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面臨全新的挑戰。“雙減”政策的核心是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和校外培訓壓力,強調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這意味著數學教學不能局限于傳統的知識傳授,而是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創新教學方法,設計更具創新性和實用性的教學內容,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批判性思維,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以適應新時代教育的要求。基于此,筆者探討了“雙減”背景下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以供參考。
一、“雙減”背景下培養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意義
(一)增強學生的數感
數感是指學生對數字的直觀理解和靈活運用,其不僅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也是學生以后解決實際問題所需要的關鍵能力。教師通過具體的教學活動,如探索數字規律、估算和近似計算等,能夠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逐步建立起對數字世界的感知,增強學生的數感,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二)提高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邏輯推理是數學思維的核心,教師通過對應的訓練,讓學生充分運用邏輯推理能力來解決問題,可以開拓學生的邏輯思維,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學生通過解答數學謎題或參與數學討論,能夠熟練地掌握數學應用方法,進而提高邏輯推理能力。
(三)增強學生的模型構建意識
模型構建意識是指學生能夠理解數學概念和原理,并將這些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中的意識。這種意識的培養能夠幫助學生建立數學知識與現實世界之間的聯系,使他們在面對各種問題時,能夠運用數學思維去分析和解決問題。
在小學階段,教師通過合理的教學方法和課程設計,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能夠增強學生的模型構建意識。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實際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數學概念,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運用數學知識。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鼓勵學生自主探索,通過實踐來加深對數學模型的理解。
(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關鍵。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鼓勵學生跳出傳統的思維模式,探索新的解題方法和思路,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還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雙減”背景下培養小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策略
(一)創設情境,增強學生的數感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設計教學內容,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以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教師可以采用模擬游戲、角色扮演或實踐操作等方式,讓學生在模擬的生活情境中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加深學生對數學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增強學生的數感。
以冀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100以內數的認識”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熟悉的超市購物場景創設相應的情境,讓學生分別扮演顧客和售貨員,模擬在超市購買水果和零食的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100以內數的認識。接著,教師可以利用教具和實物來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互動性。在指導學生學習100以內的數時,教師可以利用計數棒、數字卡片等教具,幫助學生直觀地認識數的大小、順序。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實際操作這些教具,深入地感受數字的特點,加深對數字的認識和理解。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給予學生適當的指導和幫助,使學生正確認識不同的數字,增強學生的數感。
(二)提出問題,提高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教師應提出問題,重視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創設開放的學習情境,鼓勵學生分享他們的思考過程和解題方法。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提出開放式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使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邏輯推理能力。
批判性思維是邏輯推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要求學生學會收集信息,還要求學生學會分析和評估信息。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對給定的數學陳述或解法提出疑問,加深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此外,合作學習是提高學生邏輯推理能力的有效途徑,它有助于學生學會如何建立邏輯論證和進行有效的推理。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解決具有挑戰性的數學問題,讓學生相互交流想法,共同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從而提高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例如,在教授冀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認識圖形(二)”時,教師可以設計以交流為中心的課堂活動,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圖形的特征和屬性。接著,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不同圖形的圖片,讓學生描述它們的特點,如邊數、角數等,并提出“哪些圖形屬于圓形”“哪些圖形屬于長方形”等問題,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圖形的基本特征,讓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提高邏輯推理能力。之后,教師可以提出一些探究性問題,鼓勵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比如,教師可以提出“如果一個圖形有四個角,它一定是長方形嗎”等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并讓各小組的學生派代表分享觀點。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認真聽學生的觀點,并給予適時的反饋,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三)構建模型,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
構建模型的核心在于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和體驗來理解數學概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構建各種數學模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概念,培養學生的空間感和抽象思維。同時,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學會收集、處理數據。比如,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簡單的調查活動,如調查一年級學生的身高和班級內學生喜愛水果的種類等,讓學生收集相關數據,學會整理這些數據,并使用圖表等方式進行展示,進而分析數據,得出相應的結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使用簡單的統計方法分析數據,如計算平均值、中位數等。教師還應幫助學生理解數據分析的意義,讓學生認識到數據背后的信息和規律。此外,教師要鼓勵學生運用數據分析的結果解決實際問題,進而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
以冀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圓的周長和面積”的教學為例,首先,教師可以引入實際的物理模型,如不同大小的圓形物品(硬幣、盤子、輪胎等),讓學生觀察這些物品,初步認識圓形。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測量這些圓形物品的直徑和周長,收集相應的數據,如利用繩子測量輪胎的周長,利用直尺測量輪胎的直徑等,使學生直觀地了解圓的直徑和周長之間的關系。再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收集到的數據,使用數學公式計算這些圓形物品的周長和面積。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向學生強調公式的應用和理解。比如,教師可以向學生指出周長公式C=πd和面積公式S=πr2中的π是一個數學常數,并向學生說明其來源和意義。在學生掌握了計算公式之后,教師可以設置一系列的問題,如“比較不同大小的圓的面積和周長”“如果圓的直徑發生變化,那么圓的周長和面積會發生怎樣的變化”等問題。最后,教師可以開展課堂討論,鼓勵學生分享他們的發現,并讓學生進行相應的反思。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對學生有疑問的地方進行相應指導,加深學生對圓的周長和面積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
(四)激發創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出具有開放性的問題,這些問題有多種解決方式,沒有唯一的答案。教師應強調解決問題的過程而非結果,鼓勵學生思考多種可能的解決方案,開拓學生的思維。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說出不同的思考過程和解題策略,幫助學生加深對數學概念的理解,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此外,教師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如使用新技術、引入跨學科的教學方法等,豐富教學形式,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例如,在教授冀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圖形的運動(一)”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圖形運動,如風車旋轉、門的開關等,讓學生認識到圖形運動在現實生活中普遍存在。然后,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探究活動,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圖形的各種運動。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使用幾何圖形板進行平移、旋轉和對稱操作,觀察并記錄不同操作后圖形的變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由發揮,嘗試不同的圖形組合和運動方式,開拓學生的思維。在學生提出新穎的觀點時,教師應給予學生積極的反饋和表揚,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探索欲。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所學的圖形運動知識應用于創作中,讓學生設計一個具有圖形運動的藝術作品或動畫,鼓勵學生將數學知識與藝術創作相結合,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結語
“雙減”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這不僅包括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為了達成這一目標,教師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創新,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充分發揮他們的潛能,為他們未來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邯鄲冀南新區臺城鄉白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