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2024年5月17日下午,由中國文聯委員、中國雜技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上海市雜技家協會主席、上海雜技團有限公司藝術指導俞亦綱主講的2024年第三期“上海市文聯文藝家大講堂”《海派雜技的創新與發展》在文藝會堂舉行。
關于雜技
雜技是一個集多種技藝于一體的以肢體語言表演的藝術品種。廣義的雜技涵蓋了“雜技技巧”“馴獸”“魔術”“滑稽(小丑)”等四大類,狹義的雜技則主要指“雜技技巧”。
雜技各個類別的特點
⒈雜技技巧節目:是演員靠自身技巧完成一系列高難度動作的表演節目。在以人體技巧(通常指腰、腿、跟斗、頂)為核心的基礎上,接受具體節目技巧組合訓練,包括必要的藝術素養如音樂、舞蹈、戲劇表演等的訓練,使技巧成為有欣賞價值的“節目”。這類節目是真功夫,舞臺上演出的技巧表演不作任何掩飾,是表演者的真實狀態。
⒉魔術節目:是智慧與手法相結合的表演藝術,讓觀眾得到視覺上的幻覺享受,在百思不得其解的同時又甘于受騙上當,從中獲得觀賞樂趣。表演者與觀眾有更多的心理交流,但不能透露秘密,魔術節目的“以假亂真”也是演員的真功夫,蘊含著開拓思維、創新思維、觀眾心理、生活經驗和規律的運用等。
⒊滑稽(小丑)節目:是用肢體語言來表現幽默、詼諧、喜劇的表演藝術。雜技是開心的藝術、美麗的藝術,而滑稽(小丑)是雜技的靈魂,是雜技藝術中幽默的制造者。
⒋馴獸節目:是馴獸師通過某種手段讓各種動物按照事先設定的動作進行藝術表演,屬于傳統的一種雜技節目。
關于雜技藝術的欣賞
今天所講的“雜技”均指狹義的雜技。
⒈雜技節目類型,按照技巧樣式和表演形式一般分為平衡類、翻騰類、柔韌類、攀援類、操持類五種。
平衡類以頂為主,表演者需要高超的平衡控制力。頂是雜技節目中難度最大的一種技巧,頂功是體現雜技演員技能的重要標志,如單手頂、雙人技巧、集體造型等;翻騰類體現靈活性、力量和平衡能力,主要是空中、地面與半空相結合的節目,以驚險刺激的特點吸引觀眾,如空中飛人、大跳板、抖杠等;柔韌類展示人體極限的柔軟度和力度,如柔術、軟功等;攀援類是演員靠器具進行攀爬表演,呈現控制力,如綢吊、爬桿等節目;操持類是借助道具進行表演,展示靈巧性,如空竹、蹬鼓等。
許多雜技節目融合了多種類型的技巧,如抖杠既有翻騰技能,又需平衡技能。
⒉欣賞雜技作品的三個角度:技巧、藝術、意境。
技巧是本體,雜技演員的本事就是其技巧水平;藝術指節目的綜合藝術水準。現在很多雜技節目在完成技巧的同時,還將音樂、舞蹈、戲劇表演等綜合藝術融入其中。國際比賽、國內比賽的評委一般也是從技巧和藝術兩個角度進行評判。如今雜技節目的意境也引起廣泛關注,以前雜技表演以炫技為主,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欣賞水平的提高、娛樂樣式的多樣化,觀眾更希望在觀看高超技巧表演中還能感受意趣、獲得啟示,所以雜技節目的意境也是欣賞的角度之一。
雜技節目追求新、難、奇、美。如果帶著一種開放和探索的心態、超常規的思維去觀看,會更容易得到對雜技作品“雜”和“技”的審美欣賞。
雜技本質在于“真”,演員在舞臺上的表演只要有失誤,觀眾就能看出來。因此失誤了再繼續,直至完成動作,也是一個審美的過程。如《時空之旅1》里的節目“晃板踢碗”,演員水平很高但也難保證每場一次完成。一位著名的老藝術家講:每次看這個節目時都有期待,不知演員是一次還是幾次完成?這種期待也是一種欣賞的過程。
國內外雜技馬戲演藝的發展現狀
國際雜技馬戲的演藝形態三大類
第一類是以大馬戲團為代表的歐美傳統大馬戲演藝,是比較早的一種表演形態。特征是以技巧為核心,以炫技為目標,對演員的要求是征服高難度的技巧,征服共同表演的動物。
第二類是以加拿大太陽馬戲為代表的歐美主流雜技演藝。太陽馬戲在20世紀80年代崛起,為了適應新的審美需求,積極運用綜合藝術塑造角色的表演,特點是以高科技的舞臺技術為支撐,通過各類創意構建不同的主題,表現人的理想和愿望。
第三類是新馬戲,20世紀80年代開始出現在歐美。注重表演者自我創造的身份和感悟體驗,結合聲光電效以及一些特殊裝置產生魔幻的效果。整體表現介于雜技與戲劇之間,但比傳統馬戲高雅、比戲劇刺激,超出了傳統雜技的概念。目前這種演出在歐洲非常風行。
中國雜技的歷史
中國雜技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呂氏春秋》已有記載。雜技源于春秋戰國,興于秦漢,盛于唐宋,明清流向民間。秦漢時期,雜技已進入皇宮演出,參與包括祭祀在內的重大活動。唐宋時,勾欄瓦舍發展起來,民間的活動多了,雜技開始逐漸走向民間,到明清更盛。
新中國成立以后,黨和政府對雜技藝術非常重視。1950年,周總理親自為一個即將出訪的雜技團組命名為“中華雜技團”。之后各個省市都相繼成立國有雜技院團,有的地區市縣都有雜技團。雜技馬戲藝術發展迅猛,尤其是改革開放后,各類藝術院團中出訪最多的是雜技,創匯最多的也是雜技,國際比賽獲大獎最多的還是雜技。雜技藝術成為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也成為世界最著名的雜技大國之一。
目前中國雜技演藝組織形態主要有三類:一是國有院團,是雜技藝術發展的主體力量;二是民營院團,數量眾多,是雜技演藝市場的重要力量;三是資本投入或旅游市場發展形成的雜技演藝,是文旅結合的重要載體和演藝市場。
近三十年來,世界馬戲雜技演藝發生了革命性變化,以太陽馬戲為代表的新型雜技演藝方式,給人帶來全新的觀賞體驗,不僅沖擊了傳統歐美大馬戲演藝方式,也深刻影響著以傳統雜技表演為主的中國雜技演藝。從20世紀90年代末至今,中國雜技界一直在努力探索創新之路,尤其在雜技藝術的舞臺呈現形式上發生了積極變化,從單個雜技節目表演為主的晚會,向主題晚會、秀、情景劇、雜技劇發展,形成了中國雜技演藝良好的發展趨勢。
海派雜技在創新中發展
海派雜技的形成
作為海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海派雜技是具有鮮明上海地域特點和風格的上海雜技藝術。它與海派文化一樣,是中國近現代社會城市化、工業化、現代化轉型的產物,是在傳統雜技和江南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融入上海開埠后傳入的歐美雜技馬戲魔術精華,將傳統雜技以純技巧表演為主的特點,演變成融表演手段多元性、節目體現綜合性、技巧難度藝術性、觀賞理念國際性、發展軌跡時代性為一體的風格。
海派雜技的發展歷程
上海雜技演藝最早記載于1874年《申報》。民國初,國外馬戲和國內雜技藝人紛紛進滬演出,上海逐漸成為中外雜技馬戲交流薈萃之地,涌現了大批雜技、口技、滑稽、魔術領域的名人。當時,上海大世界是雜技魔術的主要表演場所。
1951年,以神州魔術團和邱家班為基礎,加上40多位雜技藝人(其中部分是從海外歸來的藝人),成立了上海市人民雜技團,后改名為上海雜技團。1989年,上海市馬戲學校成立,是新中國第一所培養雜技人才的中等職業學校。七十多年來,上海雜技界積極傳承、創新和發展海派雜技藝術,創作了一大批深受觀眾喜愛的作品。上海雜技團是改革開放后首個出國商演的雜技院團,至今已有二百多批次、到六十多個國家商演或出訪。
海派雜技的創新與發展
新世紀特別是十八大以來,海派雜技再次煥發朝氣不斷創新,取得了空前發展,綜合實力名列全國雜技界前茅,成為國際上擁有較大影響力的中國著名雜技表演院團。
⒈技藝創新,勇奪國內外比賽大獎。
國內外雜技比賽是推動雜技藝術發展的重要形式,也是檢驗雜技發展水平的重要平臺。近年來上海雜技團通過技藝創新,在國內外賽場屢獲大獎,主要有:第36屆、第42屆蒙特卡洛國際馬戲節“金小丑”獎,第42屆法國明日國際雜技節金獎,多屆全國雜技比賽金獅獎、中國雜技金菊獎、中國國際馬戲節金虎獎等。
⒉體制、機制創新,帶來《時空之旅》的藝術創新。
雜技藝術的創新,思想觀念轉變是引領,體制機制改革是保障。上海雜技團以體制機制改革推動藝術創新,與原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中國對外演出公司跨行業跨地區合作,三方共同投資組建項目公司,對《時空之旅》的創作、演出、宣傳、市場營銷與開發等進行全方位管理運作。國外一流創作人員與國內優秀創作人員合作創新,貫徹“中國元素·國際表達”的出品理念,以一批經典節目為基本元素兼容跨界藝術、高科技道具設施、多媒體等手段,創造審美疊加效應。近來項目升級到《時空之旅2》,仍持續“天天演”,演出近6000場,觀眾570萬人次,票房總收入7億元。
⒊演藝觀念的創新,推動《十二生肖》《小龍飛天》等作品走向歐洲主流演藝市場,探索中國文化軟實力輸出的途徑。
中華文化是舞臺藝術的軟實力,演藝觀念也必須隨著觀眾審美需求而不斷創新。為了讓西方觀眾“看懂”中國雜技如何講故事,上海雜技團引入“國際委約創作”概念,開創“外方訂制中方創排”的國際項目合作方式,誕生了“走出去”經典劇目《十二生肖》《小龍飛天》。院團與海外演出機構緊密合作,在創作中探索中外文化的有機結合,不僅充實故事內容和中國傳統文化內涵,更注重表述方式及內在的審美觀念、美學體系。《十二生肖》以“中國的十二星座”為亮點,通過雜技語匯描繪生肖象征、頌揚“真善美”。《小龍飛天》將雜技與功夫跨界融合,以主人公小龍的成長為線索,講述克服困難、獲取勇氣,以正勝邪的故事。兩部作品皆以中西方共同推崇的“揚善”為核心,形象地向海外觀眾傳遞中華文化,先后在歐洲主流演出市場駐場及巡演100多場,觀眾超過35萬人次,收獲各界盛贊,成功樹立中國雜技演藝品牌。
⒋創作理念和表演形式的創新,促進中國雜技再次華麗轉身。
近年來,中國雜技界不斷探索雜技劇這一藝術樣式,讓雜技因戲劇而擁有故事性,讓戲劇因雜技而更具觀賞性。2019年上海雜技團與上海市馬戲學校聯合出品的《戰上海》以上海解放的史實為線索,藝術再現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解放軍,在上海地下黨組織和人民群眾協助下解放上海的英勇事跡。2023年上海雜技團、上海市馬戲學校聯合新疆藝術劇院雜技團出品的《天山雪》,以雜技人的故事串聯起幾十年來全國人民與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建設邊疆、發展邊疆的動人歷程,是文化潤疆的生動體現。兩劇分別榮獲第十七屆“五個一工程”舞臺優秀劇目獎和文旅部2024年中國雜技創新工程重點扶持劇目。
在這兩部劇中,雜技的創作理念和表演形式有了重大突破。原有的雜技節目被解構,傳統技藝被改造,都高度融合在劇情中,一切為劇情所用。對此,專家們予以高度肯定:“《戰上海》解決了雜技劇一直想解決和沒有解決的問題,就是劇與技的關系問題。《天山雪》則是雜技劇進入新階段中又一個領跑者,它將解決雜技劇新一階段所面臨的各種問題。”為此,上海雜技團被稱為“雜技劇創作的領跑者”。
比如《戰上海》中傳統的繩梯被改造為戰士攻堅的武器,人們看到的是解放軍在敵人炮火下沖鋒陷陣的群像。又如,雨夜飛渡用傳統的跳梅花樁節目,在舞臺上出現的形象是蘇州河中隱約可見的木樁,在木樁上表演單人跳躍、雙人大跨度跳躍等驚險動作,觀眾完全相信這是戰士在夜渡,可以說達到了高度的藝術真實。《天山雪》中姑娘們以傳統的草帽技術配合插秧舞,邊唱邊跳地展現了火熱的開荒勞作場景;蹬鼓改為了蹬棉垛子,跳躍的空竹化作來回穿梭的紡織梭子,演繹出棉花大豐收的快樂景象;新疆非遺絕技達瓦孜更是巧妙地再現中巴公路修建時在懸崖峭壁間運輸物資的艱難驚險……這兩部雜技劇通過傳統雜技的現代演繹與劇情相契合,將雜技技巧與文學、戲劇、音樂、歌舞等多種表現形式融為一體,在謳歌時代精神、塑造人物形象、表演高難技藝等方面都有突破性創新,使雜技舞臺作品再一次實現了華麗轉身。
三千多年來,很多劇種消失了,而雜技藝術延續至今,很重要的原因是雜技藝術一直在創新,這是雜技藝術發展的生命之源。創新的目的是適應當時當地觀眾的審美需求。雜技人知道:只有變才能夠更好地服務觀眾,只有觀眾喜歡你的作品,藝術才能存在。這是一個辯證的關系。
雜技藝術是生命相托的藝術,演員之間的互相配合不乏難度技巧,一失手可能就會出現問題。所以,演員在平時訓練和演出過程中,都會把對方的生命看成自己的一部分。我們為雜技人的精神所深深感動。
如果說快樂是一種心理習慣,快樂是一種選擇、一種生活方式的話,那么雜技表演可能就是讓你體驗快樂的一種藝術形式。希望更多的觀眾走進劇場去觀看雜技馬戲,享受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