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閩
課題項目:2022年度貴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院級課題(項目編號為Gzjm-2022-034)。
作者簡介:彭 閩(1991—),女,彝族,福建建甌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為農村電子商務。
摘要:隨著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也得到了顯著提升。新型實體企業推動農村市場改善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升級,進一步激發了消費活力。自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多次作出指示,要求發揮供銷合作社的作用。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圍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出開展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試點,完善綜合平臺服務農民生產生活。文章探析如何穩定擴大黔南州的消費層級,助推黔南州供銷社“黔貨出山”,全力推進電商公共平臺農產品銷售,并鼓勵開發本地電商平臺的各項政策解讀,切實解決農民“買”難問題,以及農特產品“賣”難問題,以期改善消費環境,重塑農村居民消費心理,以促進黔南州農村消費新業態,為黔南州供銷合作社發展新農村提供新視角。
關鍵詞:供銷;新消費;線上線下融合;直播
文章編號:1674-7437(2024)01-0192-03 中國圖書分類號:F721.2;F327 文章標識碼:A
黔南州位于貴州省南部,地處中國西南地區。近年來,黔南州政府高度重視供銷合作社發展,通過實施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供銷合作社與現代農業、鄉村旅游等產業深度融合,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了有力支撐。然而,黔南州供銷合作社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如組織體系不健全、服務功能不完善、經營效益不高等。因此,本研究以黔南州為例,對供銷合作社振興鄉村經濟進行深入研究,旨在為解決供銷合作社發展中的問題提供理論依據和政策建議。
1 黔南州供銷社振興鄉村經濟發展現狀
1.1推進基層供銷社改革
1.1.1加強供銷合作社與農戶、企業的相互協作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在此背景下,供銷社作為為農服務的綜合性經濟組織,應充分發揮其在農業產業發展中的引領作用。黔南州供銷社加強對合作經濟組織相關知識的宣傳和推廣,鼓勵農民積極參與合作經濟組織開辦和建設,提高農民的創新意識[1]。同時,黔南州供銷社還定期對參與人員進行農產品生產、加工、貯藏、流通等相關知識的培訓。此外,黔南州供銷社積極引進企業加入振興鄉村的行列,組建集企業、農戶為一體的專業合作社。但受經濟條件、人力投入不足、農民自身素質不高以及宣傳不到位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供銷社與農民、企業的合作并未取得預期效果。
1.1.2加快規范基層部門
黔南州供銷社基層機構完善自身建設的同時,加強與其他相關部門的協作配合,拓寬供銷社的服務范圍,增加供銷社的服務項目和績效,保證服務質量,以形成促進基層社會改革發展的長效機制[2]。盡管各部門在助推鄉村振興建設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內部協作性規章制度仍然不夠嚴格,甚至存在執行不力的情況,使得各部門的工作無法得到有效指導、約束和督促,各職能部門之間的協同性有待加強。
1.2黔南州供銷社為農服務建設現狀
應當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提升農業信息化建設水平。首先,黔南州供銷社充分利用自身網點和企業覆蓋面廣的特點,建設農村信息化系統,以有效聯結農戶、經銷商、消費者。同時,供銷社對農戶進行網絡直播等系統培訓,使其通過直播實現與市場的直接對接,從而形成生產與消費的有效對接。此外,通過供銷社旗下企業的網絡直播、大型展銷會等本地農產品展銷活動,可以進一步促進農產品對外銷售。其次,供銷社應利用近幾年貴州省農村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成果,建設配送中心并配備先進的專業設備,進一步打造農產品物流體系。同時,需要完善相關物流、資金、人員等管理制度,以實現高效運轉。然而,冷鏈設施落后成為很多鮮活農產品流通的障礙。大型連鎖超市、批發市場等低溫冷藏、預選分級、冷鏈物流運輸配送等相關設施的建設還有待完善,同時也缺乏從事冷鏈運輸的企業和人才[3]。
黔南州供銷社立足當地農業農村發展實際,通過穩步推進供銷社改革,打造為農服務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務平臺,著力構建和完善農村商貿流通體系,堅持合作經濟的本質屬性,積極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密切與農民利益聯結,同時總結供銷社為農發展情況,為下一步查找問題、分析原因提供了方向。
2 黔南州供銷社振興鄉村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分析
2.1黔南州鄉村振興中的供銷力量服務理念落后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和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電子商務對國民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日益凸顯。然而,黔南州供銷社還停留在傳統銷售模式上,以開設社區門店等線下模式為主體。與電商直播相比,供銷社服務內容比較單一,難以滿足多樣化需求,供銷社的經營效益也很難得到提高。長此以往,以當地為基地的產品很難擴大銷路,創造經濟效益[4]。
具體來看,先進流通服務方式的學習和實踐還有待加強。連鎖經營、網絡營銷等新興流通服務的服務手段運用還不到位,基層供銷社對其服務職能或定位還在探索過程中,所提供的服務還不夠系統化和科學化。
2.2黔南州電子支付程度較低
從相關研究來看,電子商務的應用與企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存在正向關系。網上零售可以打開消費市場,從而促進經濟發展。然而供銷社在電子商務、移動支付等方面還不能滿足農民現代消費的需要。目前,黔南州的移動支付平臺仍以微信、支付寶、中國銀聯和各家銀行的移動支付為主,這種情況存在電信詐騙的風險,使一些年齡偏大、對移動終端操作不熟悉的消費群體對移動支付產生抵觸心理。黔南州亟須建立“交易+大數據”的創新服務模式,真正實現“一碼通”,以形成優質的商業環境。同時,黔南州供銷社目前還缺乏供銷支付平臺,需要加強與淘寶、微信支付等平臺的深度合作,建立核心的供銷支付體系,完善供銷支付體系。通過對消費者支付數據的深入分析和挖掘,為缺少信用信息的用戶建立電子信用檔案[5]。
2.3經營模式單一
目前,黔南州供銷社的經營模式較為單一,主要依賴傳統的銷售方式。現有企業實力不強,全系統盈利企業不多,盈利水平偏低,經濟實力不強,缺乏為農服務的強勢龍頭企業。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比較單一,經濟收入渠道較少,集體資源匱乏,村級集體經濟收益運用和管理機制尚不健全,抵御市場經濟風險的能力還不夠強。此外,黔南州供銷社下屬的電子商務公司知名度不高,尚未形成供銷企業的品牌效益。經過附近走訪調研發現,大多數人不清楚黔南州供銷電商公司經營的各類平臺店鋪和電商賬號。社會知曉度不足,導致黔南州電商平臺的知名度低[6]。
2.4缺乏品牌意識
首先,黔南州綠色生態經濟發展多年,但在市場上享有盛譽的“名牌”仍然較少,此外,許多農特產品不重視品牌建設,無法提供穩定、可靠的產品和服務,難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足。特別是供銷社目前的品牌形象定位并不清晰,消費者的忠誠度和認同度受到很大影響。
其次,黔南州供銷社服務品質還有待提高。為了提高消費者滿意度,應讓顧客了解品牌的內涵和形象。
最后,部分企業特別是微型企業對品牌建設的意識較為薄弱。其未能充分認識到品牌建設對企業長期穩定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盲目照搬大型企業的經驗模式,缺乏對發展要素進行全面調查、分析、整合的意識,品牌建設理念相對落后,僅從提升產品品質入手,導致后續銷售業務質效水平不高,造成極大的人力、物力浪費,不利于企業保持良好的經營質量。
2.5人才儲備不足
供銷社由于工作性質和薪酬待遇不夠優厚,導致行業人才儲備不足。許多“80后”“90后”的年輕人對供銷社知之甚少,加之供銷社目前處于“二次創業”的艱難階段,其知名度、美譽度較低,對年輕人吸引力不足。此外,青年大學生應聘供銷社時,對個人的發展前景認識不清。
由于人手不足,黔南州供銷社對市場調研不夠充分。市場調研是供銷社制訂銷售策略、進行產品定位的重要環節。但由于人力資源投入不足,導致公司對市場需求的了解不夠深入,難以準確把握市場的變化趨勢,從而對產品的開發和銷售產生不利影響[7]。
3 黔南州供銷社振興鄉村經濟路徑
3.1推進民生實事落地見效,筑牢為農服務基層基礎
2022年2月召開的黔南州“兩會”將“在全州建成50個鄉村供銷綜合服務社”作為2022年“十件民生實事”之一。黔南州供銷社積極抓好落實,印發了《黔南州供銷社關于推進鄉村供銷綜合服務社建設的實施方案》,明確了基礎設施建設、設備配置、環境打造、經營管理、服務業態等5個方面27項建設指標,通過周調度、月總結、季通報、專項督導檢查等方式,扎實推進50個鄉村供銷綜合服務社建設。
截至2022年底,共建成52個鄉村供銷綜合服務社,完成農資銷售2 000余萬元,農資配送率達40%以上,日用品銷售500余萬元,農業機械化服務達2 000hm2,與金融機構合作開設代辦點6個,與快遞公司合作開設快遞服務點15個,推動了供銷基層組織建設,提升了基層服務能力。黔南州供銷社系統共建成172個基層社(含鄉鎮及村級),發展社員34 990人。共有出資企業86個,共建成“三位一體”新型基層供銷合作社86個,村級供銷社71個,農民專業合作社278個,專業合作社聯合社54個,入社成員13 967人,帶動農戶19 937人。
3.2暢通雙線運行渠道,抓實產銷對接助推“黔貨出山”
通過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暢通“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雙線作業通道,抓好產銷對接,為“黔貨出山”助推一臂之力。在廣州設立前置倉,派出銷售團隊,建成黔南特產線下專柜20多個,“凱香米”被廣州市協作辦列入“東西部對口協作幫扶產品名錄”。2023年1月,全州162家供應商在“扶貧832平臺”上架有糧油、核桃、綠殼雞蛋、刺梨汁、茶葉等商品1 080種,銷售額達423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5.6%;全系統通過“七進”渠道農產品銷售額985萬元,比2022年同期增長6.3%。充分發揮供銷農資“穩定器”作用,緊盯春耕重要農時,指導系統內現有25家農資企業和基層社人員深入各經營網點、重要集鎮、農業壩區和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農資市場摸底調查,進一步摸清各經營網點冬儲化肥數量,掌握全州農資儲備和供求情況,積極聯系有關生產廠家做好農資調運和儲備確保儲備任務按時按量完成。
通過開放辦社、招商引資、聯合合作等方式,開發“這山獨好”“平塘有貨”“云起龍驛”等9個區域性電商平臺,立足本地農產品特色優勢和資源稟賦,推出各具特色的主打品牌,推動“黔貨出山”“黔貨出省”。全系統8家電商公司帶動州內23家電商企業和180家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開設網店30余家,積極拓展線上銷售渠道,2023年以來實現電子商務銷售額9.59億元,同比增長7.45%。
3.3搶抓新國發2號文件政策機遇,爭資引項助力鄉村振興
黔南州供銷社嚴格落實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圍繞保產量要求,想方設法提升產出效益水平,促進糧食穩產增效,立足“綠色稻+”優質米產業優勢,搶抓新國發2號文件政策機遇,成功申報省農業現代化發展基金8 000萬元,在現有產業基礎上,將優質水稻訂單擴大到3 333hm2,配套種植油菜3 333hm2,在糧油貿易公司大米加工廠旁新建日加工60t油菜籽生產線和20t米粉生產線各1條,配套建設普通原料周轉倉4 000m2,建設食用油、米粉原料、輔料倉和儲油罐,以及低溫冷庫5 000m3和糧油檢驗檢測中心。
截至2023年,黔南州已完成訂單種植簽約面積2 333.33hm2,以及生產線招投標等工作。提高全州農產品市場份額。指導各縣(市)供銷社積極承接政府公益性農貿市場的經營管理工作,打造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和農產品集散物流中心,全縣流通服務網絡體系逐步構建。2023年以來,全州供銷合作社系統共有8家企業開展農產品“七進”業務,其中,進學校73所,進社區20個,進超市18個,進對口幫扶城市2個,進機關、軍營、醫院等121家,銷售各類農特產品3 498萬元。
3.4打造“黔南供銷產業園”,聚集供銷企業發展合力
為加快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優化供銷產業結構,促進資源整合,搭建供銷社為農服務平臺。與都勻市政府簽訂了《都勻市農特產品加工園區項目投資合同》,與都勻市農業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簽訂了《貴州山地特色農業加工園區(一期)項目租賃合同》,盤活了都勻市國有閑置資產面積10.07hm2,助推了都勻市經濟的優質發展;有效鏈接“5萬畝優質糧油全產業鏈”和做強綠色大米優質大米產業,形成優質大米糧油產、加、銷一條龍全產業鏈,打造以生態特色食品加工企業為龍頭,其他農副產品精深加工、電子商務企業、倉儲物流為補充的“黔南供銷產業園”。
同時,黔南州積極拓展省外市場,利用優勢單品進駐省外市場,在廣州市設立專區、專柜、銷售點等40多個。州供銷合作社下屬貴州佳穗綠產公司以“優質稻+”全產業鏈模式,培育“凱溢香”“凱粒香”“凱香米”等優質大米品牌,與廣州市相關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特約供應商合同》,入駐廣東東西部扶貧協作產品交易市場等16個省外市場和超市,與省外30多家政府機關、國有企業構建銷售渠道。都勻市供銷社茶葉有限公司“螺螄殼”品牌都勻毛尖等4個品種入駐廣州寶生園公司20家門店,在越秀區、海珠區、荔灣區等商業繁華區,積極開拓廣州銷售市場。
4 結束語
供銷社有利于提高農民生活和農村社區發展水平。通過發揮供銷社潛力,能夠促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推動農村地區可持續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云南省食用菌產業發展研究院(云南省供銷合作社科學研究所)[J].中國食用菌,2022,41(08):91.
[2]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云南省食用菌產業發展研究院(云南省供銷合作社科學研究所)[J].中國食用菌,2022,41(07):90.
[3]梁鈞選.基于廣東省供銷合作社系統的公共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模式分析[J].南方農村,2022,38(03):22-27.
[4]崔譯丹.新供銷視域下深化大連市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策略研究[D].大連:大連海洋大學,2022.
[5]廖苓宇.鄉村振興背景下廣西R縣供銷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問題研究[D].南寧:廣西民族大學,2022.
[6]豆書龍,蕭子揚,胡衛衛.供銷部門土地托管的復合型碎片化困境及治理——基于山東省平安縣的案例分析[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2(03):117-127.
[7]張明國.消費+消廢:“新消費主義”價值觀初探——基于綠色發展的價值論分析[J].自然辯證法研究,2022,38(11):123-128.
[8]王晰巍.專題導語:新消費時代背景下直播帶貨用戶信息行為研究[J].現代情報,2022,42(11):3.
[9]史飛平.新消費市場下的日化新機遇[J].中國洗滌用品工業,2022(10):82-86.
[10]吳丹.從東方甄選、醉鵝娘到觀夏新消費品牌依靠故事“破圈”[N].第一財經日報,2022-09-21(A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