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小攀
從近年高考試題導向來看,勞動素養與地理學科素養融合越來越明顯。2021年,廣東地理高考由原來的全國卷改為省自主命題。筆者總結近三年(2021年、2022年、2023年)廣東高考地理題目,探析出融合勞動教育的四大方向。
一、選取新生或再生型案例,以科技進步、創新情境為載體,展現勞動創造精神
廣東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2021年地理卷):第3、4題,深圳市大疆創新科技無人機的創新發展,向考生揭示了勞動創造精神;第18題,是勞動創新模式對產業的影響,案例引用的是蘇州市與嘉定區通過戰略合作打造成為汽車產業的世界級中心。
廣東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2022年地理卷):第11、12題,田螺養殖在廣西的新模式,“稻—螺”生態循環,是農業農村勞動致富的典型案例,突顯當地農民勤奮勞動;第13、14題,勞動是科技創新的展現。
廣東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2023年地理卷):第5、6題,珠江三角洲某某衰落某僑鄉村,通過近10年來的勞動創造,利用現存大量古建筑和水上碉樓發展特色產業從而實現鄉村振興;第17題,近年來某縣通過“龍頭企業+農戶+基地”新型組織模式,提高了龍膽草產業效益,突顯勞動的智慧與結晶。
二、選取文化傳承型案例,以勞動歷史、成果情境為載體,弘揚勞動精神
廣東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2021年地理卷):第5、6、7題,考查了我國種植棉花的三大地區,展現了我們農民種植棉花的悠久歷史和勞動經驗;
廣東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2022年地理卷):第1、2題,學者基于某省2019年9月的日平均車流量數據信息,提出了該省高速公路交通流三種模式,是勞動歷史摸索的經驗總結;第7、8題,展現了我國科技工作者的勞動,成功實現了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和航天員安全返回。
廣東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2023年地理卷):第7、8題,浙江省溫嶺市某鎮,隨著電商的發展,生產趨于更加靈活化,使勞動生產順應時代;第9、10題,我國某科研團隊利用往返式探空氣球的原理,在長沙觀測站通過收集了四個不同時刻釋放的氣球所記錄到的太陽短波輻射量變化信息。
三、選取原理應用型案例,以典型的案例,彰顯勞動精神和地理素養
廣東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2021年地理卷):第17題,題目要求考生分析“動力機制”并分析“降雨”會加速南極海冰融化原因,都是考查學生相關地理原理,考查考生對科研勞動原理的理解。
廣東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2022年地理卷):第18題,村民收入占比高是因為外出務工的辛勤勞動獲得,命題者還進一步讓考生思考增加收入還可以如何做(與外來企業合方面),都是著重勞動原理分析,此題培養學生熱愛勞動、開拓進取的勞動素養。
廣東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2023年地理卷):第15、16題,長江三角洲地區某特大城市近幾十年來城市各要素向郊區擴散的三個階段,讓考生發現相關城市發展原理,尤其是產業與城市融合發展原理。
四、選取正確的人地協調型案例,以保護生態、環境情境為載體,培養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廣東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2021年地理卷):第8、9題,1973—2017年的水位和岸線發育系數的變化的研究報告,前期部分湖岸區域沙漠化現象,后期經人們勞動改善了沿岸區域生態;第19題,夏季長江口外海域水體溶解氧低值區強度顯著增加,原因之一是因為該季節有機物較多是人類不合理的生產勞動所致。
廣東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2022年地理卷):第8、9題,讓考生堅持綠色生態和健康生活的勞動理念;第20題,通過比較兩種快遞運輸模式碳排放差異,提醒考生養成健康的勞動生活觀。
廣東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2023年地理卷):第13、14題,青藏高原某區域草氈層遭到破壞,告誡考生在利用自然環境的勞動過程當中,要尊重自然,保護生態;第18題,引導考生反思生活方式,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念。
【注:本文系廣東省中山市教育科研2022年度重點項目“高中地理教育融合勞動教育的實踐與探索”(課題編號:A2022028)階段性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