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暖陽,行走在太湖西岸的江蘇省宜興市周鐵鎮,太湖山色如畫、水汽氤氳,綠蔭小道上的枝葉隨風搖曳,斑駁的光影散落一地。田間地頭,三五成群的農民說說笑笑忙于勞作,一幅“村美、業興、人和”的畫卷徐徐鋪展。
“中國風箏之鄉”周鐵鎮人杰地靈、文脈厚重,素有“陽羨狀元地,周鐵教授鄉”的美譽,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風箏文化傳承,為江南注入了豐富的風箏文化內涵,也讓國內外的人們通過風箏這一“文化窗口”,感受到歷久彌新的“中國陶都、世界‘陶’醉”的文化魅力。
古鎮儒風韻千年,周鐵風箏越古今
“帆影浮天際,波光碧水濛。湖平天宇闊,山翠黛煙朦”的太湖,賦予了周鐵鎮以靈動之氣,成為維系古今的情感血脈。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與古老的周鐵鎮根脈相融的湖水賜予了周鐵人才華和精氣神,讓這個江南文化古鎮在2700多年的綿長書卷里,寫下了一個關于話風箏、造風箏、放風箏,飛越太湖、穿越時空,沉浸式感受周鐵風箏文化的精彩時刻。
周鐵鎮自古就有放風箏的習慣。周鐵風箏制作技藝可追溯至明清時代,傳統風箏類型有六角鷂、八角鷂、七星鷂、蜈蚣鷂等,鷂繩上系有鷂笛和鷂燈。從1980年開始,周鐵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風箏熱”,1993年成立了宜興風箏協會,至今已形成了龐大的民間風箏團體,在風箏的制作技藝和放飛技能上堪稱爐火純青,在國內和國際大賽中頻頻取得佳績。周鐵鎮還培養出岳仲榮、陸旦軍兩位國家一級風箏裁判,長達兩公里的“巨龍風箏”一度成為周鐵鎮向世人展示風箏文化的符號。
周鐵鎮把風箏叫作“鷂子”,因此鷂笛自然就是風箏笛,鷂燈自然就是風箏燈。
鷂笛是用當地的“孵雞竹”制作而成,這種竹子的竹竿細瘦而勻稱,纖維致密而柔韌。制作前,先將砍下的竹竿陰干一年,然后才能用以制作鷂笛。按照竹管的粗細,可以制成音頻不一的鷂笛;依據風箏的大小,每只風箏可以單用一支鷂笛,也可以配用一組鷂笛。配備了鷂笛的“鷂子”飛上藍天,會隨升空的高度和風力的大小演奏出奇妙的天籟,放風箏的人和往來的游客都能獲得不一樣的視覺和聽覺享受。“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在空中奏響的天籟之音還能隨風而動,讓看不見“鷂子”的人也能共享一曲。
“鷂燈”則是用細鐵絲編成鐵絲簍,再在簍里裝進適量的木炭與木屑,然后將其系在風箏放飛線上,在放飛前將簍底的木炭點燃,讓它與“鷂子”一起飛向藍天。
周鐵鎮是太湖流域風箏的發源地、傳承地,風箏種類繁多,特別是鷂笛、鷂燈風箏,更是獨具特色、別有風韻,其制作技藝已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周鐵鎮的風箏運動具有悠久的歷史,浩瀚的太湖為“周鐵風箏”提供了遼闊的凈空。因此,在古代,在天空翱翔的風箏是茫茫太湖中漁民回家的“航標”。
“中國風箏之鄉” ,從“大寫意”到“工筆畫”
文脈千秋貫,太湖萬古流。周鐵鎮因周朝設鐵官于此而得名,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建鎮史的江南古鎮。
2014年,周鐵摘得了“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桂冠。
2015年1月31日,央視《記住鄉愁》欄目第31集播出《周鐵村——積錢不如教子》,讓這座歷史名鎮走向全國。
2017年,國家體育總局社體中心授予周鐵鎮“中國風箏之鄉”榮譽稱號,彰顯周鐵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的獨特性和現代性,激發周鐵鎮文旅融合發展新活力。
2023年2月23日,央視《新聞聯播》關注周鐵春耕備耕工作,展示了周鐵鎮生機勃勃的鄉村振興新氣象。
2023年9月,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布第五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周鐵風箏制作技藝成功入選。
“輕風托紙鳶,扶搖上青天”,寥寥數語,充分表達了周鐵鎮風箏文化的豐富內涵與獨特魅力。周鐵鎮與風箏不期而遇,為太湖帶來一場別開生面的風箏文化盛宴,周鐵鎮風箏文化成了太湖流域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御風高飛”,舉辦國際風箏大賽
風箏比賽是一項獨具魅力的體育賽事,既是繼承歷史、傳承文化的有效載體,也是切磋技藝、放飛夢想的廣闊舞臺,還是交流合作、增進友誼的重要橋梁。周鐵鎮自古就有在太湖之畔放風箏的傳統。在風箏下系上鷂笛,夜晚放飛時系上鷂燈,是周鐵風箏的一大特色。
2023年10月28日上午,中國·宜興第二十四屆太湖風箏節暨2023年國際風箏邀請賽、全國風箏精英賽(宜興站)、江蘇省風箏公開賽在江蘇省太湖風箏基地周鐵鎮竺山湖濕地公園盛大開幕。來自國內外44支代表隊、近300名風箏高手齊聚周鐵鎮,在秋光云影里放飛風箏。
周鐵鎮由創辦風箏節,到主辦宜興市、無錫市、江蘇省的風箏節,再到承辦中國風箏協會國際風箏大賽,在“全國風箏精英賽、國際風箏邀請賽”的牽引下,在風箏舞臺上的每一次跨越,都體現出獨特韻味和別樣精彩,持續鞏固在全省的風箏文化龍頭地位,日益提升在全國的風箏文化品牌地位,國際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持續走高。在中國風箏品牌坐標系中,周鐵鎮始終承載著世人對風箏意象的無限贊譽和對“強富美高”的無限憧憬。
順勢而為——打造風箏體驗區,
讓風箏文化“走近身邊、走進生活、映照現實”
太湖風箏是中國江南風箏流派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為了推動風箏文化 “飛入尋常百姓家”,讓風箏文化走近身邊、走進生活、映照現實,周鐵鎮充分調動各類要素、資源及社會各方力量,集聚有情懷、高水平的研究機構、策劃團隊和運營平臺,圍繞“全方位、全過程、全人群”和“可感知、可體驗、可持續”的目標,圍繞“挖掘、傳承、演繹、體驗”的目標,精心打造江蘇省太湖風箏基地和太湖風箏博物館。周鐵鎮位于太湖西岸,太湖沿岸的自然稟賦,為放飛風箏提供了理想的條件。
太湖風箏基地位于周鐵鎮竺山湖濕地公園。竺山是周鐵鎮一座不太起眼的小山,海拔不高,由于地處太湖西北岸,面朝浩淼的太湖水,顯得氣勢不凡。它與無錫的馬山隔湖相望,竟將浩瀚的太湖夾成一個“湖口”,當地人常將竺山附近的一片太湖水域稱為竺山湖。每年“風箏節”這天,周邊各地如常州、無錫、常熟的風箏愛好者專程趕來,參加一年一度的風箏節,千姿百態的風箏飛舞在竺山湖上空,蔚為壯觀。
太湖風箏博物館是太湖流域地區第一座以風箏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總建筑面積400平方米,2016年11月5日開館,收藏、陳列中國風箏的精品及有關風箏的文史資料,促進風箏文化的推廣與傳播。“風箏傳統制作工藝”“太湖風箏獲獎榮譽”“太湖風箏精品”“中國風箏精品”“太湖風箏歷史文化”等展區,以實物、圖片、文字、多媒體等形式對太湖風箏的發展歷史、代表作品、制作技藝等進行回顧與展示。除各類展示區外,館內還設有風箏制作體驗區,巧妙地將現代博物館融入清代建筑的歷史記憶中,最大限度地保護、傳承好周鐵鎮歷史文脈,既向游客展示了周鐵鎮的風箏文化,又為當地群眾提供了濃郁的地方文化傳承土壤,風箏文化與現代生活“美美與共”。
乘勢而上——舉辦“國際太湖風箏節”,
讓風箏文化“可觀、可感、可參與、可分享”
為響應群眾基礎深厚的民俗活動,周鐵鎮打出“紙鳶牌”,讓民間傳統文化走入千家萬戶。1999年農歷2月19日,周鐵鎮舉辦了首屆竺山風箏節,這一天也成為了周鐵鎮的民間風箏節。2002年在周鐵中學舉辦首屆“中銀杯”風箏節,制作、放飛風箏的活動由此升級為周鐵鎮的一項常規賽事。為培養和激發青少年對風箏的興趣、愛好,傳承風箏制作技藝,周鐵鎮多次舉辦風箏作品展示和交流活動,每年與鎮關工委及學校、社區聯合舉辦青少年暑期風箏制作和放飛培訓班,周鐵小學青少年風箏代表團曾在全國青少年風箏冬令營中榮獲團體和風箏制作一等獎。
在風箏運動“扶搖直上”的同時,群眾性的體育運動也詮釋著周鐵人民的幸福感。自2005年以來,周鐵鎮每年推出一項群眾體育項目,在組織開展柔力球、廣場舞、木蘭劍、空竹等體育活動的同時,還積極籌措資金修建體育健身廣場,為群眾開展全民健身和群眾性體育活動提供保障,并榮獲“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的稱號。
浩瀚太湖碧波蕩漾,扶搖紙鳶凌空斗艷。“風箏節”系列活動帶領觀眾沉浸式體驗風箏文化的無窮魅力,作為聯動不同地市,輻射全省、全國、全球的大型風箏文化活動,風箏文化節將逐步成為講好周鐵故事、展現周鐵形象的重要窗口,成為解讀風箏文明、增強風箏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為“在共同富裕中實現精神富有,在現代化先行中實現文化先行”作出積極貢獻。
趁勢求變——“深化、物化、轉化”助力出圈,開啟風箏傳播新境界
近年來,周鐵鎮切實擔負起新時代新的風箏文化使命,賡續風箏歷史文脈,加強風箏文化遺產保護,打造風箏文化產業平臺,延伸風箏歷史經典產業鏈,致力推進風箏文化“深化、物化、轉化”,推動風箏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悠久的風箏文化為底色,不同的人在周鐵鎮可以感知不同的城市魅力——有的人看見古老,有的人品味青春,有的人享受歸屬……這些都來自一座品質之鎮內外兼修的努力,而品質的力量也讓這座古老又年輕的小鎮逐步走向更廣闊的天地、更遠的遠方。
深化——讓更多“周鐵故事”“周鐵元素”活起來、走出去。近年來,周鐵鎮通過舉辦多元化、高質量的風箏文化活動,更好地引領群眾審美,進一步提升周鐵鎮文化底蘊,讓周鐵古鎮長久地迸發生機與活力。風箏成為周鐵鎮與世界各地交流、交往的“空中舞者”,得益于國際性大賽、大會、大展等多樣化的傳播途徑,這兩年,周鐵鎮的風箏文化不斷“出圈”。開幕式上,情景劇、評彈、非遺舞蹈等藝術形式悉數登場;傳統風箏制作展演,深度感受非遺魅力;公開賽上,胸懷天下的周鐵風箏引來國際風箏放飛高手一較高下,來自澳大利亞、荷蘭、美國、韓國等11個國家的選手給觀眾們帶來視覺盛宴,一個與世界對話的“中國風箏之鄉”潮起太湖、涌動周鐵。
物化——風箏所展現的活力和創造力,正在賦予傳統風箏產品新內涵、新空間、新屬性、新功能。“太湖風箏節”聲名遠揚,在國內外風箏舞臺上大放異彩,實現了讓更多人知道周鐵、了解周鐵、走進周鐵的目標,成為具有周鐵代表性的重要文化符號和獨特的文化品牌,推動周鐵風箏文化在江蘇省及全國范圍內產生廣泛、持續性的影響力。無論是堅守工藝的匠人,還是創意迭出的年輕人,隨著人才與智慧的涌現,周鐵正以風箏文化為紐帶連接古與今,賦予傳統和內涵以具體的形象,一生萬物,生生不息。
周鐵風箏文化遺產跨越時空,傳承久遠。周鐵鎮正在以文化為內驅力,與時代同行,與人民共享,凝聚起社會各界強大合力,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尋找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連接點,并進行創造性轉化,打造更有辨識度的周鐵文化產品和價值符號,不斷推動周鐵鎮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
轉化——風箏文化成為周鐵鎮最基礎、最深厚、最持久的核心競爭優勢之一。風箏是一項集書畫藝術、制作技藝、健身娛樂、競技比賽于一體的文化體育活動,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風箏作為周鐵鎮一項古老的民間體育活動,持續融入周鐵鎮的傳統文化之中,風箏文化逐步成為周鐵鎮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
風箏文化在周鐵鎮的文化版圖上有著“啟明星”的特殊地位。文化如水,潤物無聲。歷史文化是源,城鎮發展為流,源遠才能流長。近年來,周鐵鎮化古為新,延伸文化品牌新觸角,讓周鐵風箏的魅力“出圈”,通過推進風箏文化傳世工程,將豐厚的歷史積淀化古為新。
得益于風箏文化的“轉化”工作,周鐵鎮的文旅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近年來,周鐵鎮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以建設省級經濟發達鎮作為光榮使命,把全面融入區域一體化、太湖灣科創帶作為主攻方向,在產業項目、空間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持續發力,奮力書寫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周鐵篇章”。
周鐵鎮超越、追夢、共享,讓“中國風箏之鄉”綻放絢麗華彩。在漫長的歷史中,它孕育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地域文化,留下了大量歷史價值高、文化內涵深刻、地域特點鮮明的吳文化標識——風箏。周鐵風箏文化是具有江南氣派和太湖辨識度的重要文化標識。周鐵鎮賡續風箏文化基因,做好風箏文化遺存的挖掘、保護、傳承和轉化文章,打造具有江蘇氣派和宜興辨識度的風箏文化地標,推動風箏文化在新時代“流動”起來、“傳承”下去,講好風箏故事、傳播風箏文化、推動風箏申遺……
跨越千年,周鐵風箏,扶搖直上九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