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宏 林愛文 李全 王艷 李艷紅 蘇綺華
摘? 要:課程思政是一種教學理念,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實踐育人是立德樹人的重要環節和途徑。為切實發揮實踐課程立德樹人的育人功能,打造立德樹人課程體系,該文以武漢大學地理科學基地班在湖北的地理野外實踐為例,在思政元素挖掘及專業融合、科學思維模式構建、提升教師育人功能三個方面進行探索,構建一套具備立德樹人價值的課程模式。通過自然地理類、人文地理類及交叉類思政元素挖掘及專業融合,綜合性思維、區域性思維、生態思維以及辯證思維能力思維模式的構建,并通過提升教師的育人功能,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實現立德樹人教育。
關鍵詞:思政元素;地理野外實踐;課程體系;思維模式;專業融合
中圖分類號:G641?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17-0180-04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approach to teaching which maintains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morality i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ducation, and that pract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morality. In order to explore ways to fully realize the possible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practical courses and their role in creating a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the study of this paper takes the geography field practice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fund for talent training in basic science(Wuha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e study explores the possible exploitation of moral aspects of the discipline,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thinking, and the enhancement of teachers'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 so as to build a curriculum model with moral education value.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exploration with the disciplines of natural geography, human geography, and cross-curricular geography,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rehensive thinking, regional thinking, ecological thinking, and dialectical thinking, as well as the enhancement of teachers' nurturing function,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will be subconsciously improved, and moral education will be realized.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geography field practice; Curriculum system; thinking mode; professional integration
課程思政是一種教學理念,承載著培養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作用。立德樹人是課程思政的根本,關系到國家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實踐育人既是立德樹人的重要環節,又是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具有典型實踐特征的地理學,以其優良的實踐傳統,形成了以“全國高校地理學野外聯合實習[1]”“湖北省地理院校野外聯合實習”等為代表的頗具影響力的實踐品牌,正成為立德樹人的前沿。然而,參加這些實踐的學生數量有限,且主要是針對高年級同學幾乎所有專業課的高度綜合性實習。總體來說,作為理工類課程,地理學與人文社科類課程在思想理念、教學重點及思維方式上有很大不同[2],課程特點決定其在立德樹人方式上應有別于人文社會類課程。因此,如何立足課程自身特征,實現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有機融通,更佳發揮地理學野外實踐的育人功能,成為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解決的重要問題。諸多學校非常重視,積極打造精品實習線路,建設具有自身特色的立德樹人育人模式。然而,可供兄弟院校參考的模式十分不足,立德樹人型育人體系構建方面尚有待進一步拓展。本文以地理學國家理科基地——武漢大學地理科學基地班在湖北省地理野外實踐為例,通過對實踐中的知識點進行深入挖掘和理論提升,形成思政元素融合、科學思維模式構建,并注重提升教師的育人功能,從而為構建地理實踐課程立德樹人型育人體系拋磚引玉。
一? 思政元素挖掘及專業融合
湖北省位于中國中部,處于中國地勢第二級階梯向第三級階梯過渡地帶,江河湖泊廣布;坐擁長江航道和長江第一大支流漢江河道,交通發達,是生態大省、教育大省;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優美的自然環境及深厚的人文底蘊為思政教育提供了優良的素材。
(一)? 自然地理類
湖北坐擁青山綠水,地理野外實踐既能學習專業知識,又能親近自然、陶冶情操,促進同學們熱愛地球、熱愛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實習路線涉及的長江三峽國家地質公園、湖北神農架國家地質公園和湖北大別山(黃岡)國家地質公園,具有國家級特殊地質科學意義。國家地質公園不僅具有美學觀賞價值,也是一種新的資源利用方式,不僅是地質科學家成長的搖籃和探索的基地,又是地質學科普的課堂,不僅是地質遺跡保護的需要,又是崇尚科學遵循唯物主義世界觀的重要舉措。王家灣以及黃花場全球界線層型剖面和點位(金釘子)的確立體現了在樹立地層全球樣板方面達到世界的領先水平,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基。長江,世界水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長河,是中華民族文明發展的搖籃。長江是值得我們驕傲的母親河,堅持長江大保護、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等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造福子孫后代。湖北以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具有典型的雨熱同期規律,氣候條件良好、平原廣布、土地肥沃,促進了農業發展,成就了“魚米之鄉”、發展了璀璨的文明。低洼的河谷和不穩定的氣候,形成了多難興邦的特質,塑造了人民奮發圖強、戰勝困境的品質,1954年、1998年特大洪水,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提升了凝聚力,激發了熱情和干勁,推動了后續的社會經濟發展。1985年6月12日新灘滑坡,導致生活著400多戶人家的新灘遭受“滅頂之災”,由于對滑坡早有監測預報,撒離組織得力,使滑坡區內居民1 371人無一傷亡,體現了科技的力量和國家對人民的關心。同時,也提升了人民對人與自然關系的進一步思索,人地和諧的思想逐漸深入人心。氣候變化、環境污染等問題深刻影響著我們的未來,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環境治理等既需要科技的創新,也需要教育的發展,還需要“美好家園一定有我的”使命擔當。
(二)? 人文地理類
湖北歷史悠久。1955—1957年發現于湖北省京山市的屈家嶺遺址,是長江中游史前稻作遺存的首次發現地,是中國農耕文化發祥地之一,再現了長江中游新石器時代的興盛和輝煌;距今約3 500~3 200年的盤龍城遺址的發現,揭示了夏商文化在長江流域的傳播與分布,盤龍城的興盛及衰落是歷史王朝興衰的見證,也是王權歷史演替規律,中華文明在歷史震蕩中延續和發展,體現了中華民族堅毅不拔的品質。
湖北文化燦爛。戰國曾侯乙編鐘的出土改寫了世界音樂史,是中國迄今發現數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及氣勢最宏偉的一套編鐘,代表了中國先秦禮樂文明與青銅器鑄造技術的最高成就。春秋晚期越國青銅器,中國一級文物,春秋越王勾踐劍體現了當時短兵器制造的最高水平,被譽為“天下第一劍”。武當山古建筑群、鐘祥明顯陵、土司遺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萬里茶道、中國明清城墻(荊州、襄陽城墻)、黃石礦冶工業遺產和容美土司遺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黃鶴樓屹立于蛇山之巔,位列中國四大名樓之首,其始建于三國,歷經毀損和重建,千百年來一直延續著涅槃重生的文化和鍥而不舍的精神,它代表著一代又一代人對黃鶴樓的執念,是精神和文化的傳承。知音難覓,古琴臺訴說著對友情的珍重,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崇高美德,成為心中美好的精神港灣。
湖北教育發達。國勢之強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學。教育是國之大計,教育事關國家發展、事關民族未來。清代張之洞不遺余力大規模興辦各種學院學堂,如自強學堂(今武漢大學)、湖北農務學堂(今華中農業大學)、湖北工藝學堂(今武漢理工大學)等知名學堂,為湖北教育大省奠定了良好基礎。被譽為“倡導恢復高考第一人”的查全性先生積極諫言恢復高考并被采納,為教育公平和人才選拔提供了優良環境。作為中部地區的龍頭,湖北正從教育大省邁向教育強省,是國家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興國戰略實踐者和推動者。教育之美在于促進個體發展同時促進社會發展,教育使人們遠離野蠻、接近文明,教育使人們摒棄迷信,擁抱科學。
湖北人杰地靈。長江后浪推前浪,為中華文明哺育一代又一代英才。神農發現了茶,陸羽撰《茶經》,屈原著《離騷》,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李時珍寫出不朽名著《本草綱目》等,他們為中華文化發展立下不朽功勛。昭君出塞促一統,張居正改革挽狂瀾。近現代更有仁人志士,振奮鐵臂,為民族復興前赴后繼,最終締造了新中國。和平年代,危難關頭挺身而出,涌現出打豹英雄、長江人鏈、抗洪英雄和抗疫最美逆行者等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這種胸懷天下、勵精圖治和堅忍不拔的愛國、為民、敬業和奉獻精神如一條紅線貫穿始終,為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精神增光添彩,激勵、影響著一代代國人。
(三)? 交叉類
湖北江湖瀲滟,是“魚米之鄉”,是長江大保護主戰場,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支點,肩負著確保“一庫清水北送、一江清水東流”的重要使命。在特有的自然稟賦背景下,一系列卓越工程應運而生。素有“萬里長江第一橋”美譽的武漢長江大橋,凝聚著設計者匠心獨運的機智和建設者們的技藝,書寫著“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豪邁;萬里長江第一壩——葛洲壩向全世界顯示了中國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巨大力量;萬里長江險在荊江,三峽大壩、荊江大堤綜合整治等工程,成為保護江漢平原和武漢市防洪安全的重要屏障,興建三峽大壩利弊的探討,提升了人們對生態價值的思考;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是一項宏偉的生態工程和民生工程,可極大地緩解中國中北方地區的水資源短缺問題,推動中國中、北部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此外,丹江口水庫、引江濟漢等工程,無不體現著協作共享、艱苦奮斗、攻堅克難和創新求精的精神,相應工程所涉及的移民工程訴說著人民大眾愛鄉、思鄉的情節和顧全大局、愛國奉獻的精神品質。位于昭君故里湖北省興山縣的古昭公路,被譽為“最美水上公路”,是我國首條水上生態環保公路,在修建過程中秉承生態優先觀點,否定了開隧道及炸山的方案,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聚落的發展和興衰,更反映了人們在改造自然環境的過程中對環境的適應。縣域經濟中,在科技加持下因地制宜發展壯大的特色產業,如秭歸的臍橙種植和深加工,體現了人民正沿著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共建萬物和諧的路徑一步步地實現著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 科學思維模式構建
科學思維模式構建是地理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創新型人才中發揮著巨大作用。
(一)? 綜合性思維
綜合性是地理學最為重要的核心特征之一[3],是地理學的靈魂。綜合性思維是地理學核心素養,是指人們全面、系統、動態地認識地理事物和現象的思維品質和能力。它從多個維度認識對地理事物和現象進行分析,認識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及其發展演變過程,是理解人地協調的重要思維工具。地理要素的綜合是地理綜合性思維的根本,時空綜合則是其進一步的深入。例如,地處亞熱帶的湖北,副熱帶高壓對其有深刻的影響,但湖北并沒有形成副高控制下的沙漠氣候,反而展現出湖泊密布、生機盎然的景觀。通過綜合思維,才能不局限于問題本身來探討問題,才可以想到青藏高原的隆升對季風氣候形成的作用,并進一步形成了現有的氣候、水、植被和土壤情況。單一地理要素并非孤獨存在,而是與其他要素相互耦合。通過綜合性思維訓練,可以培養同學們的大局觀,提高站位。
(二)? 區域性思維
區域性是地理學的另一個核心特征[4],不同尺度的區域在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綜合影響下,綜合成一個相對獨立的整體,逐步形成了各自獨特的區域特征。區域性思維是地理學的落腳點,基于區域性思維深入理解地理事物是立足特色、實事求是、因地制宜進行可持續發展的基石。從高緯度到低緯度,分布著寒帶、溫帶和熱帶,不同地帶各具特色,加之不同的水分組合,形成了多種多樣的地理綜合體。區域性思維是展多樣化的基礎,湖北一城一色是其一種具體實踐模式,以“摩登灰”代表武漢的自然山水稟賦,以“大地褐”展示襄陽這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以“甜蜜橙”歌頌著宜昌柑橘的歷史悠久,以“古銅色”書寫著黃石先進的古代礦冶科技,以“森林綠”描繪著神農架的無限風光……區域性思維不是對立于全球化,而是全球化的具體實踐。例如,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并非全球各個區域均勻、一致性的暖化,而是有冷有暖,這要求在具體區域發展政策制定過程中,需要更多考慮區域本身的地理事物背景。通過區域性思維訓練,有助于培養同學們立足當下、事實求是、因地制宜的品性。
(三)? 生態思維
生態思維把生態環境看作一個有序運作的整體,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生態思維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以及人與資源的調配。以犧牲環境,破壞生態平衡為代價獲得經濟效益是違背自然生態平衡和人類發展規律的,是一種不可持續的發展,最終影響人類生活質量[5]。征服自然,有利有弊。明代以來無數先民圍湖造田、濕地改造造就了“湖廣熟,天下足”的態勢,形成了“魚米之鄉”。然而,隨著人類改變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一味去征服自然的思路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歷史上荊江的多次泛濫導致了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城市內澇也在警醒人們尊重客觀規律。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在各種建設及保護下,“濕地城市、江豚逐浪、蝦稻共作”等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典范應運而生。生態思維還體現在注重并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多樣性,不刻意追求自然界本質和規律的“單一性”,作物的種植、產業的發展等都應注重多樣性,多樣性是穩定性的必要條件,形成穩定的生態環境,以應對未來不確定的環境變化。通過生態思維訓練,可以培養同學們人地和諧發展思維,提升多樣性意識。
(四)? 辯證思維
辯證思維是反映和符合客觀事物辯證發展過程及其規律性的思維。辯證思維最主要的特征是,事物普遍聯系的觀點、發展變化的觀點和對立統一的觀點。地理要素具有普遍聯系,牽一發而動全身,如污染物的隨意排放會導致環境污染,通過食物鏈又進一步影響植物、動物等,最終也會影響人類及其發展;森林的破壞導致水土流失,從而進一步降低植被覆蓋及生物多樣性。與之相應,三峽庫區河流漂浮物的收集、能源化利用,既降低了污染,又節約了能源。地理事物并非一成不變,板塊移動、滄海桑田。湖北中西部地區豐富的碳酸鹽表明了其曾經的海洋景觀,三峽的雄偉體現了河流的下切作用,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變化都表明了地理事物的動態變化,不局限于自然崇拜,不盲目于人定勝天,探索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之路恰是地理的價值所在。地理現象還存在大量對立,如冬季風與夏季風、大氣的高壓和低壓、河流的凸岸與凹岸和水體的冬暖夏涼作用,通過對現象的觀測與分析、認識其背后的機理,又可統一到氣候的形成原因、地貌的發展演變等更為普遍的地理規律。對地理事物要一分為二進行分析,完全的肯定或否定并非正確的思維,如修建三峽大壩利弊問題,至今尚存在不同的看法,從經濟、航運、防洪的角度來看無疑是十分有利的,對應荊江沿岸深受洪水傷害的地區更是有利的;而從生態的角度,必然會存在一些難以克服的弊端,如導致一些洄游性魚類的消失以及水資源的分配問題等。針對氣候變暖問題,過于強調其弊端并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對其利弊進行綜合分析,揚長避短,做好氣候變化的應對和適應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通過辯證思維訓練,可以培養同學們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事物,提升思維的綜合性和靈活性。
三? 提升教師育人功能
教師是培養學生的關鍵,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和思想認知是提升課程質量的關鍵,提升思想、加強修養以及合理的教學評價至關重要。
(一)? 提升思想認知
作為立德樹人教育的直接執行者,教師的覺悟和水平成為影響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立德樹人是教育責任,而不是教育口號。強化為國家培養合格接班人的責任感與使命感,用心靈滋潤心靈。不斷學習,與時俱進,樹立新的教育觀,牢記使命,提升家國情懷,為教育事業無私奉獻。教育是神圣的職業,做到愛崗、敬業,安心三尺講臺潛心育人,成為名副其實的“人類靈魂工程師”。
(二)? 加強自身修養
教師研究領域、講授內容、教學方法各有不同,但育人的要求是一致的,要把教書與育人、言傳與身教統一起來[6]。加強教師個人道德學識修養是立德樹人教育最直接有效途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面對紛繁復雜的世界,教師需要秉持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直的人生品格、積極向上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用堅定的人生信念凈化學生的心靈,做到德高為范。
(三)? 科學評價效果
要完善立德樹人體制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論文、唯帽子等的頑瘴痼疾,形成富有時代特征、彰顯中國特色、體現世界水平的教育評價體系。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7]。完善教育評價體系和機制,構建教師立德樹人教育的優良環境。
四? 結束語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鑄魂。立德樹人思想應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無論是課程設計,還是教學目標,都需要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思想展開。立德樹人元素的挖掘和豐富應貫穿整個教學體系,貫穿整個教學設計。地理野外實踐蘊含著自然地理類、人文地理類和交叉類多類育人元素,是立德樹人教育的良好素材。地理野外實踐是立德樹人教育良好的實踐場所,其專業特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性思維、區域性思維、生態思維和辯證思維。在地理野外實踐過程中,教師發揮著關鍵作用,通過提升思想認知、加強自身修養和科學評價等的結合,是更進一步發揮立德樹人教育的重要舉措。
參考文獻:
[1] 艾東升,鄭祥民,陳詩吉,等.關于野外聯合實踐教學與地理學創新人才培養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5(3):104-109.
[2] 余江濤,王文起,徐晏清.專業教師實踐“課程思政”的邏輯及其要領——以理工科課程為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64-66.
[3] 宋長青,程昌秀.地理學要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2022.
[4] 張立峰,于珠.基于地理學“區域性”特點的中學地理教學策略研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4,15(8):28-29.
[5] 崔穎.論城市規劃的生態思維[J].城市建筑,2020,17(26):26-27.
[6] 劉承功.高校深入推進“課程思政”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8(6):62-67.
[7] 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EB/OL].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0/content_5554488.htm.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學改革項目“地理學野外實踐平臺建設與教學方法模式研究”(2018011);中央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專項-武大通識3.0“自然地理學”(2020-50);中央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專項-武漢大學本科教育質量建設綜合改革項目“三峽-神農架地理學綜合實習課程思政教育探索”(2022ZG243)
第一作者簡介:鄭永宏(1978-),男,漢族,河北唐山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自然地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