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郜月飛(1993—),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為新媒體與社會發展。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力推進文化強國戰略,縣級行政區作為國家治理承上啟下的關鍵一環,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戰場。湖北省宣恩縣域內民族眾多,民俗事項豐富多彩,在傳承民俗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基礎,其在2018年獲評“湖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在縣委、縣政府的指導下,宣恩縣融媒體中心以當地文化活動為宣傳重心,推進媒體整合發展,鞏固壯大全縣民俗文化陣地,全面打造“到恩施旅游,來宣恩過夜”的宣傳名片。
關鍵詞:縣級融媒體;民俗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傳播
文章編號:1674-7437(2024)01-0090-03 中國圖書分類號:G206 文章標識碼:A
我國縣級融媒體中心已全面進入能力建設階段,在傳播本地文化、塑造本地文化符號、構建本地文化體系等方面作出了杰出貢獻。在我國愈發重視地方民俗文化保護的背景下,湖北省宣恩縣級融媒體中心致力全媒體內容生產,匯聚了更多“流量人氣”,用新媒體講好宣恩故事,大力傳播宣恩地方民俗文化,壯大全縣民俗文化陣地,積極打造“仙山貢水·浪漫宣恩”的縣域形象。
1 背景介紹
1.1從國家文化建設背景來看,地方文化建設意義重大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與經濟、軍事等硬實力方面取得的成就相比,我國文化軟實力仍有待提高。文化是塑造國家形象的核心與靈魂,黨和國家立足于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力量、價值支撐,提出了堅定文化自信、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等一系列戰略設計,形成了相對完整的國家文化戰略布局[1]。
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國家文化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綜合體現。地方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最末端和服務群眾的最前沿,要充分發揮地方作用,大力發展地方文化事業,加強文化建設,增強群眾文化獲得感,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向全國乃至世界傳播地方民族聲音,不斷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
1.2從民俗文化發展背景來看,宣恩縣民俗基礎得天獨厚
民俗,即民間風俗,指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群體創造和傳承的一種生活文化,也是溝通民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集體意愿,在人與人之間進行世代延續和傳承的一種文化現象。傳統節日在民眾生活中起著豐富精神文化生活、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融相通[2]。
每個地方都具有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和風土人情。宣恩縣境內民族眾多,民俗事項豐富多彩,在傳承民俗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基礎。“宣恩薅草鑼鼓”“宣恩三棒鼓”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彭家寨、慶陽涼亭古街被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小茅坡營”是湖北省唯一保留完整的苗語地區,也是當地唯一的苗寨。近年來,宣恩縣積極組織開展文化節慶活動,宣恩春節文化活動、“鬧元宵”活動、新春燈展等具有宣恩特色的文化節慶活動成為當地一張靚麗的名片。
1.3從宣恩縣融媒體中心建設背景來看,地方文化活動是宣傳重心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當下許多優秀的、極具地方特色的縣域文化面臨傳承危機。縣級融媒體中心作為縣域的官方媒體與信息傳播平臺,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鄉村文明建設方面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與義務。
縣級融媒體作為基層信息傳播的主要平臺,不僅承擔著讓黨的聲音飛入尋常百姓家的重任,同時還肩負著做優本地文化,挖掘本地特色,弘揚地方傳統文化的使命。因此,縣級融媒體要不斷挖掘自身優勢,擴大宣傳影響力。
為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州、縣關于推進融媒體改革發展的要求,鞏固意識形態陣地,做大做強主流輿論陣地,進一步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宣恩縣融媒體中心始終堅持黨管媒體原則和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牢牢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和輿論導向,高質量組建融媒體中心,推進媒體整合發展,鞏固壯大全縣宣傳思想文化陣地。2022年12月23日,宣恩縣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強宣傳策劃“聚”勢,這就要求宣恩縣融媒體中心要將文化活動作為宣傳重心,全面打造“到恩施旅游,來宣恩過夜”的宣傳名片[3]。
2 實例介紹
2017年春節期間,宣恩縣舉辦首屆新春燈展藝術節,此次燈展以中華傳統文化為基調,融合了土苗民族特色,吸引了數十萬游客參加。經多年持續優化,宣恩燈展已成為展示當地形象的新名片。本文選取2023年燈展藝術節為研究對象,分別從燈展藝術節傳播形式、傳播內容和傳播效果方面進行說明。
2.1燈展藝術節傳播形式
宣恩縣融媒體中心高度重視內宣質量,立足本地傳播,利用融媒體中心各平臺,充分發揮主流輿論陣地作用,采用多元報道的方式,全方位開展宣傳活動。據統計,宣恩縣2023年燈展藝術節常規新聞報道達280條。春節、元宵節期間,宣恩縣共開展了兩場直播,觀看人數超100萬人次,制作宣傳片3部,發布以“浪漫宣恩過大年”為主題的相關短視頻106條,燈展攝影組圖23條。此外,宣恩縣還積極發揮媒介對空間的塑造作用,通過精美的圖像和大氣的宣傳影片,打造了一批“網紅打卡地”,如“宣恩烤活魚”“興隆老街”“書咖”“集裝箱咖啡店”等,增強燈展活動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提升當地居民和外地民眾對燈展藝術節的興趣與關注。
同時,宣恩縣融媒體中心積極向中央、省、州全媒體提供優質新聞產品,充分展示宣恩縣近年來取得的成果,提升宣恩縣在外美譽度。求是網、央視網、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媒體平臺多次以宣恩元素為封面。2月5日元宵節當天,宣恩縣融媒體中心為湖北衛視《湖北新聞》提供了近五分鐘的宣恩竹筏花燈節日氛圍素材。
2.2燈展藝術節傳播內容
宣恩縣融媒體中心從燈展藝術節前期活動預熱、中期活動進行、后期活動余韻三個階段進行持續宣傳,在全面展現宣恩縣傳統節日文化的基礎上,融合了本地民族元素,給公眾帶來老年味兒里的新年俗。
活動預熱期間,宣恩縣融媒體中心就民間新春準備、各部門節日保障工作、節日活動預告等方面開展宣傳,例如,宣恩縣政府聯合宣恩縣融媒體中心邀請恩施州自媒體、攝影家、旅行社等近百名嘉賓體驗宣恩冬季旅游線路及冰雪項目,拍攝宣恩冬季風景、人文照片,為宣恩新春活動提前造勢。
活動進行期間,宣恩縣融媒體中心從節日活動、非遺展演、游玩項目、民宿等方面展現燈展藝術節的熱鬧氛圍。宣恩縣每年在燈展文化節活動中都會加入非遺文化要素,邀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進行土家民俗文化節目展演,宣恩縣融媒體中心多角度報道非遺展演情況,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底蘊和精神內涵,讓宣恩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播中煥發新光彩。
活動結束后,宣恩縣融媒體中心從官媒、自媒體的宣傳報道情況、網民評論及后續其他文旅活動預告等方面持續發聲,回顧春節、元宵節期間宣恩燈火輝煌、熱鬧非凡的美好瞬間。
2.3燈展藝術節傳播效果
宣恩縣融媒體中心通過前期預熱、中期升溫、后期持續宣傳的實踐路徑,使得春節假期到宣恩仙山貢水旅游區旅游打卡成為眾多游客的選擇。通過與非遺文化、地方年俗等結合,宣恩“夜體驗”不斷升級,受到了市民與游客的關注與青睞,其消費潛力也被進一步激活。“浪漫宣恩”春節燈會展火爆全國,并獲得央視點贊,多次登上了新華社封面,吸引了眾多海內外游客的關注。據宣恩縣融媒體公布的數據,2023年春節假期和元宵節期間,宣恩縣共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6 677.75萬元,接待游客46.64萬人次,同比分別增長112.18%、89.65%。
3 實例分析
3.1傳遞主流價值,提供民俗文化創新性發展平臺
如今,新媒體技術、交互式媒介等都極大地推動了民俗文化的傳承與推廣。新媒體融合作為當今時代發展的新興產物,既為受眾提供了分享信息的條件,也使得大眾的審美趨勢和價值觀念符合當下社會的發展需求。所以傳承民俗文化不僅要靠創新文化傳播形式來獲得認同感,也要立足現實,尋找新媒體技術與民俗文化內容之間的契合點,把握大眾對文化的審美需求,找到適應民俗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新道路[4]。
縣級融媒體中心作為傳達黨中央路線方針政策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最貼近縣鎮鄉村民眾的基層主流媒體,對地方民族文化建設和傳播具有重要作用。宣恩縣融媒體中心在文化傳播中充分展現了基層主流媒體的義務與擔當,持續強化內外宣傳,重視宣傳內容的質量,圍繞全縣文化建設中心工作,以互聯網思維為先導,充分利用先進科技,用活現有新媒體平臺,真正做到引導群眾參與文化建設,努力保住外宣位次,著眼于州級媒體發稿,保證在全州排名靠前。同時,積極與省級以上媒體對接,選精品、抓典型,全力推介宣恩民俗,宣傳宣恩文化。
3.2展示民族特色,傳承民族地域文化
如今,隨著媒介技術不斷發展,傳統民俗文化逐漸偏向與新媒體技術相結合,進而為不同的受眾群體提供更多機會去接觸和了解優秀傳統文化。縣級融媒體中心作為基層主流媒體,應努力推進對當地特色民俗文化的宣傳,通過縣級融媒體官方微信公眾號、視頻號、APP客戶端等多種平臺,將當地各種優秀傳統民俗文化快速地傳播到更廣泛的地域空間[5]。
優秀的民族地域文化應當得到傳承與弘揚。宣恩縣境內民族眾多,民俗事項豐富多樣,宣恩縣政府聯合縣融媒體中心開展傳統節日民俗活動,進一步挖掘、研究宣恩地域文化,不斷探尋鞏固和發展民族團結合作關系的規律和方法,為新形勢下保護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提供發展平臺。宣恩縣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打造非遺文化品牌,開展研究、交流與傳承活動,不斷鞏固、拓展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創建成果,推動創建工作向縱深發展。宣恩縣在每一屆燈展文化節活動中都會不同程度地加入非遺文化要素,且內容占比越來越高,充分挖掘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底蘊和精神內涵,讓當地群眾和外來游客感受宣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例如,文化展演中彭家寨的民俗表演項目八寶銅鈴舞、哭嫁、草把龍等,展現了宣恩土家族獨特的生活和節日習俗。民族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節會文化深度融合,當地民間燈班走街串巷,帶來舞龍、舞獅、蚌殼燈、滾龍連廂等宣恩民俗特色表演。從事道教和古代戲曲研究的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吳真指出:“如今舞獅在全世界都很流行,但宣恩還遵循著敬天敬神的古老儀式,這反映了宣恩傳統節日習俗保存的完整性。”
宣恩縣融媒體中心靈活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基于智能移動終端軟件、新媒體的公共文化服務,形成全媒體傳播網絡,對當地民族文化的傳承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3.3促進民俗文藝創作,打造興盛的地方人文環境
作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宣恩縣城區建筑大多吸取了土家族、苗族元素。以風雨橋、涼亭、鼓樓等為主的標志性建筑,不僅提升了當地的人文氣息,也讓民族文化沉淀的歷史記憶得以延伸。
為打造更為興盛的人文環境,宣恩縣融媒體中心深入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大力開展文明創建活動,持續提升群眾文化素養。融媒體從業人員持續挖掘當地歷史文化、紅色文化、民族文化和非遺文化資源,將開發和保護有機結合,構建挖掘有序、開發有度、保護有效的特色文化體系。此外,宣恩縣融媒體中心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加強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不斷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求。
今后,宣恩縣融媒體中心應充分發揮主場優勢,探尋更多傳播形式上的可能性,結合本地實際情況,發揚民族地域文化,提升基層群眾主人翁意識。此外,縣級融媒體中心應重視縣級媒體功能和數字鄉村戰略的結合,推進與地方經濟、社會及特色文化的融合發展進程,共筑“美麗鄉村”,由內到外提升群眾文化自覺性和自信心,構建鄉村良好文化形象,為鄉村文化振興創造更多的可能[6]。
4 結束語
在國家文化建設和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改革和發展縣級融媒體中心有助于傳承縣域民族特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縣級融媒體中心要扎根本土,加強對本地優秀民族文化的挖掘與傳播,多方面豐富報道內容,增強創新性,彰顯地方民族文化特質,突出民族文化底蘊,在新時代發揮“團結人民”的作用,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培育新時代文明鄉風,引得來、留得下年輕人,讓縣域人民看得見青山綠水,記得住濃濃鄉愁。
參考文獻:
[1]傅才武.推進文化強國建設的重大戰略設計[EB/OL].(2020-12-23)[2023-12-15].http://www.rmlt.com.cn/2020/1123/599432.shtml.
[2]鄧茂梁.新時代背景下民俗文化傳播研究[J].中國傳媒科技,2013(24):13.
[3]宣恩縣人民政府辦公室.政府工作報告(2022年12月23日在縣十九屆人大二次會議上)[EB/OL].(2022-12-26)[2023-12-15].http://www.xe.gov.cn/xxgk/gkml/qtzdgknr/zfgzbg/202212/t20221226_1388794.shtml.
[4]趙倩倩.開封上元燈會民俗文化傳播研究[D].鄭州:河南大學,2021.
[5]賈蓓,郇安妮.縣級融媒體中心打造“網紅縣”的實踐與對策探析[J].傳媒,2023(05):41-43.
[6]何美,鄭勇華.縣級融媒體中心如何參與鄉村文化振興[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06):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