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活動是激發幼兒好奇心的重要手段,它通過觀察、實驗和互動等方式,讓幼兒在探索自然現象和科學原理的過程中獲得知識、發展思維。在幼兒教育中,科學活動能夠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幼兒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幼兒的科學學習是在探究具體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中,嘗試發現事物間的異同和聯系的過程。”在探究具體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幼兒不僅能獲得豐富的經驗,充分發展形象思維,還能初步學習歸類、排序、判斷、推理等數學方法,提升邏輯思維能力,為深入學習其他領域的知識奠定基礎。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受資源有限、教學方法單一、教師專業知識不足等因素的影響,科學活動的形式較為單一,幼兒的參與度低,不利于其發展科學思維。基于此,筆者分析了幼兒科學活動存在的問題,探討了在幼兒科學活動中實現有效提問的方法,以期增強幼兒科學活動的效果。
一、在幼兒科學活動中實現有效提問的作用
(一)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指南》強調:“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有效提問是激發幼兒好奇心和探究欲的關鍵,在開展科學活動時,教師提出具有挑戰性和開放性的問題,能激發幼兒的求知欲,促使他們主動學習。
(二)促進幼兒批判性和
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有效提問不僅是讓幼兒回答問題,還是引導他們深入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提問,教師引導幼兒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進行比較、分類、推理和創造性思考,這有助于培養幼兒的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對幼兒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具有重要意義。
(三)提高幼兒的參與度和互動性
有效提問能夠吸引幼兒的專注力,激發幼兒的參與興趣,使幼兒更加主動地參與活動。同時,當幼兒在活動中提出問題或回答問題時,他們會與教師、同伴進行更多的交流和討論。這種互動不僅能增加活動的趣味性,還能提高幼兒的社交能力,幫助幼兒更高效地學習科學知識,發展科學思維。
二、幼兒科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
(一)活動缺乏多樣性和探究性
受教學資源有限和經驗不足的影響,部分教師開展的幼兒科學活動缺乏多樣性和探究性,大多是重復相同或類似的實驗和活動,新穎性和挑戰性不足,導致活動缺乏吸引力。例如,在觀察植物的活動中,部分教師會讓幼兒先觀察植物,然后回答相同或類似的問題,較少提出問題讓幼兒思考植物生長的變量,如光照條件、澆水量、土壤類型等,導致幼兒無法了解影響植物生長的各種要素,難以激起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二)提問方式單一,缺少引導幼兒深入思考的問題
部分教師的專業知識不足,教學經驗有限,在開展幼兒科學活動時容易出現提問方式單一、難以提出引導幼兒深入思考的問題等現象。在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過度依賴封閉式問題,較少提出遞進式問題,難以引發幼兒的思考和討論,使科學活動變得單調,缺乏深度和廣度。
例如,在開展研究植物生長的活動時,部分教師只詢問幼兒“這棵植物是什么顏色的”之類的簡單問題,較少提出“你認為植物在夜間會發生什么變化”“如果我們增加澆水量,植物會怎么樣”等有深度的問題,導致幼兒難以進行更深層次的推理和假設。
(三)幼兒缺少探索和發問的機會,參與度不高
部分幼兒科學活動的設計和組織不合理,導致幼兒缺少探索和提問的機會,參與度較低。在教學過程中,這一問題具體表現為活動內容過于單調或超出幼兒的認知范圍,難以使幼兒產生興趣。例如,在開展觀察植物生長的活動時,某名教師只是讓幼兒每天澆水、觀察植物,沒有進一步鼓勵幼兒記錄其觀察到的植物變化或討論“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等問題,導致幼兒很快就對植物失去了興趣。
三、如何在幼兒科學活動中實現有效提問
要想實現有效提問,影響幼兒的學習過程和結果,教師需要精心設計教學活動中的問題,激發幼兒的好奇心,拓展他們的思維空間,促進他們的語言表達和社會互動。教師可以提出遞進式問題、分析性問題、探索性問題,幫助幼兒在科學活動中更好地探索和學習。
(一)提出遞進式問題,鼓勵
幼兒從多角度回答
遞進式問題不僅能激發幼兒的探究欲和創造力,促使幼兒進行深入思考,還能激發幼兒的表達興趣,促使他們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在開展科學活動時,教師可以提出一系列遞進式問題,啟發幼兒主動思考,提高幼兒在科學活動中的參與度和互動性,為幼兒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例如,在幼兒科學活動“靜電現象”中,教師可以利用遞進式問題串聯整個活動過程,具體如下。
在活動開始時,教師可以先簡單介紹靜電的概念,通過一個簡單的實驗展示靜電效果,如用氣球摩擦頭發。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觀察并描述他們所看到的現象,提出“什么是靜電”這一問題,借此加深幼兒對科學原理的理解,同時激發幼兒的好奇心。
接著,教師可以提出“生活中哪些情景會出現靜電”這一問題,引導幼兒討論日常生活中出現的靜電現象,如氣球受到摩擦后吸附小紙片、干燥天氣穿脫衣物時會產生小火花等,讓幼兒將實際生活與科學現象聯系起來,提高他們的觀察能力,并鼓勵他們分享個人經驗。
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開展“靜電章魚”實驗,提出“為什么塑料紙能像小章魚一樣在空中游動”這一問題,鼓勵幼兒觀察實驗現象,分析原因,并嘗試自己給出解釋,培養幼兒的科學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活動的最后階段,教師可以提出“還有哪些材料可以產生靜電現象”這一問題,并準備塑料片、小布片等多種材料,讓幼兒嘗試動手操作,觀察哪些材料能產生靜電效果,幫助幼兒進一步理解靜電現象,提高他們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培養他們的探究精神。
(二)提出分析性問題,確定活動的核心
教師可以聚焦特定的學習目標,提出分析性問題,讓幼兒在問題的指引下學習和思考,使其更好地理解和記憶科學活動的核心內容。在實施過程中,教師應根據科學活動的目標設計并提出問題,引導幼兒深入探討活動的核心主題。
例如,在幼兒科學活動“水的循環”中,教師可以圍繞水循環的各個階段提出分析性問題,讓幼兒深入地理解這一自然現象。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先在教室內放一盆水,讓幼兒動手標注水位。在靜置幾天后,教師可以再次讓幼兒標注水位,并針對水位降低現象提出“水去哪里了”這一直接且具體的問題,引導幼兒思考水的蒸發過程。之后,教師可以進行一個簡單的實驗,將一杯水放在暖氣片附近,并覆蓋一塊冷卻的蓋子。當水蒸氣遇冷凝結成水滴時,教師可以提出“蓋子上的水滴從哪里來”這一問題,幫助幼兒理解水蒸發和凝結的過程。
為了延伸上述探究過程,增強教學效果,教師還可以展示水循環的圖示或播放視頻,解釋降雨的形成,并提出“雨水是如何形成的”“雨水落到地面后會去哪里”等問題,鼓勵幼兒將之前的實驗和觀察聯系起來,解答上述問題。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幼兒總結水循環的全過程,提出“我們可以做些什么來模擬水循環的過程”這一問題,并引導幼兒動手制作一個小型的水循環模型。
通過這一系列精心設計的分析性問題和活動,幼兒能夠逐步理解水循環這一復雜的自然現象,使學習過程更加有趣和富有成效。
(三)提出探索性問題,提高幼兒的探究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探索性問題,引導幼兒積極參與科學活動,讓他們通過觀察、實驗和推理等方式探索科學問題和學習新知識;教師還可以設計一系列相關問題,引導幼兒觀察變化、提出假設,并驗證他們的想法。
例如,在幼兒科學活動“會漂浮的球”中,教師可以提出“你認為哪些球可以漂浮在水面上”等問題,并引入一個具有探索性的任務,提供氣球、乒乓球等物品,讓幼兒在動手實驗的過程中,觀察哪些球能浮在水面上。
在實驗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為什么有些球能浮在水面上而有些球會沉下去”“球的大小、重量或材質對它能否漂浮在水面上有影響嗎”等問題,引導幼兒深入探究,鼓勵幼兒注意細節,進行比較和分析,進一步探討影響球漂浮的因素。
在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分享他們的發現,并討論和總結實驗結論。通過這種探索性活動,幼兒不僅能學到關于浮力的科學知識,還能提高觀察能力、推理能力、探究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成為積極的探索者。
結語
遞進式問題、分析性問題和探索性問題各有獨特作用和應用場景,共同構成了多元有效的提問體系。在開展科學活動時,教師應根據幼兒的興趣和認知水平,結合科學活動的具體內容,靈活設計和運用這些問題,創設豐富多彩、互動性強的學習環境。教師要不斷提高專業知識水平和教學能力,引導幼兒自主學習,以提升幼兒的科學素養,為他們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甘肅省定西市漳縣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