緩解焦慮情緒。
(2)雙眼視功能異常:非斜視性雙眼視功能異常主要包括調節功能異常、大度數隱斜視、聚散功能異常、調節聚散沖突以及單眼視力低下或單眼抑制等。斜視性雙眼視功能異常包括間歇性外斜視、急性共同性內斜視等。針對這種情況,給予相應的調節和聚散功能訓練,提高調節與聚散功能,消除調節聚散沖突,提升雙眼視覺系統的應用能力,可緩解視疲勞。在視覺訓練的基礎上,適當移遠閱讀材料以及針對性增加近附加屈光度數或使用棱鏡進行補償,可減輕部分雙眼視功能異常。
(3)干眼:71.3%干眼患者出現視疲勞的癥狀,而51.4%視疲勞患者符合干眼的診斷標準。此外,因視頻終端畫面質量欠佳等造成用眼需求高、注意力集中時,瞬目頻率下降可同時導致干眼和視疲勞。對此,可使用能改善干眼的藥物,比如:具有保水作用并補充淚液電解質、滋潤和潤滑眼表、緩解眼表刺激癥狀的人工淚液;促進淚液分泌、穩定淚膜的藥物;調節免疫系統功能并緩解眼部炎性反應的藥物;促進角膜上皮細胞代謝和修復的藥物。
(4)視頻終端綜合征:視頻終端使用時間超過長,使用平面屏幕,以及屏幕照度異常、頻閃、色覺搭配失調、分辨率低下、圖像清晰度低下等屏幕相關因素,注視角度不舒適等人體工程學因素,均可增加視疲勞的危險。對此,需根據臨床表現進行具體分析,設計個性化處理方案。若使用視頻終端時間過長,則建議少用或停用;對于不可避免使用視頻終端者,可換用高頻閃、合適亮度、防眩光屏幕,或改用類紙屏,或調整坐姿和桌椅高度等,以達到緩解癥狀的目的;對于頭戴沉浸式顯示應用帶來的數字眼疲勞,可通過采用設計優良的頭戴設備,盡量選擇雙目設備,選擇合適的屏幕顯示比例,控制使用時間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減輕視疲勞程度。
(5)環境:對于長時間處于干燥環境或強紫外線輻射環境者,可通過使用加濕器、濕房鏡、防護鏡、改良環境等方式,降低不良環境對淚膜的影響。同時,應保持環境照明的亮度均勻,減少眩光。
(6)其他:對于具有全身因素者,須及時轉診;對于有精神、心理因素者,須進行相關精神和心理治療和疏導。
對癥治療
首先是藥物治療。一是改善血流藥物,通過增強睫狀肌功能和增加睫狀肌血流量,改善眼調節功能,達到治療視疲勞的目的;主要代表性藥物包括七葉洋地黃雙苷滴眼液。二是睫狀肌麻痹藥物,利用外周抗膽堿能作用,使平滑肌松弛,并解除血管尤其微血管痙攣,改善微循環,達到治療視疲勞的目的;主要代表性藥物包括山莨菪堿滴眼液、托吡卡胺滴眼液等。三是中藥,可以使用具有養肝明目、補腎益精或補血安神等功效的中藥進行內治調理,也可采用中藥熏蒸等中醫外治療法。此外,含維生素類的滴眼液,如維生素B12,對緩解視疲勞的癥狀有一定效果。另有研究顯示,歐米伽- 3脂肪酸、漿果提取物補充劑,也可緩解視疲勞和干眼的癥狀,含有花青素、類胡蘿卜素成分的藥物,對緩解視疲勞也有一定效果。不過,用藥前應注意用藥禁忌證和不良反應,定期進行檢查,必要時監測全身相關功能指標。
其次是非藥物治療,主要指物理治療,如熱敷(以42℃為宜,可以使用專門的熱敷眼罩,但不要戴著熱敷眼罩睡覺;也可以用溫熱的濕毛巾,早晚各1次,每次以10~15分鐘為宜)、濕房鏡、激光治療等對干眼導致的視疲勞有緩解作用;霧視法、遠眺法和眼保健操等,可使眼部得到充分休息,改善眼周循環,起到緩解視疲勞的作用;針灸、按摩等中醫外治療法,對緩解視疲勞也有一定效果。
需要長時間近距離視物者用眼期間應間斷休息,同時合理規律作息,平衡工作量,加強鍛煉,合理飲食,端正坐姿,使用符合人體工學的桌椅以及具有優化亮度和對比度的顯示設備。
6月6日是第29個全國愛眼日。借此機會,我們特別提醒大家,在生活中,要注意避開各類用眼誤區,科學用眼護眼,保護眼部健康。
誤區一:眼藥水直接滴眼球上
很多人習慣將眼藥水滴在眼中間,也就是眼球上。這樣的操作是不對的!藥液刺激角膜后,眨眼次數增多,使藥液外流而降低療效。同時,藥物直接接觸角膜,也會給角膜帶來更多的藥物性損傷。
眼藥水的正確使用有以下4個步驟:第一,在使用之前,先檢查一下藥名,查看需要滴的劑量,確定藥品在保質期內,再看看有沒有變色、異味、渾濁等情況。如果制劑本身就是渾濁型的,在使用前要將它輕輕搖勻,保證藥液的濃度一致。第二,將藥水準備好后,要第一時間把手洗干凈,避免使用過程中的細菌感染。第三,把頭輕輕往后仰,眼睛向頭頂的方向看。食指要將下眼皮往下拉,露出結膜囊。在眼睛上方1~2cm的地方,將眼藥水滴到結膜囊內。第四,用中指壓迫鼻內側和眼角之間的鼻淚管,防止它吸收到嘴中,滴時要把嘴張開,便于保持姿勢。滴藥后,輕輕閉上眼睛5分鐘即可。
現在很多人習慣睡前關燈后在黑暗中看手機,這個閱讀習慣其實會嚴重影響眼部健康。一方面,在黑暗環境中看手機時,瞳孔會適應性擴大以更好地接收光線,而有閉角型青光眼發病風險的人群,房角很窄,瞳孔擴大后,可能會造成房角堵塞,誘發急性閉角型青光眼發作。另一方面,在黑暗環境中看手機,因為對比度太強,較日常光線下看手機更容易造成視疲勞。視疲勞的癥狀包括視力模糊、眼干、眼癢等。長期處于視疲勞狀態,可能會影響視力。
因此,在黑暗環境中應盡量避免頻繁、長時間看手機。如果不可避免地需要看手機,建議適當調節屏幕亮度,最好在明亮但不刺眼的情況下使用,并及時休息眼睛以減輕視疲勞癥狀。
誤區三:孩子近視不可怕,長大做手術就能治愈
許多人認為,只要戴上眼鏡就能解決近視的問題。甚至有人認為,孩子近視不可怕,等長大了做近視手術,不用戴眼鏡裸眼視力也能達到標準,近視就治愈了。但事實并非如此,迄今為止還沒有任何手段可以治愈近視、降低近視度數,手術也不能真正治愈近視。
臨床上,近視手術主要分為角膜屈光手術和晶狀體屈光手術兩種。角膜屈光手術是為了使近視患者的聚光點后移,人為在角膜上制造一個凹透鏡。而如果角膜太薄或近視度數太高,可能就需要做晶狀體屈光手術。晶狀體屈光手術是將一種帶有近視度數的特制人工晶狀體植入患者眼內,以達到改善視力的效果。可以看出,近視手術只是將眼鏡“戴”到了眼睛內部,而并沒有從機制上阻斷近視的進展,患者近視持續加重或發生相關并發癥的風險仍然存在。因此,切勿認為手術可以從根本上解決近視問題。
誤區四:隨便買一副老花鏡
正常情況下,人為了看清近距離的目標,會調節眼內肌肉——收縮睫狀肌,使眼內晶狀體彎曲度增加,從而使近距離物體在視網膜上形成清晰的圖像。但隨年齡增長,眼球晶狀體逐漸硬化、增厚,且眼部肌肉的調節能力減退,導致變焦能力降低,看近距離物體模糊不清,這就是“老花”。
有些中老年發現自己“老花”后,會隨便購買度數、瞳距固定的老花鏡,但實際上這種做法無法使視覺達到最佳效果,反而會產生視覺干擾,出現視疲勞等。購買老花鏡應因人而異,必須到醫院或專業機構驗配。此外,也不要“一副老花鏡戴到底”,長時間佩戴一副老花鏡,鏡片出現劃痕、老化時,會造成通光量下降,影響鏡片成像質量,加速眼睛老花。患者要定期復查視力、調校鏡架、適時更換鏡片,每5年重新驗光、配鏡,戴了不合適的眼鏡,甚至會掩蓋一些眼病,如白內障、糖尿病在眼部的表現等。
誤區五:手機調成“護眼模式”任意刷
人們越來越依賴手機的同時,又擔心藍光對眼睛的危害,手機“護眼模式”便應運而生。手機在普通模式下,一般顯示的是白色光,這種白色光是由紅、藍、綠三種光融合而成的。而“護眼模式”的本質其實是防藍光,主要是通過調節屏幕亮度,用軟件算法減少藍光,使得RGB色調中的紅光、綠光得以更多地融合,從而雜交出更多的黃色調。因此,在開啟護眼模式的時候,我們往往可以發現屏幕色調發黃。
波段在415~455nm的藍光屬于有害藍光,尤其是440nm左右的藍光,它能夠穿透晶狀體直達視網膜。但藍光并非都是有害的,波段在455~500nm的藍光對人體健康是有益的,具有調整生物節律、情緒、記憶力和產生暗視力及影響屈光發育等重要作用。
“護眼模式”降低了屏幕的整體亮度和對比度,有的還會把色溫調得柔和一些,這些都可以緩解眼睛的緊張狀態,尤其是在黑暗中看手機時的眼疲勞。但電子產品對于眼睛最大的傷害也不是很多人以為的藍光,而是長時間近距離用眼產生的視疲勞。
此外,“護眼模式”會降低屏幕的亮度,如果在白天戶外高強度光照環境下使用此模式,眼睛需要更加費勁才能看清楚屏幕,反而會增加眼睛的疲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