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碧云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問題到底可以引領什么呢?問題如何引領學生開展深度學習呢?
一、問題引領學習興趣
1.課中激勵保持興趣
小學三年級學生的注意力保持時間只有10到15分鐘,為了一直讓學生保持足夠的興趣,我把學校目前正在推行的“五育卡”過程性評價卡片巧妙地融入課堂。第一次獎勵時,我出示學校正在實行的獎勵卡片10張(2張厚德卡,8張啟智卡),提問:這10張卡片可以看成一個整體嗎?2張厚德卡和8張啟智卡分別占卡片總數的幾分之幾?老師要拿出兩張“啟智卡”獎勵剛才思維開闊的兩位同學,這兩張“啟智卡”占全部啟智卡的幾分之幾?占全部卡片的幾分之幾?第二次獎勵時,獎勵2張厚德卡,占剩下全部卡片的幾分之幾?第三次獎勵放在結課階段,巧妙地引入下節課的學習。設計這幾項活動,讓學生充分理解卡片總數(整體)在變化,所表示分數也跟著要變化。在獎勵學生的同時,讓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將評價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的始終,又與本課知識相結合,保持了學生學習興趣,增加了課堂教學的時效性。
2.課后拓展延續興趣
好的問題,不僅要引領學生在課堂上積極思考,更要將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延伸到課后去。在結課環節,我安排了第三次獎勵,要拿出2張卡片進行獎勵,并提問:2張卡片占剩下6張卡片的幾分之幾,學生很容易就能想到,教師追問:還能用其他分數來表示嗎?這樣的問題,延續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出下節課將要學習的內容。這樣的結課是上“沒有句號的課”,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教室”,迎接新的學習任務。
二、問題引領深度“卷入”
1.情境沖突點燃火花
好的情境要蘊含著數學問題,要能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我在組織學生通過涂、剪、說等活動,讓學生發現:涂藍色的部分占這張正方形紙的,剪開后涂藍色的兩個小正方形占9個正方形的,并拋出一個問題:這兩個有什么區別呢,讓學生深度思考。讓學生自己說、互相說、通過充分的思考和交流讓學生理解:雖然都是用來表示,但是兩個分數表示的整體是不同的,從而有效的觸及了本節課的核心問題,即:“多個物體”也可以看成“一個整體”這個教學重點。
2.借問題串深度“卷入”
問題串圍繞著核心問題設計,接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引發學生思考,引領學生深度“卷入”。本節課中,為了豐富學生對“多個物體”的認識,我設計了以下問題串:“在9個正方形內加入其他圖形,還可以看成一個整體嗎?不同的卡片可以看成一個整體嗎?課本的情境中哪些物體可以看場一個整體?教室里哪些物體可以看成一個整體?生活中能找到哪些分數……”這樣的問題串,從單種圖形到多種圖形,從幾何圖形到獎勵卡實物,從虛擬情境到現實教室再到學生的生活實際,引發了學生對“多個物體可以看成一個整體”的深度思考,學生的思維隨著這幾個問題深度“卷入”了學習之中。
三、問題引領交流分享
1.分享思考
問題的引領作用主要體現在引發學生的思考上。本節課中,教師提出的“兩個有什么區別”和“不同種類的平面圖形能看成一個整體嗎?”充分地引發了學生的思考。學生在對這兩個問題深入思考后,和同桌同學、小組內同學分享自己的思考,全班交流分享環節,大家暢所欲言,積極分享自己的思考。在“不同種類的平面圖形能看成一個整體嗎”問題上,學生意見并不一致。對此,我沒有強行介入,而是組織學生分正反兩方進行辯論,反方學生主要抓住了“不同種類的平面圖形的大小不一樣,不是平均分”的理由。
2.分享發現
本節課的應用環節,我讓學生在情境圖中、教室里、生活中去找分數,讓學生用分數來描述現實世界的現象。學生先是在上述場景中找分數,然后和同桌、同組同學交流分享他們的發現,在分享發現的過程中,學生的思路被逐漸打開,找到了很多讓老師都沒有想到的分數。
責任編輯 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