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霽云

布魯諾·巴貝(1941—2020),法國攝影家,出生于摩洛哥。16歲學開飛機和跳傘,25歲成為瑪格南攝影師。半個世紀以來,布魯諾·巴貝在世界各地拍照,見證了許多重大歷史事件。他的鏡頭樸實、精致、仁慈,保留了很多國家和地區社會發展變遷的珍貴記憶。
1960年代,彩色印刷技術尚未完全成熟,布魯諾·巴貝已經率先開始彩色攝影實踐,成為彩色攝影的重要先鋒。這在那個年代,無疑是了不起的創舉,在瑪格南的攝影師里,當時除了彩色攝影先驅恩斯特·哈斯,其他人全部都是黑白攝影。

北京街頭,中國,1980年
1961到1964年間,布魯諾·巴貝選擇意大利作為自己的第一個拍攝地。他把那里的民眾當作一個微型“戲劇世界”中的角色來看待,嘗試捕捉這個國家的內在精神。那些攝影作品后來被出版成書——《意大利人》,成為上世紀60年代意大利人生活和時代的見證。
談到自己對攝影的認識,布魯諾·巴貝坦言,自己受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大師們的影響頗深,如費德里科·費里尼、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等。這些電影大師早期的彩色電影作品如《放大》《愛情神話》等也都是在上世紀60年代拍攝的。

摩洛哥,1997年

亞馬孫河,巴西貝倫市,1966年
1968年,布魯諾·巴貝成為瑪格南正式會員,并于同年記錄了法國巴黎學生運動——“五月風暴”。此后的幾十年,布魯諾·巴貝游歷五大洲,經歷多次軍事沖突,見證了尼日利亞、越南、中東、孟加拉、柬埔寨、北愛爾蘭、伊拉克和科威特的戰爭。
最值得一提的是,1973年他隨法國總統蓬皮杜訪問中國,此后就和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這一生,他來中國拍攝20多次,尤其1973年和1980年的兩次拍攝,他在北京、上海、重慶、新疆、廣西等地,拍攝了大量珍貴的彩色照片,先后出版了攝影集《中國》《中國的顏色》等。

學生們向警察投擲彈丸,法國巴黎,1968年

五月革命,法國巴黎,1968年

法國巴黎,1968年

越南街頭,1972年

海灣戰爭中燃燒的大布爾干油田,科威特,1991年

樂山大佛的腳趾,四川樂山,1980年

一家人,意大利西西里地區巴勒莫城鎮,1963年

受難周朝圣的人群,波蘭,1981年

穆利伊斯梅爾陵墓,摩洛哥,1985年

小學生準備在天安門廣場歡迎時任法國總統蓬皮杜,中國北京,1973年

慶祝鞍鋼投產宣傳畫,中國上海,1973年

戴著紅領巾的兒童,中國,1980年
如果說,羅伯特·卡帕以事件為生命,亨利·卡蒂?!げ剂兴梢运查g為倫理;那么,布魯諾·巴貝似乎懶于赴歷史之約,反而勤于覓日常之態。作為第一位使用彩色膠卷拍攝中國的瑪格南攝影師,他在中國各地的拍攝像是一場“懵懂的邂逅”,而鏡頭里全然是“精致的仁慈”。他不懂中文,卻出乎意外地讓時代標語或街頭布告與人物的神情、姿態構成了隱忍而強烈的內在張力;在中國民眾好奇的瞳孔聚焦下,布魯諾·巴貝的鏡頭語言捕捉著寧靜的質樸和閑適的日常。他的這些攝影作品,一方面顯現出歷史記憶的重要意義,另一方面顯示出膠片藝術的魅力。在數碼時代,這種精致、樸素的彩色攝影已很難見到。
幾十年來,布魯諾·巴貝游歷五大洲,親歷數不清的軍事沖突,卻一直排斥“戰地攝影師”的稱號。“在我看來,攝影是傳遞真相的有力武器。但我不是別人眼中的‘戰地攝影師,我為瑪格南圖片社工作,就像我個人拍攝的關于中國或意大利的攝影那樣。當有一項重大歷史事件的時候,我們可以去見證歷史。比如1968年的時候,我在巴黎拍攝了‘五月風暴,對于歷史檔案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但我并不從屬于在全世界游走的戰地攝影師行列之內,這并不是我的興趣所在?!?/p>
布魯諾·巴貝,無疑是一位特立獨行的果敢冒險家,卻又遠不止于此。他浸浴于不同國家的歷史文化河流,用敏銳的眼光去記錄人們最真實的生活狀態,捕捉國家的靈魂。有人這樣形容他:“他似乎有一種天才的直覺,這種直覺指引他領先世人一步,在最合適的時間站到最合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