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學習是學習做事的一種非正式、不定期、即興的學習方式。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非正式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已經成為推動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能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教師要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正確認識非正式學習,根據實際學情引導學生,并借助信息技術,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文章從非正式學習的特點入手,思考了小學語文非正式學習的意義,探究了組織學生開展小學語文非正式學習的策略,以供參考。
一、非正式學習的特點
非正式學習是相對于正式學習而言的一種學習方式,二者都有自身的特點。首先,非正式學習不受時間、空間等因素的限制,學生可以在任何時間采取各種方式進行非正式學習,從而獲得知識、提高能力。其次,正式學習需要教師進行授課教學,具有強制性;而非正式學習不具有強制性,學生多是出于個人需求與興趣進行學習,學習效果也取決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態度。再次,非正式學習可以與日常生活情境相聯系,可能發生在學生生活、學習的任何情境。學生在非正式學習的過程中不僅可以與同伴進行交流和知識共享,也可以組成學習共同體、虛擬學習社區等,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共同進步。最后,正式學習的場所相對固定;而非正式學習不固定在特定場所,學生往往能通過社會交往或社會活動,在與他人的社會交流中獲取知識技能。因此,非正式學習具有鮮明的社會性,是社會活動的一
部分。
二、小學語文非正式學習的意義
與正式學習相比,非正式學習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以輔助者的身份參與其中的一種學習方式。教師深入研讀教材內容,了解學生的學習策略、心理狀態,更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編寫教學方案,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可以為學生提供學習材料,提供學習的外界條件,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通過非正式學習,學生不僅能夠熟練運用計算機及學習軟件,知道從哪些網站上查找有用的學習資源,拓展知識接收渠道,還能夠分析和研究相關資料內容,并將這些資料內容串成信息鏈,將其納入自身的知識體系,豐富知識底蘊,提升文化素養。在小學語文學習中,學生不僅能夠在網絡平臺上分享意見和觀點,還能夠積極、主動地向教師和其他學生尋求幫助,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和團隊之間的
合作。
三、組織學生開展小學語文非正式學習的策略
(一)提升專業素養,正確認識非正式學習
教師的教學素養決定教學的質量和水平。教師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可以更好地認識非正式學習,掌握非正式學習和正式學習的區別,充分發揮自身在非正式學習中的作用。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和長遠發展,更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編寫非正式學習方案,有效地進行知識傳播。同時,教師掌握先進的非正式學習理念,可以豐富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內容,提高學生的專注力和持久力,讓學生的學習事半功倍,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推動素質教育的發展。
例如,在教授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北京的春節》一文時,鑒于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節日風俗習慣有一定的了解,但還未形成系統的認知,教師可以向學生分享自己在春節的趣事,讓學生回憶自己家鄉的風俗習慣,激發學生的傾訴欲和分享欲。同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有關民俗的視頻,讓學生體會各地的民俗風情,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加深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教師也可以舉辦“中華民俗風情”征文比賽,讓學生分享收集的有關風俗習慣的傳說故事,寫一寫自己參加過的風俗活動,感受祖國悠久的民俗文化,堅定學生的文化自信。教師還可以借此機會指點學生的寫作技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利用科學的方式,增加學生的文化底蘊。
(二)根據實際學情,展開非正式學習引導
受先天條件和后天環境的影響,學生在記憶、認知、理解、思維等方面存在差異,教師要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掌握學生當前的發展需求和目標,并在此基礎上,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展開非正式學習設計,編寫合適的方案。
例如,在教授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海底世界》一文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分享關于海底世界的紀錄片、圖片、音樂等資料,將其生動、直觀、具體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引導學生傾聽海浪的聲音,觀察海底動物的圖片,并分享科普讀物,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為了增強教學的趣味性,教師可以收集有關美人魚的視頻,將其展現在學生面前,激發學生的探究欲和好奇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學生主動進行探究。
又如,在教授部編版三年級下冊第四課《昆蟲備忘錄》一文時,筆者先向學生分享自制的附帶昆蟲模型的備忘錄,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會對這種漂亮奪目、色彩艷麗的物品產生喜悅的情緒,筆者便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并鼓勵學生嘗試自己制作“昆蟲備忘錄”。為了獲得較好的素材,學生仔細閱讀文章,了解昆蟲的外形和習性,將文章內容與實際生活相聯系,進而提高了自身的材料解讀和文字提取能力,豐富了自身的生活經驗。最后,筆者引導學生把重點放在觀察上,并給予學生一定的寫作指導,讓學生試著描述不同昆蟲的特點,進而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提高學生興趣,激發非正式學習動力
增強學習活動的趣味性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自主探究,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多從自身興趣出發展開學習,能夠很快記住新奇、有趣的事物,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激發學生參與非正式學習的動力。
例如,在教授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十九課《小英雄雨來》一文時,教師可以讓家長在課后向學生播放極具年代感的電影《閃閃的紅星》,吸引學生的專注力,引導學生深入觀察電影中的每個角色,體會每個角色的感情。電影播放結束,家長可以向學生提出“你最喜歡什么角色”“為什么喜歡這個角色”等問題,與學生相互討論電影內容,進而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培養學生的情感思維,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接著,教師可以鼓勵家長將學生的討論過程以視頻、圖片等方式上傳到微信群,并簡要說說學生的表現及對故事的理解。最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家長的評價,給予學生表揚和獎勵,進而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四)借助信息技術,創設非正式學習情境
當下,信息技術已經融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為了幫助學生快速進入非正式學習的狀態,教師可以從學生感興趣的地方入手,結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借助信息技術創設相應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創設的學習情境中理解學習內容,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以發散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
例如,在教授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十四課《小馬過河》一文時,筆者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播放了關于小馬過河的視頻,讓學生試著豐富故事內容。為了在原文的基礎上改進故事內容,學生會自覺學習課文內容。考慮到每名學生的實際情況存在一定的差異,筆者嘗試了解每名學生的學習需求,引導學生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并鼓勵學生自主展開學習。接著,筆者根據自己對學生的了解,在微課視頻中以小馬或者小馬媽媽的身份進行提問,引導學生說出小馬遇到的小動物及它們給小馬的幫助,讓學生體會小馬在過河前后的心情。最后,筆者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文章內容,開展表演活動,創設非正式學習情境,讓學生自主選擇表演得最好的一組,并予以相應的獎勵。
又如,在教授部編版四年級上冊第十三課《精衛填海》一文時,鑒于學生喜歡通過圖片或具有故事性的視頻了解課文內容,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動畫《精衛填海》,并分享關于精衛的文字資料和圖片。接著,教師可以設置具有爭論性的話題,并鼓勵學生發表意見。教師還可以分享精衛的人物關系圖和成就脈絡,加深學生對歷史人物炎帝的了解,開闊學生的眼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時,教師可以發起“我心中的精衛”繪畫比賽,創設非正式學習情境,引導學生研讀文章,讓學生從文章的描寫中畫出自己心中的精衛,并予以一定的獎勵。
(五)聯系實際生活,挖掘非正式學習資源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聯系實際生活,拓展非正式學習資源,讓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常識和經驗,消化語文知識,了解抽象的概念,化抽象為具體,從而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加深情感認知,獲得價值體驗,提高學習水平,提升核心素養。
例如,在教授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第八課《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分享動畫《賣火柴的小女孩》,吸引學生的專注力,讓學生大體了解整個故事的邏輯和情節。同時,教師可以分享有關現代社會美好生活的動畫,引導學生將其與故事內容進行對比,讓學生認識到當前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接著,教師可以發起“我想對你說”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圍繞“假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來到我們的世界,你要跟她說什么”這一話題進行探討,進一步了解這個故事所表達的情感。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在班級上舉辦“好書推薦”活動,并在活動欄目中增添書籍《格林童話》,鼓勵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活動,挖掘學生的學習資源。
結語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組織學生開展非正式學習是切實可行的。教師要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正確認識非正式學習的概念和學習策略,創新教學方法,給予學生自主權,并借助信息技術創設具有趣味性的情境,加強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保證小學語文非正式學習的有效開展,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開闊學生的眼界,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清英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