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
摘 要:政治儀式因其具體性、公共性、在場性等內在特質破解了意識形態教育的現實困境而發揮著重要的意識形態教育功能。政治儀式在意識形態教育中的功能發揮遵循人的思想意識形成規律,具體表現為以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堅之以意、篤之以信、訓之以規的方式發揮傳遞政治價值、激發政治情感、深化政治認同、堅定政治信仰、規訓政治行為的政治功能。新的歷史起點上,探索進一步發揮政治儀式的意識形態教育功能,應在政治儀式的籌策展布階段堅持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在操演互動階段保證主體和客體的統一、在記憶刻寫階段實現歷史和現實的統一。
關鍵詞:政治儀式;意識形態教育;政治認同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24)06-0054-06
縱覽古今,橫觀中外,儀式始終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文化現象。在形形色色的儀式中,政治儀式在國家政治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正如大衛·科澤所言:“沒有儀式和象征,就沒有國家和政治。”[1]1新時代背景下,多元社會思潮暗流涌動,政治儀式則因其獨特的內在規定性在意識形態教育中發揮著重要功能。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要建立和規范一些禮儀制度,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紀念慶典活動,傳播主流價值,增強人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2]厘清政治儀式在意識形態教育中的功能發揮機理,探討以政治儀式開展意識形態教育的實踐路徑,能夠為更好地發揮政治儀式的意識形態教育功能提供理論觀照和實踐指導。
一、政治儀式具有顯著的意識形態教育功能
“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3]為維持統治階級思想在社會上的主流地位,必須對本階級的意識形態進行社會化,使國家意志轉化為個人意志,意識形態教育則是實現主流意識形態社會化的重要方式。所謂意識形態教育,就是通過教化活動將統治階級的思想主張傳達給社會大眾,使社會大眾內化于心、外化與行,其實質是思想掌握群眾。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肯定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意識形態領域的形勢發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轉變,但同時指出,面對前進道路上的風險挑戰,要進一步“著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4]。做好意識形態建設工作,持之以恒進行意識形態教育是必由之路。意識形態教育活動的開展依托一定的載體,這些載體承載和傳導著意識形態教育的因素,充當著教育主客體活動的橋梁和紐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政治儀式由于適應了人們主體意識的覺醒、思想活動的復雜多變、價值觀念的多元化以及意識形態向日常生活空間拓展的趨勢,成為意識形態教育的重要載體,在意識形態教育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所謂儀式,是指一種“體現社會規范的、重復性的象征行為”[1]11。政治儀式是指與國家政治生活密切相關的儀式,內蘊著一定的政治信息。具體來看,政治儀式是政治內容與儀式形貌的統一體,其中,政治內容體現其內在本質特征,儀式則是其外在表現形式。通常來說,儀式的要素包括特定主題、象征符號、時空場域以及參與人員等,政治儀式區別于其他儀式的典型特征在于其舉辦者通常是政黨或者國家等最高權力行為體。政治儀式往往包含著尋求政治合法性的意圖,又能夠在思想領域發揮教化作用,在強化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上具有特殊作用。在我國,政治儀式的意識形態教育功能發揮已然是客觀事實,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運用豐富多樣的政治儀式開展意識形態教育,包括南京大屠殺公祭日等紀念性政治儀式,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等以節慶為主題的政治儀式以及領導人就職宣誓等黨內政治儀式。政治儀式的意識形態教育功能緣何值得被關注?從根本上來說,是因為政治儀式的功能特質符合開展意識形態教育的要求,能夠破解意識形態教育的現實困境。
(一)政治儀式的具體化特性消解了意識形態教育的抽象化困境
意識形態通常被理解為系統化的理論體系,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凝練性,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當前的意識形態教育在某種程度上也存在著抽象晦澀的問題,宏大敘事為主的教育內容遠離生活世界,無形中拉大了教育者和教育對象之間的距離。要讓黨的意識形態“飛入尋常百姓家”,更好地為人們所感知和接受,必須對意識形態進行有形化表達,這就需要尋找到意識形態這一精神存在的有形載體,其中最具獨特作用的非政治儀式莫屬。政治儀式由一系列承載特定意涵的象征符號構成,正如象征人類學派的代表人物特納所指出的那樣,這些象征符號在儀式的操演過程中“使不能直接被感覺到的信仰、觀念、價值、情感和精神氣質變得可見、可聽、可觸摸”[5]。儀式從來都是為表達意義而存在的。可以說,政治儀式本質上就是一種由聲音、符號、行為等組成的象征體系,能夠將抽象的價值觀念轉化為人們易于接受的各種信息。政治儀式這種強烈的隱喻和暗指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意識形態教育的抽象化困境。
(二)政治儀式的公共性特點淡化了意識形態教育的階級性屬性
意識形態具有極強的階級性,“就其本質和主要傾向而言,總是體現為統治階級的思想” [6]。意識形態教育在長時間內也存在著突出階級性的傾向,在功能指向上趨于整體層面的工具理性,對人的意義世界的建構關注不足,這種自上而下且缺乏互動的教育模式使教育活動顯得枯燥乏味。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演進,多元化和去中心化成為時代的顯著特征,單純突出意識形態教育的階級性已經很難形成一致的認同,而公眾深度參與的政治儀式恰恰弱化了意識形態教育的階級性。談及政治儀式,人們往往先想到它的權威性,然而,公共性亦是政治儀式不可忽視的重要特點之一。統治階級依靠政治儀式來建構本階級的政治合法性,維持現存的政治秩序;社會民眾則依托政治儀式參與政治生活,取得與政權主體之間的聯系。通過政治儀式,公眾政治參與的積極性得到了滿足,意識形態教育的階級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
(三)政治儀式的在場性特質突破了意識形態教育的灌輸性窠臼
長期以來,意識形態教育常常被指責陷入了灌輸的桎梏,冷冰冰的理論在教育中常常占據著主導地位,人的主體意識的覺醒和接受的自我說服邏輯則被忽視。政治儀式的在場性特質能夠釋放個體的能動性,改善意識形態教育的灌輸困境。政治儀式往往通過營造特定的時空場域,使所有參與者進入預先設定的同一時刻和同一空間,時間刻度和空間定位形成的時空坐標體系將參與者框定在共有的時空網格中,從而形成共同在場的氛圍。尤其是隨著網絡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現代傳播媒介日益更新,超越了傳統的時空囿限,構建出更大范圍的儀式傳播場域,極大地增強了受眾對政治儀式的體驗感。這種體驗感會作為一種源動力固定下來,長期凝結到受眾的內心深處,在日常生活中對個體產生潤物無聲的影響,并能夠在今后的某一時刻被重新喚醒和調動起來。相較單純的說教而言,這樣的教育方式無疑更具有實效性。
二、政治儀式的意識形態教育功能的多維審視
意識形態教育是改造人的主觀世界的社會實踐活動,進行意識形態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要重塑人的思想意識。人的思想意識形成需要認知、情感、意志、信念、行為等各個方面共同作用,而政治儀式在意識形態教育中的功能發揮也是在遵循人的思想意識運行規律前提下發生的。具體來說,政治儀式通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堅之以意、篤之以信以及訓之以規的方式在意識形態教育中發揮著傳遞政治價值、激發政治情感、深化政治認同、堅定政治信仰、規訓政治行為等功能。
(一)曉之以理:輸送意識形態,傳遞政治價值
人的思想意識運行規律告訴我們,認識是思想形成的起始環節,認識水平的高低顯示出人們對事物認知理解程度的高低。意識形態教育的基本要求就是以理服人,形塑教育對象的認知。政治儀式正是借助象征性的符號體系傳遞和表達主流聲音,為社會成員了解政治現實提供認知的途徑,改變抽象的意識形態教育引起的認識模糊、認識偏差、認識混沌等意識狀態,提高人們的理性判斷能力。
政治儀式對認知的改變主要是基于政治儀式對意識形態的承載和政治價值的傳遞。意識形態教育是黨和國家意志的體現,這是任何國家維持社會秩序、凝聚社會意識、建構權力合法性都躲不開、繞不過的一項工作。只要人們還存在于階級社會中,一切都不可避免地會打上意識形態的烙印。因而,無論我們如何界定政治儀式,都無法否認政治儀式的意識形態性。政治儀式承載著意識形態教育的信息,內蘊著人們應該遵從的價值取向,包括執政黨的思想主張,國家的方針政策,政府的活動要求等。同時,政治儀式也是聯系教育主客體的樞紐,黨和國家的價值主張借助這一載體進行廣泛傳播并擴大影響。政治儀式將政治意圖附著在一整套符碼體系中,在儀式展演過程中,透過符號系統的意指內涵將黨和國家的政治主張等傳達給民眾,激起民眾對政治生活的關注,塑造民眾對政治現實的理解,引導民眾形成與主流意識形態要求相一致的集體意志,整合和凝聚民眾朝著共同的方向前進。應該說,作為一道儀式化的媒介景觀,政治儀式的操演過程就是意識形態的傳播過程,操演的主要目的就是對主流價值觀念進行宣展,經由意識形態的輸送和政治價值的傳遞使社會成員形成對政治合法性心悅誠服的肯認。
(二)動之以情:創設體驗情境,激發政治情感
情感指人們對事物的好惡態度,在人的思想意識形成過程中是一股重要的推動力。對此,馬克思深刻指出:“激情、熱情是人強烈追求自己的對象的本質力量。” [7]在新時代,以情感人這種弱政治化的意識形態教育進路能夠利用情感上的一致性將理性矛盾化解,更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說,儀式產生伊始就與人們的情感緊密聯系在一起,追求理性并不是儀式的首要任務,滿足人們的情感需求才是主要方面。政治儀式更是自帶神圣感和莊嚴感,力求用情境化的方式進行表達,深入人們的內心世界以激發情感共鳴。
政治儀式對情感的催化主要是基于情境的創設和情緒的調動。政治儀式具有鮮明的表演性,通常會借助語言、文字、音樂、動作以及器物等象征符號的運用和特定時空氛圍的營造創設既定的場景,將在場者帶入情境體驗中,通過視覺聽覺等全方位的沖擊感染在場者。同時,政治儀式也是一道亮麗的媒介景觀,經由媒體傳輸盡可能使公眾進入政治生活中,無論是現場參與者還是媒體參與者都會產生對政治儀式直觀的感受,激活潛藏在內心深處的共同情感,拉近與政治世界之間的距離,實現共同體和個體之間心靈上的通達。涂爾干認為,儀式旨在“喚醒某些觀念和情感,把現在歸為過去,把個體歸為群體” [8],并將儀式帶給人們的這種情感體驗稱為“集體歡騰”。千百年來,統治者們始終致力于精心設計儀式,以此喚起民眾的某些觀念和情感,激起民眾追隨政權的熱情。政治儀式中蘊含著豐富的精神意義,在政治儀式展演的過程中,在場者在深刻體悟的基礎上會油然而生出各種正向情緒,或自豪或感慨或敬仰或振奮,這些情緒在與世俗生活相隔離的虛擬時空中具有極強的感染性,并且通過儀式的反復強化會根深蒂固地駐扎在人們心靈深處,形成一種持續而長久的政治情感。
(三)堅之以意:共享集體記憶,深化政治認同
意志是為達到目標克服困難和排除障礙的傾向,集中體現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在意識形態教育中,教育對象常常會面臨各種誘惑,如若不鍛煉其意志力,教育活動便很容易偏離既定目標。政治儀式通過共享集體記憶,深化政治認同,規范教育對象的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使教育對象保持心態上的平穩,也推動著教育對象的思想意識進一步轉化為信念和行動。
政治儀式對意志的磨練主要是通過群體意識的激活和集體記憶的共享來實現的。政治儀式是一種大規模的集體狂歡,這種多人在場的群體性活動一般會給參與者帶來歸屬感,也更易產生集體行動控制個人行動的現象。因而,在參與政治儀式的過程中,民眾更易強化自己的身份歸屬,將自己融入到群體中。這種歸屬感的形成不僅是處于群體中的無意識行為,更多的是政治儀式對集體記憶的建構使然。集體記憶是“一個特定社會群體成員共享往事的過程和結果”[9],它的喚起充當著民眾自我身份確證的催化劑。每一民族和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積淀,這些精神符號代代相傳存續至今,成為本民族的精神紐帶,建構著本民族的集體記憶。政治儀式通過重構并喚起集體記憶,將這股精神力量浸潤到民眾的內心,連結起民眾和國家共在的命運,以此來剝離群體中的異質性因素,從而生發出對共同體價值觀念的肯認,促進群體共識的達成。歷經如期而至、循環往復的儀式操演,人們在政治儀式實踐中獲得的集體記憶也有了慣性,這就確保了集體記憶的傳承和穩固,也推動了政治認同的持續深化。
(四)篤之以信:開展歷史敘事,堅定政治信仰
信仰是人們發自內心的相信和追隨,這是一種較高層次的精神活動,對個人而言是戰勝艱難險阻的力量源泉,在群體中則是起著團結和凝聚作用的重要精神紐帶。中國共產黨人之所以能夠歷經苦難創造輝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有著堅定的政治信仰。堅定的政治信仰是一種深層次的強大精神力量,顯示出對權力合法性最為強烈的認同,這也是意識形態教育的高層次目標訴求。儀式被稱為“行動中的信仰”,政治儀式功能發揮同樣通過堅定政治信仰來實現。
作為一種象征性的陳述形式,政治儀式對信仰的洗禮主要是依靠進行歷史敘事,講述歷史故事。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蘊含著豐富的意識形態教育內容,這無疑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指出:“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10]當下的政治儀式也越來越多地通過整合歷史資源進行共識的凝聚,以此拉近政治儀式與日常生活的距離。對于一些歷史事件人們總是樂于想象它原初的面貌,政治儀式則具有講述歷史的敘事功能,特別是在一些紀念性政治儀式中,政治儀式通過訴說榮耀和恥辱、苦難和奮斗以及英雄和理想等打動人心的故事,并通過展望美好的未來進而激起人們內心追隨的力量。歷史不僅是對過去事件的描述,也是民族精神和國家信仰的凝結,參與者往往會被充滿隱喻的故事所感染,騰升出自豪感、責任感和使命感,經歷“分離——閾限——再聚合”的過程,實現自我觀念的升華。加之,政治儀式與生俱來的嚴肅性會營造一種莊嚴神圣的氛圍,形成強大的感染場,使參與者更樂于傾聽歷史故事,由此產生強烈的精神震撼,融入到有相同信仰的共同體中,而且這種精神沖擊會在日后持續發揮作用,對形成具有高度穩定性的政治信仰大有裨益。
(五)訓之以規:表達權力秩序,規訓政治行為
恰當合理的行為始終是人們思想意識形成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將接受的新思想自覺轉化為社會化的行為實踐,這是對思想意識形成的延伸和鞏固。一次成功的政治儀式應該以改變人們的行為習慣作為追求,將對政治儀式的敬畏感滲透到日常生活中。政治儀式向人們展示著政治權威,規訓著個體的政治行為,以此來強化意識形態教育的效果。
政治儀式對政治行為的規訓主要通過權力秩序的表達和準則規范的倡導來實現。政治權力是存在明顯的等級次序的,下級要服從上級,民眾要忠于國家。政治儀式是一種權力生產工具,具有嚴格的規范性,通常按照相對固定的程序、規則和標準開展,權力指稱的差異秩序在政治儀式中或隱或現。尤其是在一些政治儀式中,參與者的位次等會根據權力等級進行相應的安排,以此來凸顯權威性。儀式是秩序的外在表現形式,政治儀式的秩序安排會在無形中形成一種壓力,權力行使者可借此獲得對權力的敬畏,社會大眾則從中受到極強的震懾。“儀式之所以直擊人心,在于儀式的核心是規矩。”[11]對政治儀式而言,價值導向和價值糾偏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政治儀式在向人們倡導主流價值觀的同時,也抑制某些非主流價值觀,向人們傳遞出哪些行為是正確的、哪些行為是錯誤的,明確人們的權利義務觀念。可以說,一次政治儀式的操演過程就是一次權力行為的表達過程,向人們傳達特定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規訓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經過多次的政治儀式展演,人們會更加體會到政治秩序的權威性,自覺按照秩序要求行事,這就確保了國家權力和社會秩序的良性運轉。
三、充分發揮政治儀式意識形態教育功能的實踐路徑
客觀來看,作為意識形態教育的載體,政治儀式對推動意識形態教育已經起到了顯著的作用。但是,政治儀式的意識形態教育功能在發揮中仍然存在著刻意呆板、形式主義以及主客體互動不足、實效性有待提高等問題,這就從實踐層面對充分發揮政治儀式的意識形態教育功能提出要求。政治儀式有著內在的運作邏輯,包括籌劃展布、操演互動以及記憶刻寫等多個環節,在每一階段掌控和運用好政治儀式,才能充分發揮政治儀式的意識形態教育功能。
(一)籌策展布:內容與形式的統一
政治儀式的意識形態功能要充分發揮,根本上說還是要讓政治儀式符合教育載體的特點,首要的就是要使政治儀式承載意識形態教育的信息,這是在政治儀式的籌策展布階段需要完成的任務。科學有效的政治儀式載體應該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既不為了博取眼球而單純追求形式,也不為了教化意圖單純突出內容。因而,在政治儀式的籌策展布階段,既要注重政治儀式主題的升華,也要注重政治儀式符號的編碼。
其一,要合理突顯政治儀式主題,增強主流意識形態引領力。儀式主題是指象征符號背后指涉的價值意義,主題是儀式的靈魂,具有極強的方向性和指引性,整個儀式都要圍繞著主題這個軸心開展。政治儀式的主題鮮明,通常與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紀念節日相聯系,為主流意識形態傳播服務;體現時代主題的政治儀式才能強化意識形態教育的效果。政治儀式主題的突顯是一個操作性的技術問題,非常考驗舉辦者的能力。主題突顯最重要的就是要處理好“顯”與“隱”的關系,堅持內隱性和滲透性原則,將意識形態主張附著在象征符號體系中,潛移默化地實現主流意識形態的宣傳。因而,要將主流意識形態的精神實質合理地嵌入政治儀式中,保證政治儀式的內隱價值與主流意識形態所倡導的核心價值相一致,并使內蘊主流價值的象征符碼多次呈現,從而達到不斷強化主流價值認同、增強主流意識形態引領力的效果。
其二,要精心編排政治儀式符碼,發揮主流意識形態感召力。儀式符號是儀式必備的基本要素,充當著政治儀式內隱價值的解釋工具,是人們感知政治儀式的直接載體。政治儀式之所以引人注目,與其特有的儀式形式和象征意義是分不開的。一般來說,儀式的象征符號體系由時間、空間、人物、器物以及聲音、語言、圖像等構成,這些象征符號的意義是在長期的政治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它們共同構成了政治儀式展演實踐的基石。象征符號體系是能指和所指的組合,能夠將抽象的儀式主題變得具體化、形象化和生動化,政治儀式正是將所要傳達的內容借助符號的選擇和意義的賦予促成一場獨特的文化表演,為意識形態的傳遞提供柔性傳播場域。象征符號在被賦予意義之前都是普通的社會存在,而且象征符號的意義具有極強的不確定性。政治儀式的象征符號編碼原則最重要的便是要緊緊圍繞著儀式主題展開,使其不淪為空洞的修辭符碼,而是詮釋儀式主題的精神符號。因而,要通過合理的編排和設計,將這些具有象征意義的符號毫不違和地放在同一場域內,用更加直觀和淺顯的方式輸送意識形態,使每一種象征符號都各司其職,最大化地發揮出主流意識形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二)操演互動:主體和客體的統一
意識形態教育功能的充分發揮還要求政治儀式是能為主體所運用且主客體借以互動的形式,這是政治儀式的操演互動階段需要關注的主要問題。儀式的主體是指儀式的組織者,儀式客體是指儀式的參與者。目前來看,儀式主體關注的焦點停留在如何更好地運作儀式,但是新時代的意識形態教育并不需要被動參與的觀禮者,儀式客體對在政治儀式中的存在感要求也越來越高。因而,探索政治儀式開展過程中儀式主體的運作以及儀式主體和儀式客體之間的互動就顯得尤為重要。
其一,保證展演程序規范,展示主流意識形態權威性。政治儀式的操演互動是政治儀式在實踐中的現實呈現,直接關系到政治儀式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自政治儀式產生以來,一直是作為儀式主體對儀式客體進行規訓的方式存在的,雖然儀式的教育效果是主客體作用的結果,但是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這種規訓和教化的本質都不能改變,否則就背離了政治儀式的初心。政治儀式普遍具有嚴格的標準性和規范性,每一次儀式的程序和步驟基本固定,應當明確,這些固定化的程式是在長期的重復性展演中沉淀下來的,凝結著人們的認同和歸屬。如若隨意變動這些程序規范,難免存在造成價值傳遞中斷和集體記憶割裂的風險。只有確保政治儀式在展演過程中程序嚴格規范,才能展示出主流意識形態的權威。因而,儀式主體身為整個儀式的主導者,要把控好儀式的走向,嚴格執行既定的程序和規范,確保政治儀式沿著確定的軌跡運行,不偏離既定的目標。
其二,促進主客體交流互動,釋放主流意識形態凝聚力。政治儀式的操演實際上是一種傳播實踐活動,報紙、廣播、電視和網絡在傳播政治儀式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新時代是一個“萬物皆可媒”的時代,網絡成為政治儀式傳播的主要媒介。網絡媒體技術將儀式實時動態地傳播到全世界,儀式客體的范圍也因為媒體參與者的增加大大拓展。政治儀式在意識形態教育中的作用效果取決于受眾對政治儀式的接受程度。因而,新時代的政治儀式要促進主客體交流互動,在遵循現代傳媒規律的前提下兼顧現實空間和虛擬空間。一方面,在政治儀式的開展過程中更多地設置民眾參與的環節,使民眾能夠直接參與政治儀式;另一方面,充分運用全媒體技術,擴大政治儀式的傳播范圍,讓更多受眾通過網絡媒體感受政治儀式,也通過網絡互動間接參與政治儀式。
(三)記憶刻寫:歷史和現實的統一
在以政治儀式為載體的意識形態教育活動中,為應對人的思想意識的復雜多變以及思想問題的反復性和頑固性,要探索更好地將政治儀式固定下來周期性展演,使之成為一種慣習性的教化活動,將每一次政治儀式中獲取的政治信息和政治態度轉化為政治記憶。政治儀式雖說是歷史積淀的結果,但在新時代這一新的歷史方位上,政治儀式在充當意識形態教育的載體過程中必須直面歷史和現實,注重當下教育效果的鞏固強化。
其一,強化儀式效果,擴大主流意識形態影響力。應當明確,政治儀式本身不是目的,通過政治儀式推動意識形態教育才是意義所在。更多時候政治儀式被看作一道壯麗的文化景觀,轟轟烈烈的儀式過程通常是短暫的,儀式結束后深入人們內心世界的精神力量更能夠發揮出長久的作用。當前,在紛繁復雜的多源信息干擾下,經由政治儀式獲得的認同感極易被弱化。因而,不能將政治儀式的效果僅僅保留在儀式的某一瞬間,要通過全方位的宣傳報道,總結政治儀式的感受和收獲,延續政治儀式的影響和作用,增強教育效果的持續性。同時,對政治儀式的科學動態跟蹤和科學評估也必不可少,要建立政治儀式的意識形態教育效果評估體系,全面搜集與政治儀式開展的相關信息,及時總結每一次政治儀式的成效和問題,為下一次政治儀式的開展提供經驗借鑒,切實提高政治儀式推動意識形態教育的實效性,擴大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力。
其二,傳承延續記憶,堅持主流意識形態主導權。政治儀式仿佛是歷史的“存儲器”,能夠將個人和群體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聯系在一起。任何時代都需要循環往復的政治儀式展演,在特定的時刻進行重復性追溯,喚起人們共同的歷史記憶,并使這些集體記憶歷久彌新地刻在人們的記憶中,長久而又深刻地作用于政治生活。政治儀式對記憶的傳續不是機械的重復,而是基于對集體記憶的認同,這種認同不是自然而然產生的,而是通過對集體記憶進行刻寫、重構以及固化等方面的主動建構實現的。在對記憶進行重構的過程中要堅持“揚棄”的原則,對政治儀式喚起的集體記憶進行篩選,剔除不合時宜的內容,保留符合時代要求的部分并注入新的內容或者賦予新的形式,通過后續的多重傳播途徑將其固定下來。同時,要通過政治儀式實現集體記憶的傳承延續還應該實現政治儀式的制度化安排,將政治儀式納入當前的意識形態形態教育體系中,對政治儀式舉行的周期和規范等做出制度性規定,促成利用政治儀式開展意識形態教育的常態化。
參考文獻:
[1] 大衛·科澤.儀式、政治與權力[M].王海洲,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
[2]習近平.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N].人民日報,2014-02-26(01).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8.
[4]習近平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 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N].人民日報,2023-10-09(01).
[5]維克多·特納.象征之林[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63.
[6]俞吾金.意識形態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47.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9.
[8]愛彌兒·涂爾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敬東,汲喆,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521.
[9]莫里斯·哈布瓦赫.論集體記憶[M].畢然,郭金華,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39.
[10]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3.
[11]王淑琴.政治儀式推動政治認同的內在機理:兼論政治儀式的特性[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8(9):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