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政南 張勁盛



樂器是歷史文化的物質載體,通過對樂器的收藏與保護可以更好地窺探樂器的發展脈絡,這在人類學、音樂學等研究領域都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出生于內蒙古的包安定就與他的蒙韻馬頭琴博物館正在踐行著這一使命。
包安定出生于1982年,十幾歲的他便踏上馬頭琴的拜師學藝之路,近三十年的馬頭琴學習讓包安定對馬頭琴有了更深的熱愛與追求,在這樣的契機下,包安定于2020年11月創立蒙韻馬頭琴博物館,目前該館擁有展品215件,展品從明清時期到現代時期,風格各異,造型獨特,全面展示了馬頭琴藝術瑰寶的發展演變過程。
2024年初我來到包安定先生的馬頭琴博物館參觀,包安定先生用樸素的言語為我們講述了他的“馬頭琴之緣”。
包安定的馬頭琴收藏之路
包安定出生于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后旗,高中時在老師建議下學習馬頭琴,2002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內蒙古大學馬頭琴專業,在校期間多次遠赴外省演出,在樂隊演出的實踐影響下,包安定萌生了制作電子馬頭琴的想法,在父母、老師的大力支持下,包安定在畢業之際創作出其人生中第一把通電馬頭琴,也是在這個時候搜集傳統馬頭琴樂器,創立馬頭琴博物館成為了他的夢想。
畢業后,包安定進入了人生的迷茫期,直到2009年鄂爾多斯市烏審旗建立馬頭琴文化之都的活動再次點燃了包安定心中的夢想,通過人才引進計劃,包安定順利進入烏審旗馬頭琴文化傳承的隊伍中,這為他日后的馬頭琴事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020年包安定在不懈的努力下和他的馬頭琴藏品在呼和浩特市有了屬于自己的家,也就是今天的蒙韻馬頭琴博物館。直到今天包安定仍然懷揣自己的人生夢想為馬頭琴事業的發展四處奔忙。
時間河流中的四把馬頭琴
包安定通過馬頭琴的產生年代、材料構成、運用場合等將馬頭琴進行多種分類,使參觀者可以更加直觀地感受馬頭琴的滄桑巨變,整個參觀的過程仿佛一場時光旅行,令人如癡如醉。
初進博物館便被屋頂的巨型馬頭琴所震撼,該琴長3.88米,重達80公斤,被稱為蒙韻之最,是整個博物館藏中最大的馬頭琴,該琴在雕刻與彩繪上極為細致,充分彰顯出優秀的蒙古族傳統手工藝。在巨型馬頭琴之下靜靜佇立著四把不同年代與風格的馬頭琴,第一把馬頭琴是包安定根據傳說故事《蘇和的小白馬》1∶1復原而制作的馬骨琴,琴身由馬骨構成,琴弦采用馬尾制,琴首部可以較為模糊地看出馬頭的形狀,該琴反映出早期馬頭琴的傳說形狀,是一把極具收藏價值的馬頭琴。
第二把科爾沁清代馬頭琴形狀的潮爾琴,琴身呈黑褐色,通體木制打造,因年代久遠的緣故,琴箱與琴弦均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損,據包安定講述,這把琴為科爾沁地區喇嘛所用琴,后傳入到色拉西老人手里,深受色拉西老人的喜愛,后來因戰亂此琴流落于民間。2013年冬季包安定在科爾沁參加婚禮時獲悉此琴的消息后便立即收藏,目前該琴的馬首部分保存較為完整,是一把極具歷史價值的馬頭琴。
第三把蒙古國三首馬頭琴,由蒙古民間手工藝人雕刻,三首馬頭琴古代叫汗嘎如迪琴,用于山水祭祀之中,辟邪去豁之用,非民間用物。琴首雕有黃鬃綠馬三頭,下方圈有吉祥輪,有如意寶石鑲嵌,琴首下雕刻盤龍,琴柚仿金剛杵型狀,琴箱通體彩繪呈方形,皮面,通體色彩搭配絢麗,充分體現了蒙古族民族豐富的藝術想象力和獨特的審美追求。
第四把純手工制作包銀馬頭琴,這是一把凝聚了多位匠人心力和體力的結晶。此琴設計理念獨特,做工精細,創意新穎,把蒙古族民間銀飾文化與馬頭琴文化完美結合為一體的藝術巨作。此琴使用4公斤藏銀原料,經下料、熔銀、做鉛托、精加工、焊接、鍛打、雕刻、洗銀等八個工序,共花費18個月時間鑄造而成。它像畫家運筆一樣,心手相應,雕出一組組生動有致圖案,銀飾雕刻細微,盡顯出蒙古族精湛文化藝術水平。
馬頭琴的形制變遷
馬頭琴的歷史悠久,根據史料記載馬頭琴的遠祖為唐代的“忽雷”至宋代出現了其弓弦形式“馬尾胡琴”,自元代起宮廷音樂中一直稱其為“胡琴”,元代至清代晚期,從制作工藝較復雜的梨形琴箱忽雷式樂器形制,推進到制作工藝相對簡單的梯形琴箱的樂器形制,經過了數百年的穩定發展,馬頭琴的形制也成為了歷代馬頭琴手工藝人用于創新和改造的聚焦點,在包安定的馬頭琴博物館中,可以較為直觀地觀察到馬頭琴的形制變遷。
包安定根據馬頭琴的制作年代,將他的馬頭琴藏品劃分為兩大類別,第一類為產出年代較為久遠的,極具歷史價值的觀賞琴,第二類為近四十年以內蒙古、外蒙古為主,還有新疆,河北,黑龍江,青海等地區收藏的各個馬頭琴廠家的標本琴,由遠至近地展現出馬頭琴發展史。
據包安定講述,早期的馬頭琴以羊皮面為主,但穩定性較差,后來人們通過牛皮、驢皮、蟒皮等不斷嘗試,總結出選用皮質的濕度大小,是決定馬頭琴的穩定程度高低的關鍵性之一。隨著時代的發展,馬頭琴迎來了皮面向木面的形制改革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次具有里程碑式的改革使馬頭琴在保留潤澤音色的同時,不再拘泥于所處環境的限制,使木質面馬頭琴一躍成為目前教學、演出的主流用琴。近三十年為主的馬頭琴展區,均是以木面構造琴為主。
三十年來,包安定不僅盡自己所能收集市面上不同形制的馬頭琴,而且還通過自己的演奏實踐去創作適應時代需要的電馬頭琴。2008年包安定將電馬頭琴制作工藝注冊登記在內蒙古自治區版權局,直到目前為止包安定的電馬頭琴已歷經三次改良,目前均擺放于馬頭琴博物館中。電馬頭琴的創作成功得益于包安定對馬頭琴事業的無限熱愛。
靜態藏品中的活態探索
在包安定的馬頭琴博物館中,有一組造型獨特的馬頭琴顯得格外奪目,這組造型怪異的馬頭琴是來自于蒙古國藝人之手,這些馬頭琴是根據蒙古族歷史演變中出現過(有史料記載)的樂器復原品(2019年制作于烏蘭巴托)。
蒙古族部落地域遼闊,在經歷戰爭、遷移等多元影響下分裂出不同的部族,各部族間關于馬頭琴的描述風格迥異。比如運用于宮廷的就與運用于民間的差異較大,有這樣一款馬頭琴,其頭部呈現龍首狀,整體呈金黃色,在琴頸處還雕刻有藍白色的祥云彩繪,在包安定解釋下,我們了解到該琴中出現龍的身影是來源于人們傳統文化觀念的影響,古人認為龍有九個兒子,每個兒子的擅長方向不同,比如次子睚眥弒殺喜斗,所以刻鏤于刀環。七子狴犴似虎好訟,多見于官衙正堂。而長子囚牛最擅長音律,所以人們就把它雕刻在馬頭琴上,這也是一種蒙漢文化交融的體現。
異彩紛呈的雕刻工藝是這組作品的顯著特征,蒙古國手工藝人運用夸張的雕刻工藝,再次還原出史料中的琴制記述,通過多元琴制的還原構造,圖案彩繪的豐富結合,讓傳統史料再次鮮活于樂器中,賦予其新的生命活力。作品在制作的過程中投入了大量心血,通過原有文獻的記述,結合制作者自身文化屬性,從作品選材、雕刻、上色再到打磨歷經數年時間,這不僅是民族手工藝術的匠心展現,更是一種傳統文化的活態探索。
這些豐富多彩的樂器為后人研究弓弦樂器的韻律提供了有效的物質基礎,以及它們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地位等,都具有珍貴的研究價值,真實的反應了歷史上蒙古族音樂文明的高度發達。
結語
在包安定的眼中,馬頭琴就是他一生的事業,一路走來雖然經歷了無數的困難與挫折,但包安定內心對于馬頭琴的摯愛卻從未放棄,一直在努力推廣普及馬頭琴文化,從2005年馬頭琴的電聲化改革到2009年創辦“蒙韻”品牌馬頭琴,從2017年針對初學者編寫的馬頭琴普及書《自學馬頭琴》到2020年創建的蒙韻馬頭琴博物館,嘔心瀝血,無不折射出他的人生目標——把馬頭琴推向世界,讓更多的人認識并喜歡馬頭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