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藝術教育中的“單項深度法”以兒童為中心,重視兒童的藝術探索過程,主張讓兒童對一種或一類藝術材料進行深入且持續的探索,并在探索過程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愛玩是兒童的天性,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想象將物體變成任何事物,享受玩耍的樂趣。塑料管子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材料,這種管子可以彎曲、環繞、穿透、連接,為兒童探索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對于兒童來說,管子是一種極佳的藝術媒介。基于此,筆者將“單項深度法”與管子活動相結合,設置引入、拓展、創作、反思四個步驟,激發幼兒探究管子的興趣,引導幼兒發現管子的無窮奧秘,開啟一段關于管子的奇妙探索之旅。圖1為“單項深度法”下探究管子活動的路徑圖。
一、引“管”之趣:初次感受,初步體驗
(一)收集材料,激發探究欲
管子是生活中一種常見的物品,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能看到它。然而,由于幼兒的經驗不夠豐富,他們對管子的認識通常只停留在感性層面,對管子的特性和用途了解不足。為了讓幼兒更加了解管子的特點,筆者與幼兒、家長在生活中收集了各種各樣的管子,如洗衣機上的水管、連接打氣筒的塑料管、大小不一的吸管等。幼兒對自己帶來的管子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它的名稱和材質,會與教師、同伴分享自己知道的有關知識。
(二)熟悉材料,開啟探究之旅
在家長的支持下,筆者引導幼兒開展調查活動“有趣的管子”。當探討管子的作用時,幼兒紛紛發表了自己的想法,如“管子可以接水”“管子能吹泡泡”“管子可以從這頭看到那頭,像望遠鏡一樣”“消防員叔叔會用管子來滅火”等。基于此,筆者鼓勵家長和孩子一起制作管子玩具,有的幼兒表示:“爸爸給我做了一個管子望遠鏡。”有的幼兒說:“我和媽媽用管子做了小花。”筆者對幼兒的興趣點和經驗進行了歸納與整理,為開展管子活動做好充分的準備。通過筆者的引導和幼兒的主動探索,幼兒逐漸了解了管子這一新材料的基本特征,開啟了對新材料的探究之旅。
二、拓“管”之路:探索發現,多樣嘗試
(一)多樣支持,積累直接經驗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對此,筆者通過“單項深度法”開展管子活動,以期通過一系列的體驗活動,引導幼兒積累直接經驗。
根據幼兒的興趣,筆者在班級里投放了很多不同粗細和長短的管子,讓幼兒自主探究并發現其中的奧秘。在活動的初期,幼兒熱衷于拉扯、扭動和甩動管子。例如,小澤特別喜歡玩管子,他拿出各種各樣的管子進行甩動,沒過多久,這些管子在甩動的過程中纏繞在一起,難以分開。小澤問道:“這些管子都纏在一起了,該怎么辦?”欣欣說:“試著把它們理順吧。”小澤又問:“怎么理呀?我不會。”欣欣說:“從這邊穿過去,然后再繞過來。”小澤嘗試了欣欣的辦法,但還是沒有成功,他嘆了口氣說:“我不想弄了,太難了。”
雖然小澤對自由玩管子非常感興趣,但在這種隨意玩耍的過程中,他遇到了管子纏繞的難題。在游戲中,小澤能在同伴的建議下嘗試解決問題,但由于缺乏經驗,他難以獨立解決問題。為了幫助幼兒解決游戲中遇到的問題,使他們繼續開展游戲,筆者給予了多方面的幫助。同時,筆者提供了分享和交流的機會,鼓勵幼兒與同伴一起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嘗試共同解決問題。
(二)多樣嘗試,探索管子的多種玩法
1.根據管子的彎轉特性來搭建“管子索道”。幼兒在游戲中多次嘗試與調整,先探索物體在管子上的運動,之后發現不同管子的大小、位置對物體運動有影響,最后成功搭建管子索道,這是從簡單擺弄材料到發現材料特性的跨越。
在提供許多管子后,筆者又提供了小球和小車。幼兒思考著如何將小球、小車和管子結合起來開展游戲。他們將小球放進大小不同的管子中,并等待小球從管子的另一頭出來。佩佩說:“小球從這里出來了,怎么不是從我選的那根管子出來呀,再來一次,再來一次。”于是,他們又把小球放入了其他管子中,看看它究竟會從哪里出來。之后,他們嘗試將小車放入管子中,讓它從管子的另一頭出來,但是管子太小,小車進不去,佩佩便找來了粗管子。之后他們陸續把其他管子拼接起來,讓小車繼續前行,最終成功搭建管子索道。
幼兒利用管子可隨意延展和彎曲的特點來設計路線,讓小球、小車在管子中順利行進。這種結合材料特點所開展的游戲,具有可變性、可玩性和趣味性的特點。根據幼兒的思路和興趣,筆者引導幼兒思考“怎么設計管子索道的路線”“還可以使用哪些材料”“怎么讓小車、小球更順暢地動起來”等問題,為活動順利開展奠定基礎。
2.根據管子的傳聲特性來設計“電話路線”。在游戲中,幼兒將原本只有一小段的管子首尾相連,進行延伸,通過拼接管子來進行電話游戲,設計出多樣的電話線路。他們一邊對著管子發出各種聲音,一邊示意同伴聽,感受聲音的變化。例如,在“餐廳”一頭,瑤瑤拿著“電話”說:“喂,浩浩,你的‘外賣’要送到哪里呀?”浩浩在另一端回應:“拿到‘建筑工地’這里來。”瑤瑤又問玥玥:“玥玥,你要‘外賣’嗎?怎么不接‘電話’?”玥玥回道:“我這里沒有‘電話’,接不到。”每次通話時,幼兒都需要從不同的活動區域走出來。對此,幼兒提出了疑問:“這樣太麻煩了,要走進走出,該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在活動分享時,筆者引導幼兒探討了這個問題。這時,瑤瑤提出了一個想法:“我們需要多條電話線路,這樣我們接‘電話’就方便了。”
在游戲中,幼兒并不滿足于在一個空間內玩管子,他們通過連接管子擴大空間區域,以探索聲音的傳播。不同管子的連接使兩個活動空間得以連通,也為幼兒創設了一個開放的環境。這種傳聲的方法增進了幼兒之間的交流,激發了幼兒的探索興趣,提高了幼兒的交往、語言、觀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逐步探索的過程中,幼兒借助輔助材料,用泡沫板在天花板上連接長管子,形成了空中電話線路,拓展了活動空間。
三、創“管”之作:深層表達,多種表現
在管子創作活動中,幼兒展現出了無限的潛能。在一次次的游戲過程中,幼兒因問題而產生沖突,又通過沖突萌生新的游戲創意。
(一)“小火車”的“車廂”連接——從單獨到連接的空間融合
幼兒通過合作,搭建好了“火車”的各節“車廂”,每節“車廂”都各具特色。這時,樂樂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們應該如何把各個‘車廂’連接起來呢?”幼兒對此展開了討論,有的建議:“可以在連接處放置一些泡沫板。”有的提議:“鋪放管子就可以了。”有的說:“可以放置一根粗管子,再加上一個欄桿。”可可說:“那我們先搭搭看吧!哪個方法好就用哪個。”于是,幼兒又開始嘗試各種連接方式,并通過投票最終決定使用管子連接“車廂”。在連接“車廂”的探索過程中,幼兒相互協作,不斷探索、嘗試。他們以獨特的方式解決了游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高了交往、語言表達等各方面的能力。
(二)“小火車”的“車頂”搭建——從分散到整合的經驗共享
隨著游戲的不斷豐富和發展,在創設融合空間后,幼兒又提出了新的問題:“該怎么搭建‘車頂’?”樂樂分享了自己的經驗:“我坐過火車,火車和汽車一樣,都是有頂的,否則下雨天會淋濕。”軒軒也表示了贊同。于是,幼兒開始了第一次嘗試搭建“車頂”。他們使用了許多管子,但由于管子表面光滑,總是滑落。在第二次的嘗試中,他們使用一些長方形泡沫板進行搭建,但這些泡沫板太短且無法連接在一起,結果以失敗告終。這時,樂樂提出可以使用網紗來做“車頂”,他說:“網紗非常長,應該可以成功。”因此,幼兒開始了第三次嘗試。網紗很長且易于貼合,為了確保“車頂”穩固不掉落,幼兒將管子和網紗組合起來制作“車頂”,使其更加牢固。最終,在幼兒堅持不懈的努力下,“小火車”終于搭建成功了。在這次搭建活動中,幼兒積極調動已有經驗,并將其應用于游戲,成功搭建了“車頂”。面對各種各樣的材料,幼兒不斷思考,他們通過一次次的嘗試,將管子與其他輔助材料結合起來,讓游戲富有創意。
(三)“小火車”各設備的生成——從單一到多元的情境創生
在游戲開始后,幼兒選擇各自喜歡的“車廂”,維寶則前往“駕駛室”。在那里,他發現“駕駛室”缺少方向盤,于是準備用柔性的管子制作一個。他首先嘗試將管子兩端連接形成一個圈,但經過幾次嘗試后,他發現這個圈不夠穩固。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將管子的一端塞入另一端內,形成一個更穩定的圓環。在成功后,他興奮地通知“乘客”:“火車即將啟動!”此時,圓圓提醒大家:“開車時要系好安全帶,所以我們坐火車時也要系好安全帶。”接著,他將水管作為“安全帶”分發給每位“乘客”。在火車運行一段路程后,樂樂回想起他之前乘坐火車的經歷,說道:“我記得坐火車時會有阿姨賣食物。”這時,多多立刻自告奮勇地說:“讓我來扮演列車員。”就這樣,“歡樂小火車”的“列車員”也確定了,幼兒的歡樂之旅隨即展開。
在這一自主體驗和探索的過程中,幼兒發現管子可以有多種用途,如將其作為方向盤、安全帶、飲料臺等。他們在游戲中大膽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通過一次次探索管子的不同功能,實現了深層次的學習。
四、思“管”之行:分享交流,多維評價
“單項深度法”鼓勵幼兒在管子活動中不斷思考,在思考中進一步鞏固自己掌握的知識。在開展管子活動中,筆者鼓勵幼兒與同伴分享交流,在活動結束后開展多維評價。
結語
在基于“單項深度法”開展管子活動的過程中,筆者通過引入、拓展、創作、反思四個步驟,激發了幼兒探究管子的興趣,豐富了他們的認知經驗,使其發現管子的無窮奧秘,在關于管子的奇妙探索之旅中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為其未來的學習與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東洲街道江豐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