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軍
生活中,我們可能遇到過這樣的現象:在沒有任何工具的情況下,你無論使用多大的外力,都不能用手輕易地把一條細鐵絲拉斷;如果先用手將細鐵絲捋直,再用較小的力來回彎折幾次,無需多時便能將它折斷。
如果施加的外力時而是拉力,時而是壓力,會導致部分能量轉換成熱能,積累到某個限度時,金屬構件就會發生開裂。對于這種現象,科學家有著共識,并將破壞產生的原因歸結為金屬疲勞。
金屬也會疲勞嗎?科學家給出的答案是:會的。金屬跟人體一樣,超過了一定限度就會產生疲勞。所謂金屬疲勞,一般是指材料、零構件在循環應力或循環應變的作用下,在一處或幾處逐漸產生局部永久性的累積損傷,經一定循環次數后,產生裂紋或突然發生完全斷裂的過程。
金屬疲勞是變化的外力反復長期作用帶來的結果。但因為金屬在開裂前基本沒有明顯的變形,因此人們很難提前發現。同時,不同于人感到疲勞后稍加休息便可重新恢復體力,金屬疲勞是不可逆的。
據統計,在現代機器設備中,大部分零部件損壞都是由金屬疲勞造成的。金屬疲勞導致的細小裂縫,甚至會引發輪船沉沒、飛機墜毀、橋梁倒塌等災難性事故。
1985年,日本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飛機墜毀,導致數百人罹難。經查,事故的起因是機尾處壓力壁面板出現了金屬疲勞;1998年,德國某列車發生嚴重脫軌事故,其誘因也是一只發生金屬疲勞的車輪鋼圈……在歷史上,因金屬疲勞導致的災難性事故并不少見,如果不能及時發現并定位疲勞損傷結構,其造成的損失難以估量。
瑞士推出一種加入自修復劑的復合材料,使得受損部位獲得“再生”的本領。當飛機外部出現損傷,只需利用便攜式熱空氣噴槍將受損部位加熱至150℃,即可激活材料內部的修復劑。只需60秒的時間,受損部位便可在不改變材料原有結構的情況下實現自我修復,且材料的抗裂能力還會提升至原材料的1.3倍。
在航空航天飛行器、艦船及車輛裝備等領域,這種具備再生能力的復合材料擁有廣闊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