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開年以來,上海演出市場持續火熱,演藝行業發展也迎來新機遇。可以說,“為一場演出奔赴一座城,愛上一座城”已經從美好的暢想變成現實的寫照。3月26日,中共黃浦區委宣傳部和上海人民廣播電臺共同主辦2024上海演藝發展論壇,以“為一場演出,奔赴一座城”為主題,邀請了演藝行業及相關領域專業人士集聚一堂,交流劇場空間管理、劇目創新創作、演出票務健康發展以及促進文旅新消費等話題,本期我們截取部分嘉賓的主題演講,與大家分享。
多維度探索音樂劇市場溢出效應
張 潔|上海大劇院藝術中心副總裁、上海文化廣場總經理
回顧2023年,上海音樂劇市場蓬勃發展。市場的熱情正蔓延到多維度的消費場景中,也充分激活了市場帶來的溢出效應。近期,演藝大世界和第一財經新一線城市研究所共同發布了關于音樂劇推升演藝大世界商區活力的調研報告,與大家分享。
第一,展演煥發年輕活力。中國聯通的智慧足跡大數據顯示,專業劇場的周邊休閑娛樂中,超半數是19-34歲的年輕人,上海蘭心大戲院、上海文化廣場、白玉蘭劇場周邊500米范圍內的年輕客群占比均超過55%,顯著的高于上海中心城區的年輕人的聚集情況。第一財經DT財經發布的2023青年消費者的調研中發現,青年人的消費觀念正在向體驗主義轉變。他們在旅游、演出等服務類產品上的消費同比增長最快,近一半的受訪者表示,在此能夠提供情緒價值,能夠產生新的愛好。劇場產業有天然的引客留客的吸引力,由于劇目演出時間大部分集中在晚上7點到10點,因此在演出前后觀演人群就會在附近尋找就餐休閑場所,而在晚間9點后客流密度相較2022年有顯著提升。
第二,衍生喚醒社區的商業。縱觀世界范圍內具有演藝特征的文化街區會發現,充足的基礎設施點位、符合街區消費者畫像的業態結構以及創新性的品質業態的供給是相當重要的。根據第一財經新一線城市研究所的報告顯示,演藝大世界范圍內餐飲業態呈現出年輕化、潮流化、在地化的趨勢,在演藝大世界范圍的餐飲店內咖啡廳占比為10.1%,遠高于中心城區的7.16%。在上海文化廣場的觀演人群中我們發現,不少客群來自上海以外的地區。異地觀演者的“入滬連打”還充分激活城區內的民宿市場,開在公寓內的民宿店近年來增長最快。從這些觀察當中可以看到,新型的消費品類的快速發展與城區街區文化層面的挖掘有著關聯,提高了區域消費力,提升了新消費品牌的入駐。
第三,文商促活新綜合的魅力。演藝大世界范圍內專業劇場演藝新空間與商業集聚在空間上呈現出高度融合的特征。近五年,演藝大世界范圍內以雜貨禮品、植物花卉、書店音箱、DIY手工坊為代表的文化型業態,平均同比增長率為19.58%,為了滿足年輕客群的多重需求,融合型業態也在同步迅速成長中,截至2023年底演藝大世界范圍內約有124家密室、劇本殺、沉浸式演藝門店,也是中心城區水平的1.5倍。劇場里有大演出,街巷里有小演出,層次豐富的文化體驗產品讓更多的不同圈子的愛好者集聚在演藝大世界,并形成交集。
對于如今的演藝市場來說,如何在滿足成長的專業觀眾的需求,兼顧市場的導向,并培養出叫好又叫座的優質劇目,注定是需要劇場、劇組、觀眾以及各類衍生行業的從業者共同成長的過程。“為一場演出,奔赴一座城”需要在座各位的共同持續努力。
從《紅樓夢》到《千里江山圖》的劇院創作之路
陸莉萍|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副總經理
上海是海納百川的城市,上話作為上海的一家國有話劇院團,我們在創作風格和作品主題選擇呈現上盡可能保持多樣性,以給予不同喜好的觀眾更多的選擇,這也是我今天主旨的由來。
2021年上話出品制作了6小時的舞臺劇《紅樓夢》。《紅樓夢》這個故事從各個版本電視劇到舞劇、越劇、芭蕾舞劇,一遍又一遍地被搬到觀眾的面前,而當上話決定做這個題材的時候,我們想的不僅僅是單獨呈現《紅樓夢》這一個中國傳統的經典故事,我們的目標是希望可以做成中國古典舞臺作品系列。今年年初,我們又完成了中國四大名著第二部作品《西游記》。自從《紅樓夢》2021年首演以來我們共計完成36個全本和72場演出,其中上海完成18個全本展出,《西游記》在首輪上海演出共計17場。上海觀眾愿意為優秀的作品買單,這是在座每一位同仁最深切的感悟。《西游記》在首演之前上了各種宣傳手段,銷售率仍然不見上漲,但是首演之后,演出在小紅書、微博熱議,最后成為爆款。通過這兩個項目的演出呈現可以進一步認證,上海的觀眾對優質產品的消費力還是非常可觀的。
標題中出現的另一部作品《千里江山圖》改編自孫甘露老師的同名小說,小說獲得茅盾文學獎。在孫老師沒有完成全書寫作的時候,我們已經向他表達了購買這本小說舞臺劇版權的意愿。我們認為這部以上海為背景創作的諜戰劇非常具有吸引力,非常早就進入了創作階段。舞臺劇以敘述體的方式呈現,幾乎還原了小說的全貌。除了創作《千里江山圖》,我們還有根據巴金小說創作的老電影改編的《英雄兒女》,根據同名電視劇《覺醒年代》改編的話劇,以及從零開始原創的《浪潮》,都獲得了觀眾的認可。
劇院的使命是為時代創作、為人民演出,我們劇院的戰略目標第一點就是打造兩部以上具有雙效統一價值的原創保留劇目,從過去9年上話的創作數據中可以看到,一年的創作數量為40部作品上下,新創劇目10部以上。上話每年或者每個月都會接待來自全國各個地方的團體交流學習創作以及院團的管理經驗,大家非常羨慕我們身在上海這個城市,有著最優秀的觀眾和最優秀的政策扶持,上海的文藝工作者也會繼續努力創作出更好的舞臺作品。
從劇場經營到主創思維
宋 揚|上海西岸大劇院副總經理
過去25年,上海大劇院始終堅持一流的藝術作品、一流的藝術教育和一流的藝術體驗,上海大劇院可能是全世界最綜合的一個表演藝術機構,為了讓觀眾滿意,同仁們挖空心思,除了把全世界最好的院團、藝術家請來之外,也一直關注最新的演出趨勢和表演藝術領域的創新項目。
一直到兩年前,上海大劇院把戰略目光關注到音樂劇創制方向,第一次制作了音樂劇《卡拉馬佐夫兄弟》中文版,成為上海中劇場的音樂劇爆款。在模式創新和觀眾拓展上我們也不斷探索,2018年大劇院與德國漢堡歌劇院聯合制作了戶外歌劇,我們第一次把歌劇放在廣場上,在大劇院門前的廣場利用183個沉浸音響把《魔笛》帶給觀眾,成為當時城中熱點話題。2021年開始,上海大劇院創制中心成立,我們把演出的舞臺和演出的形式不斷向外延展。我們在上海西岸穹頂藝術中心舉辦西岸藝術中心璀璨夜的演唱會,第二年以舞蹈、表演和音樂劇阿卡貝拉的形式為主要元素在徐匯濱江拍了微電影。
去年上海大劇院創制中心制作了百老匯沉浸式音樂劇《娜塔莎,皮埃爾和1812的大彗星》。很多人問我們為什么要做這樣一部戲,我們想把百老匯的新作品帶給中國觀眾,是因為最近十年以內的新作品還沒有以整劇的形式來到過中國。這次的制作方式首次以中國制作人為中心制,整合國際資源,我們聘請國際國內主創團隊,挑選國內外演員,在本地制作舞美、重新設計服裝和整體視覺,我們把控總規模,從經濟上考量,比采購整劇更劃算,從行業發展角度,無論整個制作部門還是國內的演員團隊,都在與國外團隊和國外演員的合作中得到極大的成長和鍛煉。這部劇也成為今年春節上海很多潮流人士和喜歡二次元的年輕人打卡的熱門場地。很多來自北京、南京、四川、廣東甚至青海的觀眾在春節期間來到上海,一起感受沉浸式舞臺的魅力。
最近我們團隊去了倫敦,看了不少戲,跟很多倫敦的同行進行交流。我們發現哪怕是在倫敦,觀眾的觀演習慣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各大制作公司在積極適應這種變化。鏡框式舞臺在舞美設計上已經向觀眾席里延伸,演員在觀眾席里表演,可見觀眾對獨特性體驗的需求在不斷提升。
今年第四季度建設了很多年的西岸大劇院即將交付,作為距離濱江最近的一個劇場,我們希望它不僅僅是演出場所,更是提供全天候藝術體驗的文旅目的地。作為劇場人,我們始終應該站在一起,共同把我們的觀眾群體不斷破圈,不斷吸引新的觀眾,讓我們共同把文化演藝這個蛋糕做大,真正為行業、為城市賦能。
傳統文化 創新發展
沈慧琴|新東苑滬劇團團長
我從小就喜歡滬劇,跟隨滬劇表演藝術家諸惠琴學藝。因為對滬劇的熱愛,我于2008年創辦七一滬劇沙龍,2015年創辦上海新東苑滬劇團。這是一家非營利性的民營劇團。劇團始終秉承著對上海文化、滬劇藝術的熱愛和追求,堅持傳承和創新。滬劇不僅是上海的聲音,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它是上海這座城市的記憶和人文精神,也連接著過去和未來。
我們堅持推出自己的原創劇目,2015年原創滬劇大戲《夢中家園》,2017年原創滬劇大戲《啊,母親!》,2019年原創滬劇大戲《玉蘭花開》,2021年以紅色文化獻禮建黨百年創排了原創滬劇大戲《飛越七號橋》,原創滬劇小戲《河水清清》《姑嫂尋香》。多年來,劇團每年保持百場以上演出,我們走到鄉村、走進社區、走上大舞臺,把好戲呈現給廣大戲迷們,劇團唱出了老百姓的心聲,唱出了老百姓的故事,每次演出都收獲無數掌聲,得到專家、藝術家們的一致好評和認可。我們不僅在上海本地演出,還走進長三角,走向全國,更吸引了外國朋友觀看我們的滬劇演出。
在傳承發展中,我們堅持以工匠精神精心創作,保留傳統經典的同時不斷創新發展,在多部作品中與多媒體技術相結合,同時借鑒培育新人,還通過專業的培訓,讓孩子們了解滬劇藝術的魅力。2023年8月我們推出了大型原創滬劇《飛越七號橋》的傳承版,多個角色都由小朋友接力演出完成共同的劇目,小演員共38位,年齡最小的5歲,最大的16歲。今年新東苑滬劇團與保利上海市城市劇院聯手,成立了少兒滬劇團,整合雙方資源,為少年兒童提供專業的滬劇培訓和專業的舞臺實踐機會。
在前行的道路上,我們與時俱進、積極探索、勇于創新,不斷將滬劇藝術與新時代文化相結合,吸引更多的年輕觀眾。借助現代科技,創新發展、利用新媒體的平臺,讓滬劇藝術走進千家萬戶,讓老百姓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讓我們的藝術走進生活,讓生活更加藝術化。祝滬劇藝術一路繁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