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志
據報道,前不久,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召開2024年優化營商環境大會,會上發布了“十項承諾”,要求控制對同一企業的調研頻率,絕不讓企業成為“調研樣板間”“走訪打卡點”。不讓企業成“打卡點”,避免“嫌貧愛富”式調研,上海臨港推出的針對性措施,讓人眼前一亮,它體現了優化營商環境、減輕企業負擔的堅定決心,也帶出了一個真問題——如何在減少打擾企業的同時,真實掌握企業的運行情況,讓優化營商環境不留死角?
在優化營商環境的過程中,為了掌握企業的真實情況,讓政策的制定更有針對性,一些政府部門會選擇深入企業調研,來到生產經營的第一線。但并不是走入企業,就能有所收獲。作為重要的政企溝通方式,調研也是一門技術活,調研什么內容,選擇哪些企業,都有著巨大的學問。
如果所謂的調研走訪,只是走走形式,做做樣子,當然發現不了真問題。同理,如果調研時嫌貧愛富,盯著那些明星企業、重點企業,所搜集上來的素材和信息,可能也會存在著失真的情況,無法反映企業需求的全貌。
不是說明星企業不值得調研,恰恰相反,作為一個地區的“招牌”,明星企業無疑有著很強的代表性,通過企業的經營發展情況,能觀察地區營商環境的水溫。但市場環境畢竟十分復雜,不同的行業和領域,不同大小規模的企業,面臨的發展痛點是截然不同的。要讓調研更加全面,讓政策制定更加精準,就不能只盯著明星企業,也應該將注意力放在那些不知名的中小企業上。
明星企業的影響力大,能調動的資源更豐富。經營過程中,一些中小企業面臨的問題,對大企業來說,可能并不存在。盯著明星企業的“樣板間”,容易留下調研的死角,制定政策時視野被遮蔽。
中小企業在審批流程、稅費負擔等方面遇到的難題,反而更具有代表性。在進行調研走訪時,政府與這類企業加強溝通,及時了解企業的意見和建議,才能不斷完善和優化營商環境。換個角度看,頻繁的調研,對企業來說也是一種負擔。盡管一趟調研可能就短短半小時,但為了展現自己的經營狀況,企業往往得準備好幾天。這意味著,成為“調研樣板間”后,明星企業可能得投入大量精力到應付頻繁的溝通中,時間成本高,也會影響企業的正常經營運轉。
所以,要想讓營商環境調研既能深入一線,掌握各類企業的真實需求,發現真問題,也能夠減少對企業的打擾,就應該帶著問題意識,去廣泛地關注不同企業的情況。“樣板間”要看,明星企業要走訪,那些缺少影響力和話語權的中小企業,更應該多去看一看,去深入了解它們的感受和政策訴求。
總而言之,優化營商環境,首先要找準企業痛點、難點和堵點,在深入調研之外,建立常態化的溝通交流機制,制定政策才會更準確有效,優化營商環境才不會留下任何視野盲區。
(摘自《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