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英英
高血壓,顧名思義,是指血壓持續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癥。具體來說,當人的高壓(收縮壓)≥140mmHg或低壓(舒張壓)≥90mmHg時,即可診斷為高血壓。在高血壓患者中,95%的病例屬于原發性高血壓,這種類型的高血壓并非由其他疾病引起,而是與個體的情緒、生活習慣、飲食習慣以及生長環境等多種因素有關。高血壓是多種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誘因,它會對心、腦、腎等重要臟器造成損害,同時也是心腦血管疾病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
眾多研究數據表明,以下人群相比普通人群更容易患上高血壓——
有高血壓家族史的人群:遺傳因素在高血壓的發病中起著重要作用。
高鹽飲食的人群:研究顯示,每日飲食中鹽分的增加會顯著提高血壓水平。我國北方地區高血壓發病率高于南方,與飲食習慣的差異密切相關。
長期處于緊張、焦慮情緒的人群:長期的緊張和焦慮會大大增加高血壓的發生概率。從事腦力勞動的人群高血壓發病率明顯高于體力勞動者。
肥胖人群:尤其是腹型肥胖者,更容易患上高血壓。
長期處于噪音和視覺刺激環境的人群:這些環境因素可能對血壓產生不良影響。
長期服用某些藥物的人群:如避孕藥、激素、麻黃素等,這些藥物可能影響血壓水平。
不良生活習慣的人群:如長期吸煙、過量飲酒、油膩飲食等,都是高血壓的危險因素。
對于高血壓,人們常有認識上的誤區,其中常見有以下3點:
1.無癥狀就不需要治療?
許多患者在血壓超標后并無明顯不適,因此認為無需治療。然而,即使無癥狀,高血壓仍可能對心、腦、腎等重要臟器造成損害。因此,無論有無癥狀,都應積極治療高血壓。
2.降壓藥一旦吃了就不能停?
這一觀點其實是對降壓藥的誤解。降壓藥的作用是幫助患者調節血壓,彌補身體調節系統功能的不足。藥物需要持續服用是因為患者自身的血壓調節系統存在問題,而非藥物本身導致的依賴。
3.有家族史就一定會患上高血壓?
雖然遺傳因素在高血壓的發病中起重要作用,但并非決定性因素。通過改善生活習慣、飲食調整、控制體重、戒煙戒酒、適量運動以及保持良好心態等措施,即使有家族史的人群也能有效降低患上高血壓的風險。
高血壓的治療主要分為兩個方面:生活治療和藥物治療。生活治療側重于調整生活習慣,患者應遵循低鹽低脂的飲食原則,戒煙限酒,保持適量的運動,并確保良好的睡眠質量。同時,日常監測血壓至關重要,患者還應學會有效舒緩情緒,避免過度的情緒波動。在藥物治療方面,常用的降壓藥物包括鈣通道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利尿劑和β受體阻滯劑等五大類。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個性化治療,精準選擇藥物。患者應嚴格按照醫囑服藥,以確保治療效果。
總之,高血壓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病,但只要我們充分了解它、正視它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就能降低其對我們健康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