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是學校落實德育的重要渠道,對學生的健康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重視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課程內容結構化,以主題為引領,使課程內容情境化,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教師要找到聯結學科知識內容的中心紐帶——學科大概念,開展以培養學生學科素養為目標的課堂教學,以更加全面的視角,整合教學內容,開展情境教學。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傾向于以課時為單位來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時只關注知識的灌輸,學生學習的是單個課時知識,對教材內容缺乏整體認識。對此,筆者闡述了高中思想政治教學存在的問題以及基于大概念開展情境教學的原則和策略。
一、以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是高中學校落實德育的重要渠道。在教學方面,教師要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機融合,強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育在思政課教學中相輔相成、內在統一的關系。教師要深入挖掘社會實踐中的思政元素,通過廣泛的社會教育引導、社會實踐鍛煉,將其與高中思政課有機融合。
與舊教材相比,新教材的亮點是根據高中生的認知特點,增設了專家點評、探究與分享等輔助欄目,為學生提供了豐富多樣的學習素材,也為教師教學情境的創設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但在教學設計過程中,部分教師存在以下兩個問題。
一是部分教師將課本中的故事、例子等全部運用于課堂教學中,在教學時缺乏重點,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盲目學習的情況,學習效率低下。二是部分教師會根據某一單元的知識點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在教學時過于關注單元知識點,導致學生對所學知識缺乏系統的理解。這種“碎片化”的教學雖然有助于實現教學目標,但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
二、基于大概念開展情境教學的原則
大概念是教育領域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涵蓋了許多相關的子概念或子理念。大概念倡導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整合學科知識,設定教學核心任務和學科核心內容。在學科大概念指引下,教師開展情境教學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構建知識體系,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學科大概念指引下,教師開展情境教學應該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一)教學評一體化原則
教師基于大概念開展情境教學的效果,不僅取決于教師對新課標的研讀、對學情的分析、對教學主題的提煉、對教學內容的整合、對教學資源的選擇與利用、對教學單元的組織、對挑戰性教學任務的設計、對教學過程的組織等,還取決于教學評價的實施。由此可見,要想實現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教師就要將學業質量轉化為具體的教學要求,實現教學評一體化,并將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著重評估學生在情境學習中的過程和結果。
(二)“三貼近”原則
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興趣源于生活,要想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就要立足于學生主體,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遵循“三貼近”原則,即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在開展情境教學時,教師要圍繞學生主體,立足學生的生活經驗,根據學生關注的生活話題或生動事例,以學生的實際思想、生活問題為落腳點,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基于真實材料,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思想性原則
新課標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以培育社會主義價值觀為目的,是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增強社會理解和參與能力的綜合性、活動型學科課程。”新課標強調課程的功能性,以促進高中學生思想品德的發展為根本目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尊重學生主體地位,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實現自我成長,并強調學生思想發展的重要性。在開展教學情境時,教師要體現課程思想性這一特性,注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引領作用,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教師還要堅持對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引領,幫助學生學會獨立思考,重視學生的參與、體驗、思考和踐行。
三、基于大概念開展情境教學的策略
基于上述原則,在學科大概念的統領下,筆者以部編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2經濟與社會第二單元“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為例,探究開展情境教學的策略。
(一)厘清單元知識結構,確定單元大概念
梳理學科知識,進行必要的結構化思考是確定單元大概念的前提。“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這一單元的內容是互相關聯的,其中,第三課談新發展理念的重要性及怎樣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第四課講我國的分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整個單元緊緊圍繞著“把實現人民幸福作為發展的目的和歸宿,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來展開。因此,從教材的內置邏輯性,筆者確定了這一單元的大概念是“以人民為中心”,并將這一大概念分為生產和分配兩個小概念,繪制相應的大概念結構圖(圖1)。
(二)根據單元大概念結構,設置情境主題
從圖1中的“以人民為中心”單元大概念結構可以看出,每一層的分解都要指向單元的大概念。由于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情況存在一定的差異,如何讓高中學生將政治認同外化于行,內化于心,成為教師亟須解決的問題。因此,筆者在設置情境主題時考慮了學生目前的生活實際,將主題定為“閩西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借此開展情境教學。
(三)圍繞情境主題,創設教學情境
在確定情境主題后,筆者認為在創設情境時需要注意以下三點。
一是教學情境的創設需要圍繞情境主題。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需要突出單元的整體性、內置的邏輯性和內容的關聯性。例如,關于“林場改造”,國家發展改革委在《閩西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方案》中提出,“推廣龍巖武平、三明林改經驗,推動開展全國林業改革發展綜合試點”。福建省某國有林場曾榮獲“中國林場協會十佳林場”稱號,但存在權責不明確等問題,導致林農育林積極性下降。針對這些問題,筆者在設計第二單元中的“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時創設了“我對林改方案有話說”的教學情境,基于現存問題進行材料的設計與加工,并提出一系列課堂問題,如“你認為怎樣優化林改方案才能實現農民利益的最大化”“你會采取哪些可行性對策”等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在這一過程中,筆者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提出相應的問題,通過師生對話的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儲備,提高了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學科思維,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
二是創設的情境需服從于單元大概念。在創設“堅持新發展理念”情境時,筆者在“閩西高質量發展”背景下設計了村民最易接觸到的生態發展問題,并以“林占熺與他的‘幸福草’”為主題,創設教學情境。這一教學情境要服務于單元大概念“以人民為中心”,在課時情境中滲透大概念的理解。筆者將林占熺的事跡分為三部分,每一部分對應書本的相關知識點。比如,第一部分創設“菌草成為造福廣大人民的‘幸福草’”這一情境,引導學生了解“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的基礎上創設“菌草成為發展優勢突出的‘生態草’”的教學情境,指向五大發展理念,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相關知識。第三部分則是對第二部分的再次完善和加工。
三是創設的教學情境要注重價值引領,堅持立德樹人的價值導向。在大概念指引下,教師要用社會生活、社會實踐為思政課改革創新注入活力,賦予思政課生動、有力的實踐支撐,使抽象理論回歸現實世界。教師還要讓學生產生心靈共鳴,引導他們思考更多的生活案例,讓思政課回歸生活,實現“生活教育”,落實學科核心素養和價值觀教育。
在教授“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相關內容時,筆者考慮到學生在實際學習中可能面臨兩個難題:一是收入分配制度是抽象的概念,部分學生在認識上存在一定的難度;二是部分學生缺少社會經驗,不能辨析初次分配、再次分配、第三次分配之間的關系。筆者創設“制作問卷星,對某林場職工及其家屬的收入、社會保障情況進行問卷調查”這一教學情境,并設計以下兩個問題任務。問題任務一是讓學生從問卷調查中了解林楊職工及其家屬的收入來源有哪些,并思考“這些收入是按照哪種分配方式分配的”“除此之外還存在哪些分配方式”“當前個人收入途徑為什么會多種多樣”“如何完善個人分配方式”等問題。問題任務二是讓學生結合林場職工獲得的個人收入,談談對“勞動致富”“做理智消費者”這兩句話的認識。
筆者通過創設情境、設計問題任務等方式,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和社會責任感,還增強了學生的法治意識,提升了學生的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落實了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結語
基于大概念開展情境教學,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還能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教學內容,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每一個知識點,讓學生構建思想政治知識體系,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福建省連城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