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設計是教師備課的重要環節,但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部分教師布置的作業單一、機械,忽略了作業的有效性,導致很多學生并不能借助作業鞏固知識。因此,筆者結合自身多年教學經驗,對“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的有效設計展開探究,以期能夠有效減輕學生負擔,促進學生更好地成長與發展。
一、小學語文作業現狀分析
目前,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存在著眾多問題,如內容過于單一,總是重復、機械的抄寫;過度依賴教輔資料,缺失選擇性;布置隨意,不切合學生實際;評價方式單一,缺乏意義等。此外,還有很多學生對學習缺乏一定的積極性,再加上教師監督缺失,導致學生作業質量欠佳。
二、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意義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提倡多讀多寫,改變機械、粗糙、繁瑣的作業形式,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學會學習。“雙減”之下,減負增效是教育界的潮流和方向,如何設計作業成為廣大師生和家長關注的話題。
三、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策略
1.作業設計啟發性要強
“雙減”背景下,教師要積極提升作業設計質量,全面凸顯作業設計的啟發性和指引性,不斷開闊學生的思路和視野。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拓展教學內容,在鼓勵學生積累更多語文素材的同時,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類比,以實現“雙減”背景下的作業設計目標。
例如,講解《示兒》一詩前,教師可以讓學生搜集作者陸游生平所作的愛國詩,了解詩人的一生。授課時,教師可以根據這首古詩,拓展另外一首愛國詩,讓學生對比詩人的生平成就、古詩的創作背景等,以此培養學生的愛國之情。
2.作業設計要有趣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感興趣的東西學習動力十分足。因此,教師設計作業時可以加入更多有趣的元素,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效率,讓學生更加深入地掌握和理解語文知識。
此外,教師還可以布置一些勞動類、實踐類作業,如和家人一起做家務、周末去戶外感受大自然、到圖書館讀書、做一項相關調查、搜集一些與課程內容相關的資料等。
3.設計形式要多元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只布置課本中的作業,而忽視了實踐性作業的設計,無法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應用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因此,教師設計的作業形式要多元、多樣,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例如,在部編版三年級語文下冊《守株待兔》一課的作業設計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多元化的作業,鼓勵學生用繪畫、簡報、手工作品等形式去完成。學生可以以所學寓言故事為基礎設計一個簡報,簡報內容不限,但盡量要體現教材內容。
4.作業設計要有層次
因材施教是一項重要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原則,對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深刻的意義。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及學習能力等,選擇適合的方法有針對性地教學,發揮學生的長處,彌補學生的不足,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在語文作業設計過程中,教師可以將這一理念融入其中,為不同的學生設計相應的作業,使不同學生都能夠通過作業獲得進步。
例如,在古詩教學后,教師可以設計三個層次的課后作業,一是要求基礎較差的學生在背誦古詩的基礎上,理解古詩講述的主要內容;二是要求語文基礎較好的學生在背誦和理解的基礎上,能夠表述古詩的含義,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三是要求語文基礎好的學生在掌握古詩中重點詞句注釋的基礎上,能夠有自己的感悟等。
5.優化作業評價方式,增強作業驅動力
在作業設計過程中,優化作業評價模式也是至關重要的。教師從作業中可以全面了解、掌握學生的整體學習情況,從而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給予指導,以加快學生的進步和提升。此外,合理的作業評價對學生的幫助極大,學生從中能夠客觀了解自身存在的問題,并能有的放矢地進行學習。當然,客觀、真實的作業評價還能增加學生的自我認可,增強學生完成作業的驅動力,增加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投入度。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作業設計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地增加作業的多元性和趣味性,還要給予學生更多自主選擇作業的權利,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習慣和特點自主選擇作業形式,以此達到借助高質量的作業全面鞏固課堂學習的效果。此外,教師要積極落實“雙減”政策,合理設計作業量,以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促進學生更好地成長與發展。
作者單位 "陜西省榆林市星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