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華南師范大學2022年對4528名中小學生親子溝通現狀的調查數據,父母受教育的程度明顯影響親子溝通的意愿。隨著父母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親子間“從不”溝通的占比呈下降的趨勢,“經常”溝通的占比呈上升的趨勢。這說明高水平教育有助于增加親子之間的溝通。親子溝通作為人際溝通的一種特殊溝通方式,包括父母和孩子分享信息、思想和情感的任何過程。在家庭輔導中,來訪家庭需要不斷面對和剖析家庭成員之間存在的問題,在咨詢過程中清楚地表達各自的想法。讓彼此的觀點被看見,讓親子雙方無障礙地溝通,在家庭輔導中尤為重要。
筆者所在學校的家長群體受教育程度較高,超過70%的來訪家長接受過高等教育,絕大多數來訪者有良好的自我覺察和清晰的咨詢目標,口頭語言表達流暢,與咨詢師之間的交流非常順暢。但在家庭輔導的實際咨詢過程中,筆者發現受教育程度高的家長往往容易陷入糾結的狀態,這種狀態容易讓問題不斷回到原點,導致咨詢工作出現瓶頸。因此,筆者在家庭輔導中引入可視化和可感化的咨詢手段,以期幫助更多家庭找到內在動力源和前進的方向。在文章中,筆者通過一個具體案例來闡釋在咨詢過程中如何運用可視化的咨詢手段,讓來訪家庭看到彼此的需要,用可感化的戲劇(偶劇)治療讓來訪家庭成員表達內在的情感,幫助他們解決家庭問題。
一、家庭輔導咨詢方式的可視化
在家庭輔導中,咨詢師經常碰到來訪家庭的父母在事業和家庭之間糾結的情況,他們希望在工作中獲得成功,為自己和家庭成員帶來更多的社會資源,為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長條件。同時,他們又覺得把過多的時間投入工作無法經常陪伴孩子,會導致親子關系疏離,造成家庭矛盾。
在筆者的來訪者中,有一名單親媽媽,她在高校工作。她預約線上來訪,是因為她最近糾結于工作升遷和女兒的情緒、行為問題。她收到了學校教師的反饋,孩子最近的學習成績出現了較大退步,行為變得越來越孤僻,心理測評數據顯示孩子的孤獨感較強,需要特別關注。而這名單親媽媽因工作留校,無法回家照顧孩子。同時,她知道了孩子父親再婚再育的事,這也是影響她情緒的主要原因。
另外,她近來在事業發展方面遇到一個很好的機會,有機會擔任學校的重要崗位。讓她特別糾結的是,現在的工作較為輕松,她每周只需要在學校待3天,其他時間可以用來陪女兒。從前,她覺得即使是單親家庭,自己仍然有信心讓女兒健康快樂地成長。在咨詢之前,這位單親媽媽曾嘗試從多方面思考和平衡利弊,她也問過女兒的想法,想尊重孩子的意見,但孩子還是把選擇權留給媽媽,只是希望媽媽能像以前一樣陪伴自己生活和學習。這位單親媽媽陷入兩難境地,她也請教過一些行業前輩和從事管理工作的朋友,但都無法幫助她作出選擇。
了解情況后,筆者先用傾聽、共情、自我開放的技巧,讓來訪者平靜下來。待來訪者情緒平穩后,筆者請來訪者完成兩個角色餅圖,一個表示現在的狀態,一個表示未來想要達到的狀態(圖1和圖2)。

從圖1和圖2可以看出,來訪者非常重視工作,她愿意減少自我發展(如參加培訓、運動、思考和旅行等)的時間,用更多的時間陪伴女兒。為了讓她進一步明確內在需求,筆者利用彩虹卡與其進行線上互動。來訪者抽到的關鍵詞是“改變”,于是筆者請她分享當下的想法和感受,她表示自己的方向比之前更加明確。在此基礎上,筆者邀請來訪者用一周的時間完成決策平衡單,通過可視化的圖表進一步平衡各方因素。一周后,筆者收到了來訪者的反饋,如表1所示。

通過完成決策平衡單,來訪者的內在方案是:院長助理>專任教師>自由講師,綜合平衡之后,她認為院長助理較為符合自身的內在選擇。在第二次咨詢時,來訪者的狀態平和而堅定,完成決策平衡單后,她明確了內心所想,顯得更加篤定。同時,她預約了第三次家庭輔導的時間,希望幫助女兒解決情緒問題和行為問題。
二、家庭輔導嵌入可感化的戲劇(偶劇)治療
(一)受眾的廣泛性
提到偶劇,大多數人首先會想到人偶劇,人偶劇是兒童劇的一種。人偶劇演出,就是將適合兒童觀看、符合兒童心理發展階段的人偶表演搬上舞臺。偶劇是世界性劇種,遍布亞洲、歐洲、美洲、非洲等地區,它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同時又在成人和兒童的可接受范圍之內。
(二)角色創造的個性化
偶劇又稱傀儡戲,一般是由人操控的人偶(傀儡)作為角色與演員共同表演或獨立表演的演出形式,人偶可以是表演者內心形象的物化。一些不善表達的孩子可以通過手上的人偶緩解表演的尷尬,更快更好地融入表演。同時偶劇表演的風格多樣,或幽默風趣,或沉郁頓挫,具有獨特的表現力。
(三)表演的開放性
與其他戲劇表演形式相比,偶劇具有極強的綜合性和可塑性,它最明顯的特點是創作、塑造的主體是人偶,或者說表演形式不受真人演員的限制,偶劇創作具有更開放的空間和更高的自由度。不同于傳統戲劇表演,偶劇對戲劇人物的塑造與想象源于演員的“第一自我”。在偶劇中,人偶被視為可以呼吸、活生生的“人”,演員要把自己的靈魂賦予那個“不同的身體”。演員如同人偶的“靈魂”,需將自己對于人物角色的塑造真實體現在“第二自我”(偶)的身上。因此,偶劇飽含創作者對角色、物體、舞臺空間的想象和隱喻。這種表演形式可以很好地為心理劇服務,讓演員和觀眾具有更廣闊的創作(想象)空間。
在實施可感化的戲劇(偶劇)治療時,來訪者和女兒用自己生活中最珍視的材料制作了個性化的人偶。通過家庭生活細節來折射現實中遇到的困難和各種情緒、行為問題,用偶劇的表演方式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來訪者更容易進入情境。筆者準備了特殊的道具——天平(玩具蹺蹺板),讓來訪者和女兒的人偶坐在天平的兩端,以下是即興創作的片段。
筆者:“在你的印象中,媽媽做的什么事情讓你感到最溫暖?”
女兒:“媽媽回學校上課很累,下班后需要睡覺,睡前她都會用手機定好起床時間,等我回家的時候,熱氣騰騰的飯已經在餐桌上了!媽媽為我做了三年的晚飯。我也不想媽媽那么辛苦,但是媽媽總說希望我在家能吃好一些。”
筆者:“在您印象中,女兒做的什么事情讓您感到最貼心?”
媽媽:“她知道我上班很累,現在學會了自己做飯,還做給我吃,女兒真的長大了。”
在咨詢過程中,通過筆者引導式的提問,來訪者和女兒在天平的兩邊根據問題和當下的情緒移動和擺弄手中的人偶,她們專注于用人偶表達自己的情感。同時,因為有人偶作為情感的承載體,很多平時無法訴說和表達的情感與生活細節都得到了宣泄和體現。
三、家庭輔導融合可視化和可感化手段
在最后一次咨詢時,來訪者表示,當她與家人分享自己想做院長助理的決定時,父母和女兒都非常高興。一方面,成為院長助理后,她的職業發展空間更加廣闊;另一方面,她能給女兒樹立一個好榜樣。女兒也因為媽媽的堅定選擇而感到自豪。同時,來訪者邀請孩子父親像以往那樣,每周與孩子相聚,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接下來,筆者對孩子開展游戲治療,讓她慢慢接受生命中的新變化。讓人可喜的是,來訪者逐漸把這種用圖片、表格、玩偶記錄心情和表達情感的方式融入現實生活,掌握了自我療愈的技巧和能力,極大地改善了女兒的不良情緒和問題行為。在進行家庭輔導時,筆者發現這個孩子的藝術天分很高,對于3D作畫、時裝設計、平面圖形等有濃厚的興趣,于是鼓勵來訪者在家為孩子設立個人“藝術工作室”,增強孩子在家庭中的安全感、歸屬感和成就感。
結語
家庭輔導是學校心理咨詢師常用的一種工作方式。對于來訪家庭成員之間的年齡差、信息差等問題,心理咨詢師采用可視化和可感化的咨詢方式,讓家庭成員表達內在情感需求和行為目標,更好地促進家庭成員之間的交流和探索,從而達成家庭共識,減少孩子不良情緒和行為問題的產生,使其建立自立、自愈的心靈基礎。
(作者單位:廣州市越秀區文德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