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是德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感恩意識是人與人相處的基本準則。感恩是個體在社會生活中產生的一種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個體相信這個世界的本質是美好的,并通過對他人的肯定和回報來表達感恩這種情感。感恩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之一,幼兒階段是個體接受教育的起始期,是人智力發展的黃金時期,是人情感發展的關鍵階段。教師應該把握這個關鍵時期,采取恰當的方式來培養幼兒對祖國、集體的熱愛之情,讓幼兒學會尊重父母。文章分析了幼兒缺乏感恩意識的表現和原因,探討了培養幼兒感恩意識的意義,并立足家園共育視角提出了培養幼兒感恩意識的策略及注意事項,以供參考。
一、幼兒缺乏感恩意識的表現和原因
在幼兒園里,從早晨入園到下午離園,幼兒通常會主動與教師打招呼,但他們更傾向于和自己熟悉的教師打招呼。大部分幼兒在園內能表現出對教師的尊敬,在家中卻不能尊敬長輩。在幼兒園,部分幼兒不愿意將個人物品借給他人使用,因為有的幼兒不會愛惜別人的東西,導致物品損壞或丟失,有的幼兒甚至在與他人發生分歧時會使用不文明語言。究其根源,是當前的幼兒教育過于強調知識傳授,忽略了幼兒的全面發展。部分教師未能在幼兒出現良好行為時進行表揚,未能在幼兒出現不良行為時嚴厲批評,沒有充分發揮教育的育人作用。
另外,在幼兒的世界里,他們主要關注的是周圍的人,比如父母、同伴和教師。至于社會中的其他成員,如醫生、餐廳服務員、清潔工等,有些幼兒可能會認為這些人的工作是理所應當的。這種現象產生的根源在于社會不良風氣對幼兒產生了負面影響,家長和幼兒園未能及時有效地引導幼兒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未能有效培養幼兒的感恩意識。
二、培養幼兒感恩意識的意義
感恩是一種珍貴的情感,然而,受諸多因素的影響,當前許多幼兒缺乏感恩之心,他們往往難以認識到他人對自己的付出,認為他人的付出是理所當然的。缺乏感恩意識會影響幼兒的健康成長,對教育者來說也是一種教育的缺失。因此,培養幼兒的感恩意識尤為重要。
第一,培養幼兒的感恩意識有助于幼兒形成健全人格和高尚品德。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衡量個人品德的重要標準。在學前教育階段開展感恩教育,有助于幼兒傳承這一美德。當前,很多幼兒在充滿愛的環境中成長,沒有經歷過嚴峻的考驗和挑戰,認為現在擁有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不理解感恩的真正含義。通過培養幼兒的感恩意識,可以讓他們接受良好品德熏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形成健全的人格。
第二,培養幼兒的感恩意識有助于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如果每個社會成員都懷有感恩之心,社會將會變得更加安定和諧。作為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潤滑劑,感恩意識是推動社會向著更穩定的方向發展的重要因素。只有當每個人都懂得感恩,并且能夠回報那些對自己有恩的人時,社會才能更安定和諧。
三、家園合作培養幼兒感恩意識的策略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這句古語流傳至今。懂得感恩的人往往具備高尚的品德。在學前教育階段進行感恩教育,是培養幼兒責任感的基礎。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會珍惜他人的付出,只有具備感恩之心的人,才能更好地回饋社會。
(一)創設感恩教育的環境
環境作為一種隱性教育資源,對幼兒的成長起著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在培養幼兒感恩意識時,環境有著絕對的優勢。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第一,創設特色感恩環境。幼兒園的樓道、走廊、宣傳欄是開展感恩教育的最佳場所。教師可以在宣傳欄張貼感恩之星的圖片,如幼兒給媽媽洗腳的圖片,幼兒幫助同伴抬東西的圖片等。這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對其他幼兒產生影響,使他們學會感恩。教師還可以利用樓道來裝飾感恩墻,如擺放關于感恩的繪本故事《愛是一捧濃濃的蜂蜜》《有一天》《逃家小兔》《猜猜我有多愛你》等,并在墻上粘貼幼兒創作的關于感恩的圖畫或卡片。這可以讓幼兒感受到感恩就在身邊,感恩要付諸實際行動。第二,打造特色區域。區域活動是幼兒一日活動的主要內容,教師可以設置感恩教育區域,在這一區域投放制作手工的各種材料(如彩筆、剪刀、裝飾品等),鼓勵幼兒制作卡片送給自己要感謝的人。同時,幼兒可以與教師一起打造感恩教育區域,在這里記錄生活中的感恩瞬間,寫下對教師或同伴感恩的話。
(二)組織以感恩為主題的活動
主題活動是幼兒園的常規教育活動之一,教師可以挖掘感恩元素,組織以感恩為主題的特色活動,讓幼兒積極參與其中,學會感恩。第一,深挖主題活動的感恩元素。教師可以將感恩元素融入教學,對教學活動進行拓展延伸。例如,在“我有一個家”社會活動課中,筆者先與幼兒進行交談,讓幼兒分享父母對家庭、對自己的付出。接著,筆者組織了“我為父母做一件小事”的活動,讓幼兒回到家后盡自己的力量完成家務勞動,如疊衣服、洗襪子等,或者是為爸爸捶捶背、為媽媽唱唱歌等。這不僅能增進親子關系,還能培養幼兒的家庭責任感。第二,開設以感恩為主題的特色課程。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征,對感恩教育內容進行系統的篩選,收集了有關感恩教育的素材、反思及教學案例,形成了以感恩為主題的特色課程。
(三)開展親子互動活動
為了深入開展感恩教育,教師可以邀請家長參與相關親子活動,為幼兒提供一個感恩家人的機會。例如:筆者所在幼兒園組織了“運氣球”親子運動會,要求家長帶領孩子將氣球運到另一邊,這不僅能鍛煉幼兒的身體,還能培養幼兒的協作能力,增進幼兒與父母的感情;組織了“感恩母親,畫長卷”的繪畫活動,讓幼兒動手繪制母親的形象,通過畫作表達對母親的感恩;開展了“感恩有你,一路相伴”閱讀活動,為幼兒與父母之間提供了交流的平臺,使幼兒在閱讀中增長知識,豐富思想,學會將知識運用于實踐。這些活動不僅強化了幼兒的感恩意識,還促進了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四)強化幼兒的自身感知與體驗
在母親節到來之際,教師可以組織幼兒觀看《我從哪里來》動畫片,引導他們討論母親孕育生命的艱辛,并開展“今天我是孕媽媽”的活動。該活動從體驗“孕味”開始,讓幼兒將皮球“寶寶”綁在自己的肚子上,扮演“媽媽”的角色,盡自己的力量保護“寶寶”。在活動開始之初,幼兒表現出了極高的熱情,為了讓自己的“寶寶”健康成長,他們喂“寶寶”吃點心、給“寶寶”講故事、帶著“寶寶”午睡、做操......在活動結束時,幼兒紛紛交流經驗,如“做‘媽媽’真的很辛苦,我每次上下樓都特別小心”“我睡覺只能側著身子,不能亂動”“我再也不敢挑食,好怕‘寶寶’營養不足”。這種真實的實踐體驗能讓幼兒感受到媽媽的辛苦,使幼兒懂得了要常懷感恩之心,他們迫不及待想要表達對媽媽的愛意。
(五)鼓勵幼兒參與社會實踐
感恩教育不能囿于幼兒園,更要向社會輻射。基于感恩教育內容,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參與社會實踐。幼兒園可以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利用一些重大節日開展感恩教育,如重陽節、國慶節等,讓幼兒在社會實踐中理解感恩并付諸行動。例如,在國慶節前夕,教師可以鼓勵幼兒和父母一起制作愛國主題的手工作品,表達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教師也可以引導幼兒用自己的方式感恩祖國,如為祖國獻唱一首歌,為祖國朗誦一首詩等。再如,在重陽節到來之際,教師可以帶領幼兒走進老年人活動中心,讓他們為爺爺奶奶獻上自己的祝福,陪他們說說話等。這不僅可以讓老人感受到溫暖,還可以讓幼兒懂得關愛老人。
(六)對幼兒的行為進行有效評價
評價是教學的一部分,對幼兒的行為進行合理的評價,可以為幼兒良好品德的發展指明方向。通常而言,教師可以采取贊美、獎勵和批評三種方式來評價幼兒的行為。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認真觀察幼兒的言行舉止并記錄下來,表揚在區域活動中能主動與他人分享玩具的幼兒、在家中能幫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幼兒等,肯定他們的行為,從而對其他幼兒產生積極的影響,使班級幼兒逐步形成感恩意識。對處于成長階段的幼兒來講,教師肯定的眼神和鼓勵的語言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培養幼兒的感恩意識。
四、家園合作培養幼兒感恩意識的注意事項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家長是幼兒園的重要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合作的原則,爭取贏得家長的理解和支持,吸引家長主動參與幼兒園的教育工作,并向家長介紹幼兒園的保育教育工作,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參與。具體而言,家園合作培養幼兒感恩意識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取得家長的信任,真誠合作。幼兒園、家庭有著共同的教育目的,在此基礎上開展家園共育活動,需要建立平等、合作的關系。在開展感恩教育活動之前,教師要廣泛征求家長的意見和建議,不斷改進工作。教師要對幼兒園教育充滿愛心、耐心和責任心,以促進幼兒發展為核心,做好家長工作,取得家長的信任。第二,提高家園雙方共育的能力。教師可以在班級微信群分享幼兒園教育工作方針、相關教育文件,讓家長熟悉教育內容,掌握相關育兒方法,這是雙方開展合作的前提。另外,家長要時刻關注幼兒在家的表現,經常與孩子交流,了解他們的內心需求并給予合理引導。同時,家長要積極參與幼兒園組織的親子活動,助力幼兒的全面發展。第三,追求合作效益的最大化。合作共育取得的成果并非教師或家長單向的作用,而是雙方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共同努力的結果,家園雙方應多措并舉,整合優質教育資源,保證共育效果最大化。
結語
家長是幼兒園開展教學的重要伙伴。家園共育開展感恩教育,不僅能為幼兒創設一個良好的感恩環境,還能讓幼兒學會表達感恩并付諸實際行動,為幼兒未來的學習和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貴州省興仁市園區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