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家棟(1929年4月—),運載火箭與衛星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先后領導和參加中國第一枚自行 設計的液體中近程彈地地導彈與液體中程彈道地地導彈的研制試驗 工作。在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研制中,作為技術總負責人,主持完成衛星總體和各分系統技術方案的修改工作。他為中國“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成功做出了重要貢獻。1985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1999年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2010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9年獲“共和國勛章”。入選“慶祝中華 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1970—1979年英雄模范人物。
作為資深航天專家,孫家棟親歷、見證、參加、領導了中國航天從起步到發展的全部過程,他是我國第一代多個首發衛星技術負責人、總設計師,他是我國多項重大航天工程大系統總統計師,他領導下所發射的衛星,幾乎占到中國航天飛行器總數的1/3。如今是耄耋之年的孫家棟,還有一個夢想,就是讓“中國航天的觸角能夠伸向更加遙遠的太空”。
服從國家需要,踏上航天路
1958年4月,孫家棟從蘇聯歸國,被分配到當時國防部五院一分院(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的前身)總體部,那年“五一”前,他第一次見到了時任五院院長的錢學森。當時錢學森經常到總體部檢查工作,并親臨設計現場和大家討論問題,對快速進步的孫家棟青睞有加,兩人的接觸次數逐漸多了起來。
兩年后,我國科技人員跟著錢學森走出了一條獨立自主發展的航天之路,用國產燃料成功發射了首枚近程彈道導彈。那時孫家棟已經擔任了導彈型號總體設計室主任。
1967年,在錢學森力薦下,孫家棟由火箭轉到衛星,擔任我國首顆衛星總體技術總負責人,領導“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研制工作。從此,他開始在新的舞臺上大展身手,從“東方紅一號”到“嫦娥一號”,在中國飛上太空中的100 多顆衛星中,由他負責抓總研制發射的衛星就有30 多顆。
勇克困難奏響東方紅
1967年7月29日,北京正值盛夏,驕陽似火。在這個酷熱的午后,孫家棟正伏案進行導彈設計。一位不速之客推門而入,開門見山:“我是國防科委的汪永肅參謀。為了確保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研制工作順利進行,中央決定組建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錢學森院長向聶榮臻推薦你了,根據聶老總的指示,決定調你去負責衛星的總體設計工作。” 于是,孫家棟便去新崗位報到了。
發射衛星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1965年,國家重新開始制訂衛星計劃,并確定了于1970年發射,衛星要“上得去、抓得住、聽得到、看得見”的總體目標。孫家棟參與進來時,時間已十分緊迫。如何盡快組建衛星總體設計部?如何按工程的研制規律一步步往下走?各系統怎樣連接起來?連接起來后又怎樣做試驗?一個個難題擺在面前,他決定從組建隊伍抓起。孫家棟以搞衛星需要為標準,經過詳細考察,從不同專業角度和技術特長出發,最終選定了戚發軔等18人,這就是中國衛星發展史上有名的“十八勇士”。
“十八勇士”的加入,使衛星總體設計部如虎添翼。攻克重重難關后,衛星初樣在1969 年10 月基本告成。1970 年4 月24 日,“東方紅一號” 衛星發射成功,奏響了中國人向太空邁進的序曲。衛星上的全部元器件、設備和材料,以及許多理論和技術難關的攻克,都是中國自己的產品和成果,它是中華民族智慧和精神的結晶。
友情客串火箭出國門
1976年12月,孫家棟以中國航天專家的身份,隨團赴法國、聯邦德國、荷蘭、意大利等國家的航天部門考察訪問,了解歐洲空間技術的發展水平。此后,他開始頻繁地參與國際交流活動。 通過一次次對外接觸,他增長了見識,在國際上樹立中國航天大國的思路逐漸充實。1985 年10 月,我國政府莊嚴宣布:中國的運載火箭將投入國際市場,承攬對外發射業務。這一消息在國際上迅速引起強烈反響。幾乎在同時,經中央批準,孫家棟升任航天工業部副部長,又一次受命于中國航天發展的關鍵時刻。發射外星是帶有商業性質的國際技術合作,中國航天人不僅要懂得研制火箭發射衛星,也必須學會與國外商家打交道,孫家棟又客串起“生意人”的角色。其中,爭取美國政府發放“亞洲一號”衛星許可證是他談判生涯中的精彩之筆。1988 年,香港亞洲衛星公司購買了美國休斯公司生產的通信衛星,起名“亞洲一號”,并準備讓中國的長征三號火箭將其送入太空。但衛星要從大洋彼岸運到中國,必須有美國政府發放的出境許可證。爭取許可證的使命便落到了孫家棟的肩上。
當年 10 月,他代表中國與美國簽訂了《衛星技術安全》和《衛星發射責任》兩個協議備忘錄。11月,第二輪會談,談判桌從北京搬到了華盛頓。談判中,面對美方咄咄逼人的氣勢,孫家棟毫不示弱,據理力爭,堅決反駁“中國發射外星擾亂國際商業發射市場”論。因為圣誕節即將來臨,美方代表大多訂了12 月20 日出外旅游度假的機票,無心戀戰。孫家棟抓住對方的心理,制定了“拖住不放”的戰術,一直談到19 日,終于簽署了協議。
次年1 月,中國長城工業公司與香港亞洲衛星公司在人民大會堂正式簽署了衛星發射服務合同。聶榮臻聽說此事,拉著孫家棟的手高興地說:“中國能為世界上科技最發達的美國發射衛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發射外國衛星對于中國航天事業來講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
1990年4 月7 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長征三號”運載火箭雷霆般呼嘯著拔地而起,精確地將“亞洲一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現場的美方專家嘆道:“沒想到中國的運載火箭能達到這樣的水平!”后來回想起當時的情景,孫家棟依舊百感交集:“我突然想到小時候,老人常說‘洋火、洋油、洋車,身邊到處是外國產品。終于,我們的火箭能發射美國衛星了,那種激動與自豪,難以用語言形容。”
嫦娥終奔月,老將為國再挑重擔
剛進入21 世紀,時任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國家航天局局長的欒恩杰 開始頻繁聯系孫家棟,兩位在業內極具影響力的“老航天”一拍即合。他們認為,按照國家當前的技術水平和經濟實力,完全可以開展月球探測工程,只要能正確把握需求牽引關系,即可著手考慮工程實施的大思路。緊接著,他們又把幾十年來對月球資源應用有著濃厚興趣的歐陽自遠找來,一起謀劃該工程的框架。幾經醞釀,2000年10月欒恩杰在“世界空間周”慶祝大會上宣布:“在 空間探測方面,將實現月球探測……”這是中國高層首次向外界表露探 月的決心。2004 年,繞月探測一期工程正式啟動。已經75 歲的孫家棟接受了新的挑戰,出任工程總設計師,此舉讓周圍的人十分敬佩。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張榮橋說:“許多人到了孫老那個年紀,取得了那么多榮譽,通常都會有‘保持晚節的心態,而孫老卻敢于承擔風險,勇挑重擔,讓我們這些后輩深受鼓舞。”
孫家棟不愧是航天工程領域的大師,擔任五大系統總設計師后,他不但提出了工程研制的指導思想,確定了工程目標和工程總體方案,對工程各大系統的技術途徑做出重要決策,主持解決了多項關鍵技術問題,甚至在許多細節上都做出了周全的考慮。在他的勾畫下,龐雜的工程變得井然有序。 “嫦娥一號”衛星系統副總指揮龍江曾說:“孫老知識淵博、視野寬廣,除了能控制全局外,還能把握關鍵。”“嫦娥一號”衛星在近月 點剎車是非常關鍵的環節,孫家棟對此非常關注。當科研人員還在做一些常規工作時,他已經把這些關鍵點剖析出來,令大家欽佩不已。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成功發射;10月31日,衛星按預定的時間、位置、速度成功進入地月轉移軌道,標志著“嫦娥一號”衛星開始進入奔月之旅;11月7日,“嫦娥一號”成功實施了第三次近月制動,成功進入環月工作軌道。“嫦娥一號”衛星成功進入環月軌道后,開始了對月球的科學探測,地面接收系統對探測數據分析處理后,成功地制作出了清晰的月球圖片,中國擁有了屬于自己知識產權的第一顆繞月衛星。
(摘編自《孫家棟:問蒼穹 探月宮 家國棟梁》,付毅飛,原載于《科技日報》,2010 年1 月12 日。由張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