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騰 袁曉鈴 許天云 李薪
摘要:社會實踐活動是理論聯系實際的必要過程,也是高校育人與思政教育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以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碩博研究生為研究對象,基于TOPSIS模型與問卷調查,構建了社會實踐實效性評價量化體系與方法。結果表明:社會實踐育人成效最突出方面為對于研究生的心理成長、個人情感提升、職業發展的促進;學校導師、企業政府共同促進了社會實踐的實效性;社會實踐的目標規劃與組織安排對其實效性也有一定的影響。基于以上結果,本研究提出加強價值引領,開展有目標的社會實踐;加強思政引領,形成有組織的社會實踐;加強專業引領,創新有特色的社會實踐等多元探索路徑,以期為各大高校研究生跨學科互動式實踐育人提供制度路徑參考。
關鍵詞:社會實踐;實踐育人;實效性;研究生
一、引言
當前,大學生社會實踐育人的形式與內容、管理模式及其理論價值成為了研究實踐育人的重點。Bourdieu認為實踐受習慣的指引,同時習慣受場地的制約,其強調了實踐具有緊迫性、模糊性和總體性的特征。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措施和路徑方面,已有研究表明新時代我國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環境下,通過整合教育資源,社會實踐形成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同時應從增強整體效應、完善教育路徑出發,對增強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出對策思考。此外,已有研究從社會實踐教育者、教育對象、教育載體和教育保障四個維度出發,通過加強隊伍建設、激發研究生主體活力、創新工作途徑等,來推動育人工作的開展。
二、研究方法
1.構建研究生社會實踐評價量化體系。本研究基于實踐主體研究生、企業政府等第三方,學校導師組織者三維主體,構建實踐育人成效、實踐發展路徑宏觀指標對研究生社會實踐實效性進行評價,具體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2.數據處理。基于構建的研究生社會實踐評價體系,本研究構建一套量化問卷,對研究生社會實踐實效性進行評價。問卷包括基礎信息部分與實效性評價部分。基礎信息部分了解被調查者年級、參與社會實踐時長、次數等基本情況。社會實踐實效性評價部分根據體系框架設計相應的問題,利用TOPSIS模型進行量化評分。本次研究共收到有效問卷203份。
三、數據分析
1.樣本概況。經過樣本回收與檢驗,問卷調查共收到有效樣本203份。樣本學院來源文理學科分布均勻,其中經管法學類占比為49.3%,理工科類學院占比為50.7%。分布中占比最高的為匯豐商學院,為26.6%;其次是國際法學院和城市規劃與設計學院,分別占比22.7%和18.7%,其余學科占比相對較少。受訪者的年級分布覆蓋碩博研究生所有學制年級。
2.研究生參與社會實踐分析。對于研究生社會實踐參與情況,85%的研究生參加過至少一次社會實踐活動。在可選擇的社會實踐類型中,研究生更傾向于選擇調查實踐和政府企業等類型的實踐。由于大部分研究生處于特定的導學關系中,研究生導師對于社會實踐的態度也會影響研究生參與社會實踐的選擇。
對于研究生未參加社會實踐的原因,調查結果表明主要包括研究生課余可自由支配時間有限,同時學校與學院提供的社會實踐與研究生可支配的時間不匹配。另外社會實踐宣傳力度不夠,研究生了解社會實踐的信息渠道不足,資源與目標群體存在信息差的匹配阻礙。從未參與社會實踐的研究生對于社會實踐給出的建議來看,大部分研究生對于社會實踐持積極態度,其希望能有更加豐富的社會實踐資源,形式更加靈活,且兼顧條件相對不出眾同學的利益,同時希望社會實踐與研究生專業能夠更加緊密的結合。
3.研究生社會實踐實效性評價。TOPSIS實效性評價量化結果如表1所示。在實踐育人的成效方面,最為突出的是對于研究生的個體成長的促進。此外,社會實踐還在價值選擇層面,強化了個體的職業選擇的明確性與目標性;在個人情感層面,提升了研究生對于工作與社會的認同與歸屬感;在創造性方面,激發了研究生的創新能力,為個人發展和社會演進提供動能。在實踐發展路徑的成效方面,研究生最為明顯的是感到了學校組織者、企業等第三方對于社會實踐的大力物質與資源的支持。
在當前的社會實踐體系下,社會實踐對于研究生的社交能力成長,認知成長的成效幫助較低,在實踐組織規劃下目標明確性、組織與安排、跨學科互動評分較低。在組隊過程中雖然會考慮不同學科間平衡,但是不同學科互動在社會實踐中體現較為不足。同時研究生社會實踐中的目標明確性與組織安排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四、研究生社會實踐育人路徑分析與探索
1.加強價值引領,開展有目標的社會實踐。新時代的社會實踐應以深化實踐育人、彰顯價值引領為主要任務。由于研究生個體特征、專業領域、思維方式均存在多樣性,跨學科互動式社會實踐應當發揮價值引領作用,通過形式多樣的育人活動引領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加強愛黨愛國教育,強化文化自信。在跨學科互動式社會實踐多樣化形式的背后,需要強化理論指導,應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樹立明確實踐目標,用新思想武裝頭腦,使研究生社會實踐的本質明確,內涵豐富,實踐育人效果最大化。
2.加強思政引領,形成有組織的社會實踐。研究生社會實踐的思政引領和實踐育人等方面已經取得非常突出的成績,但仍存在思政教育與社會實踐結合不夠緊密等問題。首先,應貫穿全程、創新形式。思政教育應該貫穿于社會實踐的全過程,制定詳細的思政教育計劃,確保其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通過開展主題講座、研討會等方式,創新性形式,加強組織協調。同時,進行全面評估、多樣支持,建立全面評價機制,通過設立獎項、評選先進等激勵方式將思政融入到研究生社會實踐中,全面評估實踐效果。最后,積極聯系當地政府和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以提供更多實踐機會拓展實踐基地,增加研究生的全局視野和社會閱歷,多維度吸引更多研究生了解和參與其中。
3.加強專業引領,創新有特色的社會實踐。高校可從以下幾方面搭建更具實效性的社會實踐平臺。首先,暢通社會實踐信息發布和溝通渠道,加大宣傳力度,打破信息壁壘;其次,積極協調社會實踐組織、參與單位,組織更具研究生特點、符合專業特色、實踐技能型的社會實踐活動;最后,加強與研究生導師的溝通,發揮研究生導師作用,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各類社會實踐活動。
【注:本文系深圳市教育科學2022年度規劃課題“研究生跨學科互動式實踐育人路徑探索——基于北大深研院社會實踐實效性研究”(項目編號:dwzz22177)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張傳亮.布迪厄實踐理論的整體性解讀[J/OL].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4(2):59-65.
[2]張純,侯典舉.高校碩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路徑探析[J/OL].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2(4):63-66.
[3]陳建海,王嘉毅.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評價研究——基于甘肅省屬高校研究生的調查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1):33-38.
[4]劉嘉敏.新時代完善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四重維度[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41(3):9-13.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