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加金
摘要 成都軌道交通盾構施工中,受砂卵石層、泥巖等軟弱巖層影響,易出現上浮問題,導致盾構機姿態控制難度增大。文章結合盾構機姿態控制問題,深入研究了盾構機姿態失穩原因,并針對性提出了姿態失穩糾偏控制措施。復雜地層中的盾構施工應遵循“勤糾、緩糾”糾偏措施,并嚴格控制掘進速度,保持盾構機姿態穩定;針對地下水和注漿造成的姿態上浮問題,可通過加強止水和優化注漿處理。曲線段掘進施工中,通過合理制定糾偏方案,有效解決了盾構機姿態失穩問題。
關鍵詞 軌道交通;隧道盾構;盾構機姿態失穩;盾構機糾偏
中圖分類號 U455.4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6-8949(2024)12-0082-03
0 引言
當前,在盾構施工過程中,受掘進復雜斷面地層變化影響,盾構機姿態控制可能出現偏離,嚴重時可能造成隧道偏離設計軸線,導致隧道管片錯臺、局部破損和滲漏水等病害[1],嚴重影響隧道工程施工質量和使用壽命。相關研究表明,盾構機姿態偏差主要原因為地質條件變化;在泥巖、圓礫地層盾構施工中,盾構機姿態控制難度大、易超限[2],并造成刀具偏磨、姿態上升、糾偏困難等問題,以及管片上浮問題上浮量較大等問題。該文結合成都軌道交通30號線一期工程,深入研究了軟弱地層盾構姿態失穩原因及處理措施,旨在為軌道交通工程盾構施工提供有益參考。
1 工程概況
成都市軌道交通30號線一期工程全長26.284 km,軌道交通路線自雙流機場2航站樓站延伸至洪家橋站。該工程總體呈西南東北走向,全程為地下線,共規劃設計23座車站,其中包括14座換乘站。最大站間距為1 792.486 m,最小間距為362.176 m,平均站距為922 m。
根據規劃設計,該工程劃分為3站3區間,3站為趙家山站(302.72 m×20.9 m×14.5 m)、錦逸站(原皇經樓站)(145 m×20.3 m×31.38 m)、嬌子立交站(159 m×22.7 m×36.5 m)。區間隧道襯砌外徑6.0 m、內徑5.4 m,管片寬幅1.5 m、厚度300 mm,由6片管片組成。施工區段內全部為盾構施工。
2 工程巖土水文條件研究
根據巖土勘察文件揭示,擬建工程沿線地表第四系堆積層廣泛分布,表層土多為第四系全新統人工填土,以雜填土為主;嬌子立交站及周圍為第四系全新統沖積層,錦逸站區間及周圍為第四系上更新統冰水沉積、沖積層。巖土層自上而下依次為:黏性土、砂類土、卵石土、全風化泥巖、強風化泥巖、中風化泥巖。軌道交通盾構主要穿越泥巖層,由于泥巖具有巖質極軟、強度低、遇水軟化、失水崩解等特點[3]。軌道交通施工中受泥巖性質影響,起始站基坑覆土層易沿泥巖滑動,造成基坑失穩崩塌;盾構施工中泥巖層節理裂隙發育、圍巖自穩性差,易出現隧道拱頂失穩、側壁開裂、基底隆起變形等問題。
根據水文勘測,待建場址范圍內的地下水上層以賦存滯水的雜填土、砂石土、卵石土為主,地下以第4系孔隙水和基巖裂隙水為主。其中,第四系孔隙水賦存于場地第四系全新統和上更新統砂卵石土層中,受上層滯水和河湖下滲補給,是對車站基坑和淺埋隧道有較大影響的一種強透水層?;鶐r裂隙水主要在強風化基巖中賦存,富水段局部存在,隧道盾構施工穿越該層時,受地下水影響較大。因此,在隧道中施工時,會產生較大的裂隙水。
3 盾構機姿態失穩及原因分析
3.1 盾構機姿態失穩
工程盾構施工中,施工單位采用2臺盾構機在棬子樹站始發。施工單位在隧道開挖后,嚴格按照“提前管理,嚴格注漿,短掘進,強支護,快封閉,勤測量,嚴把每一根循環進尺,確保前期支護及時到位,確保工序銜接”的原則進行施工。盾構隧道受力條件得到改善,隧道建設安全得到保障。然而,盾構機在行駛至351環時,出現姿態異常上浮問題,導致盾構機隨掘進呈逆時針方向滾動、呈“波浪線”水平姿態變化;由201環+18 mm變為227環-66 mm,再變為248環+20 mm,出現“甩尾”問題,變動周期約為50環。在現場盾構掘進施工中,盾構機垂直姿態呈現上浮趨勢,施工單位嘗試下壓盾構機姿態,在下壓過程中出現尾點“甩尾”的情況,導致盾構機姿態上浮、下壓難以調整,從而導致管片姿態上浮,浮量在30~80 mm,最大浮量出現在249環,最大點上浮+89 mm。盾構機上浮、姿態調整困難直接影響盾構隧道的調線調坡,并引發管片成形錯臺、管片連接破損、隧道止水滲漏等問題[4],對盾構隧道工程質量產生不利影響。
3.2 盾構機姿態失穩原因分析
盾構機姿態失穩的原因,主要包括地質原因、地下水和漿液浮力、掘進速度以及盾構機逆向推力等原因,可以根據現場盾構機姿態“上浮”的變化規律,結合工程地質實際情況進行分析。
3.2.1 地質條件原因
該工程典型的盾構隧道區間巖土為砂卵石和泥巖地層,巖層呈泥狀分布。由于砂卵石巖層巖質自穩性差,在盾構機掘進施工中,砂卵石地層受擾動和自身重力作用影響,導致部分巖土層坍落,影響盾構機姿態控制。在進行泥巖地質施工時,風化泥巖密實,有一定強度,略有膨脹性,但遇水易軟化,自穩性較差,不利于控制小曲線姿態。因此,在泥巖地質施工過程中,泥巖較難通過風化處理而使泥巖變得光滑。在砂卵石、泥巖分布不均、圍巖變軟、盾構姿態變化頻繁情況下,盾構機姿態控制難度增大且難以控制,導致盾構機姿態糾偏難度增大,即使油缸分區壓力差≥200 bar(1 bar=0.1 MPa)時,盾構機糾偏仍困難[5]。
3.2.2 地下水和漿液浮力
工程擬建場地的地下裂隙水含量豐富,第四系孔隙水和基巖裂隙水交互作用強。受地下水浮力和漿液浮力影響,盾構機、管片出現上浮現象。
同時,地下水對盾構機姿態調整產生不利影響。該工程采用小直徑盾構機,局部富水區間上浮作用顯著,加之注漿漿液可能通過盾體與圍巖的間隙進入土倉,導致漿液不飽滿、浮力增大,進而造成盾構機姿態上浮、調整難度大。根據工程設計,盾構刀盤與管片之間存在建筑空間,管片完全脫出盾尾后需及時填充該空間,以達到約束管片位移的目的。該工程中,盾構開挖直徑6.2 m、管片內徑5.4 m、厚300 mm、寬1.5 m;按管片混凝土比重23 kN/m3、漿液密度1 825 g/m3、水密度1 000 kg/m3計算管片體積為42.39 m3,管片自重為196 kN;計算砂漿浮力為758.14 kN,地下水浮力為414.54 kN。由此可見,漿液浮力和地下水浮力大于管片自重,漿液和地下水浮力受盾尾(盾構機自重350 t)約束;另一端受已固結水泥漿液約束不能上浮,而剛脫出盾尾的管片處于未固結漿液內,可將盾尾管片視為兩端固定的“簡支梁”,管片脫出盾尾后失去剛性約束并受軟弱圍巖影響,由此導致盾構隧道施工中脫尾管片上浮問題。
3.2.3 掘進速度
盾構施工中,當掘進速度進尺過快,同步注漿與盾構掘進速度不匹配時,可能造成同步注漿量不足,漿液受重力作用影響流入盾構機下部,不能有效填充盾構頂部建筑間隙,造成漿液不能及時固結和固定管片,加劇了盾構機上浮浮力和姿態調整難度,從而導致盾構機姿態上浮和管片上浮。
3.2.4 曲線段掘進
在區間盾構掘進施工中,當盾構機長期處于曲線段掘進時,盾構推進油缸與隧道設計軸線產生夾角,由“上軟下硬”地層提供偏轉附加扭矩,但受掌子面泥巖變軟、地層對刀盤提供扭矩不滿足要求等影響,導致盾構機相對設計線路偏轉(如圖1所示)、傾斜,造成盾構機姿態控制難度增大。
4 盾構機姿態控制措施研究
針對軌道隧道施工中盾構機姿態控制難點問題,施工單位針對性制定了盾構機姿態控制措施,以預防和控制盾構機上浮、管片上浮等問題。
4.1 盾構推進油缸分區控制和掘進姿態控制
工程直線段盾構施工中,施工單位應結合掘進地質條件、覆土厚度、試掘進技術參數對直線段掘進參數進行優化,通過優化刀盤扭矩、千斤頂推力等指令調整盾構機姿態;針對因巖土層性質變化導致盾構機出現的小偏差,應及時對盾構機姿態進行調整,通過優化刀盤扭矩、千斤避免盾構機“蛇”形掘進,減少盾構掘進對巖土層的擾動,單次糾偏≤4 mm/環。
區間盾構掘進采用的是土壓平衡式盾構掘進機,盾構機掘進姿態控制關鍵在于平衡壓力參數的確定。工程中,施工單位應在盾構機正面、盾構體上方、盾構體下方安裝土壓傳感器,并根據土壓傳感器、隧道埋設深度、土層性質等因素,及時調整土壓,計算土倉內土壓,使土壓保持在計算數值的1.05~1.10倍之間,以減少土層變化對盾構姿態的影響,減少盾構施工對土層的擾動。同時,通過及時糾偏,保持土壓平衡,使盾構機保持平穩姿態。
4.2 地下水處理和注漿參數確定
在盾構施工中,由于盾構施工局部區間地下水富集,砂卵石層和泥巖受地下水影響軟化、塑化,施工至227環時盾構姿態出現偏轉,初步分析盾尾脫出管片上浮,帶動盾構機姿態偏轉,造成盾構機姿態浮動。針對這一問題,施工單位針對泥巖厚度較大、地下水量較少的區間,采用封水環法止水,在管片脫出盾尾4~5環后,再進行2~3環向封;環向封采用多孔管片,并用雙液漿進行注漿;通過采用不同的砂漿配比,調整漿液凝結時間,達到控制管片上浮的目的;并在管片內進行封水環法止水,在管施工單位對管片脫出盾尾4~5環后,采用封水環法施工。施工中,施工單位通過二次注漿加強管片約束的方式,采用快凝型水泥和水玻璃雙液漿注漿,以防止盾構機姿態失穩現象的進一步加重。
針對地下水富集對圍巖結構、盾構姿態、管片上浮的影響,可以通過洞內抽放的方式降低洞內水壓。針對局部富水區域,施工單位自管片底部吊裝處開孔。盾構施工期間,盾構機注漿管共有4路,其中上部注漿管2根,下部注漿管2根,上部注漿壓力與下部注漿比例為2∶1~3∶1,以減少盾構姿態控制和管片上浮對同步注漿的沖擊。
為保證注封水環法止水質量,施工單位應加強注漿質量控制(如表1所示),漿液初凝時間4~6 h,終凝時間8~12 h;固結體抗壓強度≥0.3 MPa的24 h,抗壓強度≥2.5 MPa的28 d;固結率≥95%,固結收縮率<5%。
4.3 掘進速度控制
盾構掘進過程中,針對掘進速度過快造成的盾構機姿態控制難點問題,施工單位應嚴格控制盾構掘進速度,砂卵石、泥巖巖層每班掘進速度≤5環,每環掘進時間控制在2~2.5 h,推進速度20~30 mm/min,并確保盾構機掘進速度與注漿量匹配,泥巖巖層注漿量≥5 m3、砂卵石巖層注漿量≥6 m3,確保同步注漿飽滿、充分。
4.4 曲線段姿態調整
針對曲線段巖層提供扭矩不足的問題,施工單位在錦嬌區間曲線段進行盾構機上浮姿態調整時增加2組推進油缸,油缸直徑為325 mm,最大推力為320 t,行程200 mm增設推進油缸之間焊接T字板;盾構機需偏轉掘進時,應推進油缸施加側向推力,油缸油壓差≤50 bar,千斤頂伸出長度差≤50 mm,為盾構機姿態調整提供扭矩。增設油缸后,盾構機姿態逐步穩定,并逐漸恢復偏轉,軸線偏移速度減緩,盾構角姿態開始恢復,曲線段上浮偏差減小,盾構軸線趨于穩定。
曲線段盾構機姿態控制中,施工單位應加強盾構、管片測量,盾構機姿態偏差≥50 mm時停止掘進,二次注漿處理;對管片浮度≥30 mm/d進行加密測量,停止掘進,浮度≥50 mm/d進行二次注漿處理;單環糾偏≤5 mm,避免“急糾、猛糾”,防止盾構機糾偏幅度過大造成盾構機姿態偏轉。
5 結語
在砂卵石、泥巖巖層盾構隧道施工中,受地質、地下水等因素影響,盾構機姿態易出現上浮、滾動等問題,造成盾構機姿態失穩。施工單位在軟弱巖層盾構施工中應用工程施工經驗,加強盾構機姿態控制和掘進速度控制,采取“勤整緩糾”糾偏措施,保持盾構機姿態穩定。針對地下水和泥漿造成的姿態上浮問題,可采取優化注漿參數、加強止水等措施進行處理。同時,曲線段盾構施工中,可通過增設油缸頂推措施糾偏,確保盾構機姿態穩定,預防和控制管片上浮問題。
參考文獻
[1]盧克剛, 楊林輝, 張穎超. 長距離大坡度盾構掘進姿態控制研究[J].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 2023(24): 106-108.
[2]鐘小春, 易斌斌, 竺維彬, 等. 粉細砂地層盾構機姿態突變判斷方法[J].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3(7): 42-47.
[3]李艷春, 鄧永忠, 馬杲宇, 等. 姿態偏轉引起的復合地層雙模盾構卡機事故[J]. 科學技術與工程, 2023(11): 4849-4857.
[4]趙俊, 王波, 劉鋒. 小半徑曲線隧道盾構施工測控技術分析[J]. 煤炭科技, 2023(1): 50-53.
[5]蘇棟, 譚毅俊, 沈翔, 等. 軟土地層加固對盾構姿態調控及地層變形的影響研究[J]. 現代隧道技術, 2023(2): 138-148+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