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階段數學教學的主要目標是讓幼兒從生活和活動中感知數學學習的重要性,激發他們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中班幼兒對周圍的事物抱有好奇心,表現出活潑好動的特點,教師在組織區域活動時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合理利用有限的空間創設出適合幼兒開展數學活動、有助于幼兒學習數學知識的環境,以培養幼兒的數學認知能力。
蒙臺梭利認為,幼兒早期的數學學習是一種典型的感知經驗學習,她主張教師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操作材料,讓幼兒通過實際感知和親身體驗提高數學能力。益智區的活動以培養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為主要目標,要求幼兒通過操控材料、分析道具進行學習,在活動過程中獲得豐富的學習經驗。接下來,筆者將基于中班幼兒的發展情況,簡單探討如何在益智區活動中提高幼兒的數學認知能力。
一、利用材料,促進幼兒數學認知發展
(一)聚焦數學認知,合理利用材料
在益智區活動中,教師應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先分析幼兒的學習狀態,并明確數學活動材料的類別,再根據幼兒的能力、學習階段和材料特性,合理利用材料開展活動。中班益智區活動以材料操作為主,注重幼兒的直接感知體驗。教師可以根據數學認知模塊詳細劃分活動內容,并制定相應的數學認知培養方向,具體如下。
在數、量及其關系方面,教師可以分為四個部分,即數概念、數與數的關系、集合比較和量的比較,以長短棍為主要材料,引導幼兒通過點數方式學習,讓他們將長短棍根據顏色、長度等特征進行分類,并在對比中理解大、小、多、少等數學
概念。
在分類排序方面,教師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即圖形分類和按特定規律排序,引導幼兒利用生活中常見的物品開展學習活動,如繪本、水杯、鉛筆等,提高幼兒的數學認知水平。
在拼擺方面,教師應主要關注建構與制作,利用七巧板、拼圖和不同形狀的圖形等開展拼擺活動,借此強化幼兒對圖形的認知,提高他們的空間感知能力。
在時間與空間方面,教師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即時間順序與規律、運動方向和空間方位,以鐘表、地圖為主要活動材料,讓幼兒在活動中接觸數學知識,學會使用簡單的方位詞。
(二)分析材料性質,引導幼兒操作
為了滿足幼兒在活動中的需求,部分教師會同時提供多種材料。但無目的、缺乏計劃地投放材料會導致幼兒在活動中不知道應該選擇哪些材料,不僅會降低活動的質量,還會使區域變得混亂無序。因此,教師需要分析區域材料的特性,根據操作材料的特點和幼兒的需求合理投放材料,并從幼兒的實際情況出發,引導他們科學地操作材料,以確保益智區活動的質量。
1.提高材料趣味性,引導幼兒快速投入區域活動。色彩鮮艷、富有趣味性的操作材料能更好地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因此,在投放區域活動材料時,教師應確保材料的趣味性,盡量選擇色彩豐富、造型多變的材料,以吸引幼兒的注意,讓他們迅速投入區域活動中。
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興趣,投放合適的活動材料。例如,如果幼兒對青蛙特別感興趣,那么教師可以在區域中投放青蛙造型的玩具,在玩具的背部標記數字。之后,教師可以將綠色卡紙剪成荷葉的形狀,在上面畫上不同數量的圓點,并張貼到益智區的墻上,讓幼兒仔細數卡紙上圓點的數量,將其與青蛙玩具背上的數字進行配對,利用雙面膠將相應的青蛙玩具粘貼在荷葉上,幫助“青蛙寶寶”找到家。這一活動不僅能滿足幼兒的活動需求,還能幫助幼兒學習點數技巧,培養他們對數量的感知能力。
2.提高材料操作性,促進幼兒自主探索。中班幼兒的能力有所提高,但仍處于具體形象思維階段,他們較難理解一些難度較大、概念抽象的知識。在培養幼兒的數學認知能力時,教師需要從幼兒的實際學情出發,適當降低益智區材料的操作難度,確保幼兒在活動中保持探索的興趣。例如,教師可以先在區域內投放一塊可以隨意拼接的玩具蛋糕,再在墻上張貼數字,鼓勵幼兒根據數字合理分配玩具蛋糕,讓幼兒自主探索蛋糕有多少種分法。這一活動能夠強化幼兒的數感,讓他們在分玩具蛋糕時進行數與數之間的比較,在愉快的操作中提高數學認知能力。
3.突出材料層次性,滿足幼兒個性化需求。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經驗的積累,幼兒的數學認知能力會逐步提高。然而,由于能力、天賦、興趣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幼兒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在面對相同的學習內容時,不同幼兒可能展現出不同的學習狀態。對此,教師在投放材料時應注重材料的層次性,及時調整區域內的活動材料,以滿足不同幼兒對益智區活動的需求。
例如,在中班益智區活動“圖形變變變”中,筆者為幼兒提供了不同的拼接造型。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筆者發現大部分幼兒能夠拼接出不同的造型,活動熱情較高,但有少部分幼兒出現了倦怠感,在拼接圖形時表現得較為消極,其活動興趣逐漸下降。面對這種情況,筆者適當調整活動內容,投放了幾種全新的、具有挑戰性的活動材料,激發了幼兒的活動興趣,并鼓勵他們在感知圖形的過程中大膽展開想象,讓他們自由拼接出更多新的圖案。
4.提高材料綜合性,發展幼兒的數學邏輯思維。益智區活動以發展幼兒的邏輯思維為主要目標,要求幼兒在操作材料、分析素材的過程中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作為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教師應投放合適的材料并確保材料的質量,提高益智區活動材料的綜合性,根據幼兒的能力及時調整材料的種類。
例如,在引導幼兒理解年、月、日這些時間概念時,教師可以投放一些與傳統節日相關的材料,讓幼兒在記錄節日日期的同時學習相關知識。又如,在教授空間關系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引入飛行棋游戲,讓幼兒在游戲中理解上下、前后等空間關系。在幼兒熟練掌握后,教師可以引入東南西北等方向元素,讓幼兒在玩耍的過程中不斷提高數學認知能力。
二、豐富益智區活動形式,引導幼兒探索數學
活動是幼兒教育的主要形式,益智區活動以幼兒的自主活動為核心,旨在讓幼兒通過操控材料,獲得豐富的學習經驗。目前,部分幼兒園的益智區活動僅停留在表面,活動形式較為單一,缺乏對材料的深度開發與利用。因此,在開展益智區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調整教育觀念和教學視角,深入挖掘益智區活動的潛力,為幼兒設計多種富有趣味性的活動,引導他們深入探索,在實踐中提高幼兒的數學認知能力。
(一)開展傳統類數學益智活動
傳統數學益智活動主要是指以傳統操作材料為基礎的益智活動。幼兒園益智區常見的材料有拼圖、七巧板、紙牌等,這些活動材料具有很強的靈活性,能夠滿足幼兒動手操作的需求。
七巧板是益智區中非常受歡迎的活動材料,它由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正方形的木塊組成,共有七塊,可以拼出各種造型。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利用七巧板開展自主拼接活動,讓幼兒了解不同圖形的特征,如正方形的四條邊長度相等、三角形有三個角等,從而豐富幼兒的數學知識儲備。此外,教師可以利用長短粗細不同的木棍,引導幼兒開展排序活動,讓幼兒通過排序掌握比較的概念,進一步提高他們的數學認知能力。
(二)開展情境類數學益智活動
情境教學法是教師在開展幼兒教育時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有助于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吸引幼兒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教師可以開展情境類的益智區活動,聯系日常生活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讓幼兒在情境中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例如,教師可以利用人民幣教具,在益智區中開展“我去購物了”活動,創設“銀行取錢”“超市購物”等情境。先引導幼兒去“銀行”取“錢”,讓幼兒了解元、角的概念,并引導幼兒說出“我取了xx元xx角”這句話。在這一過程中,幼兒能學會點數,并用正確的語言說出自己手中人民幣教具的面額。接著,教師可以帶領幼兒走進“超市”,引導幼兒讀出貨架上“商品”的價格,如“一包薯片兩元”“一塊橡皮五角”“一支鉛筆一元”等,借此讓幼兒了解生活中蘊含的數學知識。最后,教師可以讓幼兒拿著人民幣教具“購物”,讓幼兒在情境中體驗數學知識,從而提高幼兒的數學認知能力。
三、充分發揮指導作用,增強益智區活動效果
(一)加強引導,協助幼兒感知數學
作為幼兒活動的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要正確定位自己的角色,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人,鼓勵幼兒自主探究數學知識。在開展幼兒益智區活動時,教師應以引導為主,讓幼兒主動操作區域內的材料,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教師要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觀察幼兒在學習中的狀態和情況,在幼兒遇到困難時給予適宜的引導,幫助幼兒擺脫對成人的依賴,增強幼兒的自主學習意識。
(二)注重生成,隨機拓展數學活動
以往,部分教師將益智區活動局限在室內或某一個固定區域,這使得活動的延伸性較差,幼兒的學習會受到較大限制。對此,教師應及時改變教學觀念,采用靈活多變的教育方式,根據幼兒的能力和興趣隨機拓展益智區活動。教師不僅要利用區域內的活動元素,還要利用區域外及生活中的教育機會,隨時隨地開展數學益智活動,實現“教育外延”,從而進一步強化幼兒的數學認知能力。
例如,在課余時間,教師可以帶領幼兒認讀墻上的數字,引導幼兒認識樓層序號,幫助幼兒養成在生活中學習的好習慣。教師還可以引導幼兒學習清點人數、清點區域中的玩具數量等,打破傳統教育的局限,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讓幼兒在生活中感知數學,隨時隨地探索和學習數學知識,為其未來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結語
在中班益智區活動中,教師需立足幼兒的實際情況,從不同的角度入手,將數學知識融入整體的益智區活動中,真正做到寓教于樂,讓幼兒在玩耍中感知數學。在開展益智區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尊重幼兒的思維發展規律,為幼兒提供足夠的實踐機會,引導幼兒自主探索和學習,自己則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此外,教師應充分拓展教育外延,引導幼兒更深刻地感知生活中的數學,提高數學認知能力,為未來的學習打好基礎。
(作者單位:江蘇省漣水縣軍民小學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