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增輝

2024年4月22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走進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
園區內,西部陸海新通道重慶無水港運營調度中心。大屏幕上的地圖,以重慶為坐標點,繪就了聯通世界的“大動脈”:向西,中歐班列直抵歐洲;向北,“渝滿俄”鐵路縱貫南北;向東,長江黃金水道聯通中部地區和長三角;向南,西部陸海新通道跨山越海。
西部陸海新通道,這是習近平總書記近期考察中,多次關注的一條貿易線。“這條通道有哪些成本優勢?效益如何?”“沿途還有什么障礙?”現場,總書記問得細致。
“從重慶到廣西欽州,再過馬六甲海峽,比沿長江黃金水道,經東部沿海再南下節約了10~20天。”
還有一組數據令人感嘆。重慶相關負責同志介紹:“西部陸海新通道覆蓋121個國家和地區503個港口,2023年‘新三樣出口88.2億元、同比增長近一倍。”
多少年來,滔滔江水帶著西南各地的山貨土產順流而下;東南的布匹棉紗,伴著鏗鏘的川江號子溯流而上。而今,鐵路、公路、航線輻射八方,重慶的發展也將放在中國、放在歐亞大陸、放在世界的視野下去考量。
“物流是實體經濟的‘筋絡。”習近平總書記有感而發,“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對于推動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對外開放格局具有重要意義。要把這一標志性項目建設好、運營好,帶動西部和內陸地區高水平對外開放,形成交叉聯網的樞紐。”
園區內,重慶鐵路集裝箱中心站晝夜吞吐不息。過去這里是個不起眼的小站,如今因中歐班列和西部陸海新通道聯通世界。鐵軌、火車、集裝箱,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深度融合。
十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德國杜伊斯堡,見證了最先開行的中歐班列“渝新歐”的強勁運力。火車正是從重慶這座車站出發,向西、再向西,越山嶺、穿戈壁、過邊境,古老的絲綢之路重煥生機。
這些年,西部陸海新通道的“朋友圈”不斷擴容。西部地區與周邊13個國家接壤,邊境線長達1.8萬多公里。南向、北聯、東融、西合,又何止重慶一地?在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座談會上,每一個省份都列出了開放的成績單:陜西,去年對中亞國家進出口總額增長178%;新疆,去年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45.9%;廣西北部灣“一灣相挽十一國”,平陸運河的建設如火如荼,建成后將成為西南地區最便捷的水運出海通道。
貨車司機、列車司機、裝卸工人,還有場站管理人員,爭相向總書記講述:
“出口的主要貨物由傳統產品向‘新三樣轉變。”
“重慶制造的新能源汽車、筆記本電腦,在海外銷路好得很!”
“回程空箱率低了,國外的產品,從這里走向全國……”
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建設,要義是暢通,關鍵是協同,而核心正是創新。
開放,對于西部來說,不僅是擰成一股繩走出去,也是發展實力的一把量尺,要到國際市場上去經風雨。
擁有我國41個工業大類中的39個、全部31個制造業大類,重慶是當之無愧的制造重鎮。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三線建設,到改革開放后的工業振興,再到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提質增效,共同鑄就了開放的底氣。
習近平總書記走進重慶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成果展示廳。
中德合資研發的氫動力發動機、技術領先的納米時柵、我國最大型號船舶渦輪增壓器、我國首臺“大排量小型化活塞式發動機”,還有首創三位一體技術的血液透析機……琳瑯滿目的創新創造,都在傳遞著新質生產力之于開放的意義。
聽聞研制的海上風電機組整機國產化率為99%,習近平總書記很是感慨:“當年我在福建工作的時候,中國還沒有海上風電。曾幾何時啊!”
“重慶的制造業有自身的結構特點、有相應的優勢。家財萬貫不如一技在身。盯準了就持續干,堅定不移、久久為功。”
(摘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