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潘方華(1990—),男,漢族,廣西桂林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為農村經濟。
摘要:近年來,桂林市高度重視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并將其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來部署,取得了顯著成果。然而,在這個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不完善、宣傳方式缺乏創新、項目特色不夠突出以及專業人才匱乏等。經過分析,文章提出相應對策:加大資金投入,完善基礎設施;線上線下全面融合,新媒體全渠道宣傳;規范管理,形成品牌;健全休閑農業人才培養機制,提高服務水平;推行“引進來+走出去”的策略,以期為桂林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發展現狀
文章編號:1674-7437(2024)01-0132-03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3.4 文章標識碼:A
作為新興產業,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迅速發展,表現出產業規模持續擴張、消費需求個性化、業態類型多樣化的趨勢,該產業已經轉變為農村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桂林市以提高農民收入和城鄉居民休閑消費水平為目標,正在積極推進農業產業換代升級,積極推動農產品供給端架構調整,同時也加大了對于休閑農業的指導力度。此外,桂林市致力于優化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基礎建設與相關配套服務,已經成功塑造出一批獨特的休閑農業及鄉村旅行示范點。與此同時,桂林市也積極孵化出一批專業性、獨特性較強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公司,推動了整個城市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的健康穩定發展。盡管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桂林市在發展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待改善的問題。
1 桂林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現狀
桂林市不僅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還擁有獨特的山水田園風光以及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這為其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近年來,桂林市立足美麗山水田園風光和鄉村建設發展的特點,圍繞國際旅游勝地建設,推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截至2022年底,桂林市已經成功建立了陽朔、恭城、灌陽、龍勝、靈川和荔浦6個全國鄉村旅游示范縣(市),3個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10個中國美麗田園、鄉村,8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鎮,以及13個廣西鄉村旅游重點村鎮等。獲得三星級以上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創建點22個,自治區星級以上鄉村旅游區29家,自治區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51個(見圖1),位居全區第一。認定了2 507個各級別的現代化特色農業示范區(園、點),包括59個自治區級別的,這個數字在整個地區都是領先的。此外,“桂林休閑四季農業游”也被中國旅游協會評選為廣西唯一的“中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十大精品線路”。
圖1 桂林市2015-2023年自治區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數量(圖片來源: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網站統計匯總數據結果)
2022年11月,自治區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大會在桂林市召開,這標志著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已經成為了桂林市旅游產業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在“十三五”期間,桂林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接待人數年均超過5 000萬,其收入也超過300億元,農民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收益已經超越了他們全年收入的30%,這也逐步成為桂林市農民提高收入的新方式和新渠道。隨著桂林市逐漸成為世界級旅游城市,桂林市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的數量和規模穩步上升,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速度也在加快[1]。
2 桂林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
2.1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不完善,資金投入不足
桂林市農村休閑和鄉村旅游的各項元素(包括食品、住宿、出行、觀光、購物、娛樂等)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同時,基礎設施的建設也存在不足,例如,接待中心、公共衛生間、交通設施等都還沒有充分覆蓋當地;智能化資訊平臺尚未建立,游客無法及時獲得實時資訊,導致游客前往意愿不高,體驗感大打折扣;綜合接待能力不強;政府為推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出臺的一系列優惠政策執行效果不佳,政策落實不到位;資金投入不足,導致很多農旅項目落地難度較大,甚至有些項目因為資金短缺而夭折。
2.2宣傳方式缺乏創新,無法與時俱進
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經營主體文化程度不高,專業人才缺乏。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企業仍采用較為傳統的方式進行宣傳,缺乏專業的新媒體人員,也未邀請有知名度、本土性流量較高的博主為其進行宣傳;此外,宣傳內容也陳舊乏味,缺少趣味性和互動性,難以吸引年輕人的關注。例如,由于發布內容較為陳舊,截至2023年11月,本土新媒體“桂林旅游文旅”官方抖音號僅有3.3萬粉絲,點贊和轉載量更是屈指可數,難以達到宣傳效果[2]。
2.3項目特色不突出,缺少核心競爭力
目前,桂林市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品種類繁多,但大多數項目都沒有形成明顯特色,難以吸引游客前來游玩,而且,大部分項目還停留在傳統形式上,缺乏創新性和可持續性。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項目缺乏特色且活動主題大體相似,與鄉村旅游景點的融合程度不夠,尤其是許多農場的農作物只能供給游客欣賞和享用,而未能對其進行深度加工,以提升其附加值。同時,大部分休閑農場的種植和養殖區域面積較小,其農業的影響力也不夠強大。因此,這些農旅項目很難形成品牌效應。
2.4行業規范程度不高,專業人才匱乏
鑒于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并未實行嚴格的準入門檻,大部分經營者在管理上還不夠熟練,專業技能人才和職業管理人員都很缺乏,他們的操作流程、市場推廣策略、服務水平、基礎設備、環境衛生以及火災預警等方面都不具備標準化規范。例如,2018年桂林市龍勝龍脊景區小寨村發生大火造成木質農房燒毀,2023年陽朔縣遇龍河景區遇龍橋碼頭發生筏工與游客沖突事件以及頻繁出現筏工向游客索要小費等情況,均表明當地火災預警機制、服務理念水平都有待提升。
3 推動桂林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的對策
3.1加大資金投入,完善基礎設施
在桂林市國家旅游綜合改革試驗區以及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區的建設中,政府需要高度關注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發展,增強對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資金支持。首先,將休閑農業的相關項目列為優先考慮的重點,并積極提交立項,以獲得更多的資金支援;其次,需要全力以赴地進行休閑景區的構筑和旅游設備的搭建;再次,需要將農業、旅游、交通、新型農村建設、城市和鄉村的外觀改革等各個方面的項目融入到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建設過程中,加強鄉村交通道路建設,引導公共文化和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向鄉村振興重點區域傾斜,實現“鄉鎮有站、村有中心”和鄉村旅游景區暢通銜接的目標;最后,要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打造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優質線路和特色景點中,從而形成一股推進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進步的巨大力量[3]。
3.2線上線下融合,新媒體全渠道宣傳
在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文旅部門需打造“線上+線下”結合的媒體宣傳矩陣,全方位、多角度宣傳推廣桂林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加強與主流媒體、網絡新媒體和自媒體的合作,加強宣傳力度,營造宣傳氛圍;深入開展文旅網絡宣傳,提升桂林市文旅局官網、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矩陣運營水平;積極利用抖音、快手、微信視頻號、微博等官方賬號發布文旅信息和宣傳短視頻;邀請抖音、快手、小紅書等平臺上的本地網紅博主前往景點打卡,為景區吸引流量。例如,文旅部門以“桂林號”“陽朔號”專列開通為契機,在線上利用小紅書軟文進行宣傳推廣,在線下精心做好專列外部及車廂內部的廣告鋪設工作,并在市內主要場所以及漓江游船上設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精品線路的宣傳專欄,播出精品線路宣傳片,以此來推廣各種主題的精品旅行線路和景區。線上線下宣傳的結合實現了雙向融合,再輔以全方位、多層次的品牌營銷、形象宣傳、產品推廣等活動,從而實現“1+1>2”的宣傳效果[4]。
3.3規范管理,形成品牌
政府要提高休閑農業的整體品質,打造休閑農業特色品牌,從而帶動整個農旅產業發展。強化對休閑農業的監管,制定相應的標準,確保所有經營者的合法經營,保證所有的經營行為符合當地法律法規。各區(縣)將以農業作為核心,利用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優質的生態環境,積極遴選產業基礎好、生態環境優良、資源豐富的農業產業園區、鄉村旅游區、歷史文化名村、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鄉村旅游重點村鎮等,培育“農旅”融合發展鄉村振興示范區;積極推動農業與文化、鄉村旅游等產業融合,不斷做深做長產業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實現產業提質增效。在桂林米粉工業園、全州工業園區(干米粉)、恭城蓮花(月柿)、永福蘇橋(羅漢果)、平樂二塘(農產品)、荔浦青山鎮(竹木制品)、荔城鎮(食品)、桂林高新區(食品)等10個農產品加工集聚區,開發具有本土特色的農旅伴手禮和創意產品,培育電商人才,多渠道貫通產加銷,促進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前策劃廣西“三月三”品牌民族節日活動,充分做好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的結合,打造具有全國高知名度的壯鄉民族節日品牌,形成強有力的品牌特色[5]。
3.4健全休閑農業人才培養機制,提高服務水平
首先,政府需高度重視農業人力資源的培養,規劃其未來的成長,以此來提升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的管理能力。政府需要通過人才引進政策吸引專業人才,同時也需要培育和開發高級旅游人才;其次,政府還需制定休閑農業人員的準入制度,確保從業者的職業素養和能力水平,指導縣級以下文化和旅游部門開展人才培養培訓工作,為鄉村地區培養一批文化能人、非遺傳承人、鄉村旅游從業人員和鄉村產業致富帶頭人,有效擴充鄉村文化和旅游人才隊伍;再次,支持區(縣)、鄉文化人才的選派和培養工作,面向基層舉辦文旅助力鄉村振興、公共文化服務等專題培訓;利用移動互聯網平臺,通過創新培訓方式,開展對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帶頭人的綜合服務技能培訓,提升鄉村廣大居民的創業、就業技能水平,進一步增強農旅產業的內生動力。最后,相關部門落實各自主體責任和主人翁精神,做好從業人員的日常監督和考核,保障服務質量,推動桂林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步入新階段[6]。
3.5推行“引進來+走出去”的策略
政府部門應做好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項目的招商引資工作,引入一系列休閑農業優質項目,并借助社會資源來投資這些優秀的農旅項目,以此擴大農旅產業的縱向潛力;同時,還要注重海外市場,將國內市場的需求轉變為海外的需求,從而吸引更多國內外游客前來觀光。
文化和旅游部門要利用全國性的旅游交易會等平臺,與其他?。ㄗ灾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等地的旅游行業協會建立聯系,積極參與國際旅游展覽會,提升桂林國際旅游名城的知名度;推出一系列休閑農業及鄉村旅游優質路線,大力扶持和壯大各類型的休閑農業及鄉村旅游行業協會等中間商服務機構,以此最大限度地利用他們在行業規范、市場宣傳、服務協調等領域的影響力,進一步拓寬休閑農業及鄉村旅游的產業市場。
4 結束語
作為一種新興產業,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可以帶來經濟和生態雙重效益。在當前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階段,主要構建了包括農家樂、鄉村客棧、休閑觀光園區、農田鄉村、健康養老和教育基地等多樣化的業態,這不僅有助于提高本地農民的經濟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優化了本地的農業生產環境,推動了農業生產活動順利進行。在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過程中,需要充分結合本地的特色,利用政府的引導和政策支持,通過科學且有效地運用新媒體的宣傳方式,形成具有特色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品牌,實現提質增效,促進桂林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朱光萍.商城縣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研究[D].信陽:信陽師范學院,2019.
[2]廖永倫.農文旅融合發展開辟鄉村振興新路徑[N].貴州日報,2020-04-15(09).
[3]汪麗珍.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思考[J].中外企業家,2020(12):93.
[4]田松林.貴州省鄉村旅游與現代農業融合發展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7.
[5]薛旭初.加快推動農旅融合發展行穩致遠[N].寧波日報,2020-03-19(A8).
[6]季玲.基于產業融合的蘇州農業旅游業發展現狀與實證分析[D].蘇州:蘇州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