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2022年甘肅省教育科技創新項目“重大突發事件與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研究”(2022A-101)。
作者簡介:陸喜元(1974—),男,漢族,甘肅會寧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摘要: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甘肅省旱災頻發,且空間差異明顯,常常與其他災害并行發生,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產生一系列重大影響。文章針對鄉村振興背景下,對甘肅省應對旱災提出以下建議:突出寒旱農業引領作用,充分挖掘各類人才資源,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抓好基層黨組織建設,進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關鍵詞:甘肅;鄉村振興;旱災;應對路徑
文章編號:1674-7437(2024)01-0201-03 中國圖書分類號:D616;F327 文章標識碼:A
旱災是甘肅省發生最為頻繁、影響范圍最廣、危害程度最大的自然災害,長期以來制約著甘肅省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農業、農村和農民的發展,也是甘肅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阻滯因素和重大風險因素。
1 甘肅省旱災發生的背景和特征
1.1甘肅省旱災發生的背景
造成甘肅省旱災頻發的成因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因素和社會歷史因素。自然地理因素方面,甘肅省的自然地理環境受到降水總量、地表水資源、氣候變化等因素影響。首先甘肅省位于三大高原交會處,深處內陸地區,受海洋暖濕氣流影響小,因而年平均降水量少,且呈現自東向西、自南向北遞減的趨勢,其次全省地表水及河流徑流量較小、地下水儲存量較少,最后由全球變暖等一系列中觀、宏觀和宇觀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社會歷史因素方面,主要是指唐朝及以后人口過快增長,清朝以來濫墾、濫伐、濫牧現象頻發,從而導致當地森林面積縮減、草原退化、生態惡化等結果[1]。
1.2甘肅省旱災的主要特征
甘肅省旱災既具有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旱災的共同特征,也有其特殊的時空特征。首先,甘肅省旱災發生非常頻繁,具有三年一小旱、十年一大旱的周期性特征;其次,甘肅省春旱所占比重最大、范圍最廣,夏旱次之,秋旱最少,突出表現為隴中地區5—6月的“卡脖子旱”;再次,因甘肅省東西方向窄,南北方向長,故甘肅省旱災發生的空間差異較大;最后,甘肅省自然災害通常具有多災并發的特征,例如旱災常與水災、震災、蟲災、疫災、火災、沙塵暴等自然災害并行爆發,危害程度更高。
2 旱災對甘肅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影響
旱災對甘肅省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等方面均產生一系列重大影響。
2.1旱災導致甘肅省鄉村產業基礎較差
“牛羊菜果薯藥”是甘肅省鄉村的六大產業,除此之外,甘肅省還形成了圍繞玉米制種、啤酒原料、釀酒葡萄、油橄欖、食用百合、油料等地方特色產品生產和加工的農業產業化格局,但由于氣候特點和地理類型等因素限制,甘肅省農業的整體發展基礎相對較差。此外,甘肅省鄉村產業發展還存在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不足、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向特色農產品優勢區集聚不夠、農產品流通體系不健全、農產品品牌效應有限、新型服務業發展緩慢,農業和現代產業要素融合不足等問題。
2.2旱災導致甘肅省鄉村人才流失較多
統計數據顯示,甘肅省每年高考人數約28萬人,同時外流的高學歷人才竟達25萬人之多,其中,流失最多的是鄉村人口。以2021年的數據為例,當年甘肅省鄉村人口減少了32.65萬人[2],其中一部分轉換成了城鎮戶口,還有一大部分屬于跨省流動人口。旱災頻繁且危害程度大是甘肅省人才流失的一個重要原因。
2.3旱災導致甘肅省鄉村文化活力較弱
甘肅省擁有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70%的文化旅游資源集中在鄉村地區。發展鄉村文化產業本應有其獨特優勢,但由于旱災等原因,甘肅省一些鄉村的文化設施利用率不高、文化傳承人出現斷代、文化活動創新性不足、文化產業開發困難。此外,近年來甘肅省鄉村學校學生人數大幅縮減、鄉村教師結構不盡合理且教師持續嚴重流失,使得甘肅省鄉村文化發展活力有減弱之勢。
2.4旱災導致甘肅省鄉村生態恢復較慢
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是甘肅省投資最多、規模最大、覆蓋最廣、跨時最長、影響最深、群眾參與度最高的生態建設工程,每年在涵養水源、固碳釋氧、防風固沙等方面產生的生態效益總價值達929.16億元。然而,由于一些群眾的抗旱節水意識不強,一些地方封山育林、禁牧封育工作沒有得到持續有效落實,部分林木面臨被人為破壞的風險。加之旱災的破壞,使得甘肅省水生態系統、土壤和植被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使得甘肅省鄉村生態恢復緩慢。
2.5旱災導致甘肅省鄉村組織成本較高
鄉村組織主要包括農村基層黨組織、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社會組織和村民自治組織。頻繁發生的旱災使得甘肅省鄉村各類組織的運行成本增加。對此甘肅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甘肅省抗旱應急預案》提到:“在發生特大和重大旱災時,調整原來的財政預算,加大抗旱救災資金投入,并采取社會募集措施。信貸部門優先保證抗旱救災對信貸資金的需求?!?/p>
3 甘肅省應對旱災,全面推進實施鄉村振興的策略
應對旱災是甘肅省防災減災救災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甘肅省委、省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制定了《甘肅省人民政府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甘肅省抗旱應急預案》《甘肅省水利廳水旱災害防御應急預案(試行)》等工作預案,為應對旱災提供了基本遵循。
3.1突出寒旱農業引領作用,促進鄉村產業振興
鄉村振興,基礎是產業?!陡拭C省人民政府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緊貼甘肅省省情農情,根據全省寒區、旱區不同氣候特點和地理類型,提出甘肅省鄉村產業振興的發展目標是“力爭用5年時間,構建起以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為引領,以‘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特色產業為支撐,以‘五小產業為補充的鄉村產業體系,初步走上布局區域化、基地規模化、生產標準化、加工集約化、產品綠色化、營銷品牌化、經營產業化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路徑”,明確了“充分挖掘‘寒旱特質優勢,培育壯大鄉村產業;拓展鄉村產業,促進融合發展;科學合理布局,實現聯動發展;推進標準體系建設,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強化科技引領,推動創新創業升級”等5項主要任務,采取“健全財政投入機制、創新鄉村金融服務、有序引導工商資本下鄉、落實用地保障政策、健全人才保障機制、構建風險防范體系”等一系列重大政策舉措,并將農產品加工業、鄉村休閑旅游業、鄉村新型服務業、多類型融合業態作為支持甘肅省鄉村產業振興的主要業態。為充分挖掘“寒旱”特質優勢,培育壯大鄉村產業,《實施意見》專門提出要優化產業布局、發展戈壁生態農業、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和加強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從而將推進鄉村產業振興和甘肅省“十四五”發展規劃以及年度重點任務結合起來,統籌推進落實。
3.2充分挖掘各類人才資源,實現鄉村人才振興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才。針對甘肅省自然條件相對較差、經濟發展相對落后、鄉村人才流失嚴重等客觀實際,一要提高對鄉村人才資源重要性的認識。全省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從富民興隴和事業成敗的高度,深刻認識人才是第一資源,著力構建科學化評才、制度化穩才、高效化用才、精準化育才、常態化引才的鄉村人才工作機制。二要轉變政府職能,改革人才管理體制。堅持黨管人才的原則,制定和實施符合甘肅省鄉村人才發展需求的政策,形成鄉村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擇業、人員能進能出、職務能升能降、待遇能高能低的人事管理體制。三要“破四唯”,構建符合鄉村需要的人才評價體系。根據甘肅省鄉村發展需要和人才隊伍現狀,把符合甘肅省鄉村特點的業績成果納入評審標準,讓更多掌握專業技術的“土專家”“田秀才”、鄉村工匠、技能大師獲評職稱,確保評選出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四要創造發展機會,穩定和用好現有人才。要為現有人才創造良好的發展機會,杜絕出現現有人才閑置現象,發揮好鄉賢隊伍在鄉村振興中的關鍵作用。五要落實好人才項目和教育培訓,培育一批鄉村人才。大力實施鄉村振興人才支持計劃、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和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實施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項目、教師“優師計劃”“特崗計劃”和“國培計劃”,實施“大學生鄉村醫生”專項計劃,實施鄉村振興巾幗行動、青年人才開發行動、農村創業帶頭人培育行動。六要“不求所有,只求有用”,不拘一格引進人才。引導城市專業技術人員兼職兼薪和離崗創業,有序引導大學畢業生到鄉、能人回鄉、農民工返鄉、企業家入鄉,打造一支強大的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3]。
3.3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推動鄉村文化振興
鄉村振興,靈魂是文化。推動鄉村文化振興,重點是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一要著力提高鄉村教育質量。教育具有文化傳承、文化選擇、文化交流、文化創造等方面的功能,鄉村教育是鄉村振興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高度重視和優先發展。要加大政策和資金等在鄉村教育的傾斜力度,以提升鄉村教師素養為核心,著力提高鄉村教育質量。二要發揮好鄉賢及鄉賢文化的作用。鄉賢及鄉賢文化是鄉村文化繁榮的生力軍、鄉村經濟發展的助推器、鄉村社會治理的穩定劑、鄉村生態建設的新引擎[4],在鄉村振興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可以通過學鄉賢、評鄉賢、做鄉賢和用鄉賢等活動,做足鄉賢文章,弘揚鄉賢文化,助推鄉村文化振興[5]。三要探索發展鄉村文化產業。可以嘗試以“農業+文化+旅游+技術”相融合的鄉村振興模式,著力打造鄉村文化品牌,持續創建鄉村旅游示范縣、文旅振興鄉村樣板村、鄉村旅游精品線路、鄉村旅游重點村鎮和等級旅游民宿,不斷增加鄉村文化產業收入,讓更多民眾掙上“文化錢”。
3.4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助力鄉村生態振興
鄉村振興,起點是生態。一要強化生態意識。要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教育武裝廣大干部群眾,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等觀點深入人心,特別是要讓節水意識轉變成為甘肅省廣大干部群眾的自覺行動。二要鞏固好退耕還林還草成果。重點在責任落實、撫育管護、經營培育、精準管理、質量提升等方面持續發力。三要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大力開展農村廁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和生活污水治理等“六大行動”。
3.5抓好基層黨組織建設,引領鄉村組織振興
鄉村振興,組織是保障。一要抓好以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為核心的各類組織建設。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的基礎,是黨聯系廣大農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村干部要提高政治站位,打造素質過硬的村級領導班子,以鄉村組織振興帶動和保證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二要強化鄉村社區參與和自我組織能力。鼓勵鄉村社區居民積極參與,共同應對旱災挑戰。培養農民參與意識和合作精神,增強農民的組織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減輕基層組織工作壓力。三是建立抗旱救災的聯防聯控機制。建立跨部門、跨地區的抗旱救災聯防聯控機制,加強各級組織之間的協調、合作和信息共享,提高抗旱救災效率。四是增強災害防范和減災能力。加強旱災預警、抗旱設施和水資源管理,加強防災減災工作,降低災害風險,減輕災害對地方財政的沖擊。五是拓寬財政收入來源。鼓勵發展非農產業,提高地方稅收收入。通過促進經濟多元化,拓寬財政收入來源。加強稅收征管,提高稅收征收效率,增加財政收入。尋求中央政府、國際組織和社會各界的支持和援助,共同分擔旱災給地方政府帶來的財政負擔。
4 結束語
總之,甘肅省應對旱災,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災減災救災重要論述,嚴格執行《甘肅省人民政府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甘肅省抗旱應急預案》等工作預案,突出寒旱農業引領作用,促進鄉村產業振興;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推動鄉村文化振興;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助力鄉村生態振興;抓好基層黨組織建設,引領鄉村組織振興。
參考文獻:
[1]劉立.對民國十七至十九年甘肅特大旱災的歷史反思[J].社科縱橫,2007(10):139-140.
[2]甘肅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甘肅調查隊.甘肅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2.
[3]中共甘肅省委組織部研究室.甘肅人才隊伍建設面臨的問題及對策初探[J].組織人事學研究,2002(02):35-39.
[4]四川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課題組.弘揚鄉賢文化助推鄉村振興[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03):31-32.
[5]劉長基.安徽省臨泉縣弘揚鄉賢文化助推鄉村振興[J].精神文明導刊,2018(12):3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