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磊 孫勇

藕纜橋,這個詩意的名字屬于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高橋鎮的一個村,它有著AB兩面——
A面,有著悠久耕讀傳統的江南古村,集聚了全國各地的小吃,號稱寧波的“曾厝垵”;B面,外地人居住最密集的區域,是不少外地人來寧波的第一站,因為城中村管理不善,被不少人吐槽“亂”。
看似矛盾的兩面,映射的是城中村普遍存在的治理難題。“小馬拉不動大車”使得當地社會治理工作一度陷入窘境。海曙區通過充分調查研究,以物業“小支點”撬動治理“大格局”,破解基層難題。
曾幾何時,藕纜橋村在寧波很有名,但出名的方式卻不太光彩:房屋著火、交通事故、打架斗毆,被媒體屢屢曝光;當地民生問政平臺上,投訴更是不少。
藕纜橋村距離老城區近,且居住成本相對較低,因而吸引天南海北的人匯聚于此。這一點,從村里的餐飲店可見一斑:江西瓦罐湯、貴州烙鍋、四川火鍋、廣西螺螄粉……走在村里,各色小吃店的招牌讓人眼花繚亂。同時,民居、廠房、公寓、商鋪一應俱全,還有兩所學校、一個菜市場。
人氣旺了,村里的生活配套產業紅紅火火,但問題隨之而來。商鋪占道經營、私搭亂建比比皆是。亂停車問題最為明顯,全村約有1500輛汽車,停車見縫插針,一條短短的藕纜橋東路,過夜車超過600輛。“村里的路堵成一鍋粥是常態,開車出門非常鬧心。”在村里住了近20年的葛師傅說。
然而,看似蓬頭垢面的藕纜橋村,曾經是一個充滿靈氣的江南古村。
藕纜橋村水系發達,是一個有800多年歷史的典型江南古村。走在村里,隨處可見老墻門、老廟、石板路、石拱橋……一派江南水鄉的風景。
因地理位置優越,藕纜橋村成為不少外地人落腳寧波的第一站。這幾年冒出不少村辦企業、廠房、店面房等。快速推進的城市化也讓藕纜橋村迷失了方向,這個小村日漸承擔不起壓在頭上的治理重擔。有人用“三錯”來形容藕纜橋村:城市與鄉村錯位融合,產業與生活交錯布局,歷史和現代錯落交織。
在高橋鎮紀委書記、高橋鎮南區黨委書記余偉曙看來,“藕纜橋本質上是一個村,但又承載了社區功能,小馬嚴重拉不動大車,很多事情沒人管”。
當初,對于藕纜橋這個城中村的出路,有過許多討論。拆,是很多人的想法。“我們村離城區近,不少村民希望拆遷重建,住進樓房。”藕纜橋村黨支部書記李陽說。
“一拆了之是輕松了,但一定不是最優解。”對此,從海曙區決策層到高橋鎮班子,有著一致的意見,高橋鎮黨委書記段謨法說:“大拆大建,既不現實,也不可持續。拆了一個藕纜橋容易,全寧波類似的地方多著呢,難道都去拆?”
拆不了,那就只能管起來。那么,誰來管?海曙的破題之路從一項叫作“零星房屋管理優化”的工作開始。
在海曙區領導看來,零星房屋管理優化是提升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重要舉措,通過黨建引領、多元參與、共治共享,可以探索出基層治理新路徑。
這項改革舉全區之力。區里專門成立了由主要領導牽頭的領導小組,區級部門整合資源清單與試點單位對接,為其賦能。
在藕纜橋村,余偉曙和村班子干了一件大事:成立區域共治委員會,由村委會牽頭,吸納區域內村民、網格員、企業主、商鋪商家、公寓樓經營方、租戶等各群體代表進行自治議事,營造“微自治”生態。
委員會成立后,一系列亟待整改的問題被擺上議事日程。首先就是要找一家專業的物業公司來管理這個城中村。
張耀魁,寧波某物業公司的高管,在這個行當干了20多年。當鎮領導找上門表達這一訴求之后,他的第一反應是:“這事,不太靠譜。”的確,在一個開放式的大型居民區搞物業化管理,沒人干過。
企業考慮的是成本和收益,張耀魁經過反復核算,始終沒有答應。鎮里明白企業的顧慮,開出了新條件:由村里與該物業公司成立合資公司來推進項目試點,探索可復制推廣的經驗。
最終,張耀魁決定試一把!
物業公司成立了,縈繞在大家心頭的顧慮一點也沒有減輕:在一個沒有交物業費、停車費習慣的居民區搞物業管理,老百姓會買賬嗎?賺不到錢的話物業公司靠什么維持?
不論是鎮領導,還是物業公司管理層,都不敢打包票。新成立的物業公司,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規范停車。
搭建智能化管理平臺,安裝道閘、劃出單行線、停車位,招聘保安……物業公司出資100萬元,對全村基礎設施來了一場改造提升。
專業團隊在村里重構了一套交通體系——藕纜橋西路道路一側全部安裝道閘,村中道路規劃單行線,地面劃設消防登高面和臨時停車位;村內實施主路雙向行車,局部單向行車,村道環線打通;路口有保安值守,對誤入單行線路段的車輛進行引導。
為了順利推進落閘工作,大家早有準備。
對于有疑慮、有問題的村民,余偉曙帶領鎮村干部和共治委員會的成員挨家挨戶上門做思想工作。
“物業公司是村集體自己的企業,業務做大了我們也能分紅。”
“藕纜橋是大家的家,把村里管好了,大家住著才更舒心。”
……
最終,在藕纜橋村村民代表大會上,村里的交通優化提升方案順利通過。
藕纜橋村這場基層治理的創新實驗,帶來了什么變化?
在藕纜橋村的物業公司辦公室里,社工、城市管理人員、公安人員“三大員”的照片掛在墻上。
村里要素主體多,藕纜橋村專門建立公寓樓、企業、商鋪、道路、村莊5個區塊功能型黨支部。老百姓有事找得到黨組織,村里大事小情,有人管了。
村里所有保安人員分為兩班24小時值守,一個班組六七人,在全村巡邏。昝師傅住在村里,也是這里的保安,看到車輛違停,亂闖單行線,就會一陣小跑上前提醒。
在村里,昝師傅除了是保安,還承擔著發現和反映問題的職責:執勤中一旦發現問題,馬上反映給24小時值班的物業,物業無法解決的事情,第一時間反饋給相關部門。前端有物業公司,后端有執法力量兜底保障。“怎么管”有了具體抓手,讓“管得好”成為可能。
哪怕停車費定價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物業團隊也經過了一輪輪的論證。針對村民,提供優惠的包年包月價格,甚至連親屬入村免費停車幾次都考慮在內。這一套組合拳成功“治愈”了停車亂象。
現在的藕纜橋村,一幅充滿煙火氣的市井畫面映入眼簾。沿街店面燈火閃爍,下班人行色匆匆,老人帶娃哄逗交織,外賣小哥排隊等待取餐……曾經下班時間村道上的叫罵聲、“路怒族”急促的喇叭聲基本沒有了。
秩序帶來產業的興旺。藕纜橋螢火蟲市集成為全新生活服務場景。夜色里,藕纜橋東路燈火璀璨,幾十家攤位整齊有序,小商品、小吃琳瑯滿目,滿溢著煙火氣,深受周邊居民歡迎。
藕纜橋,曾經的曼妙身姿正在回歸。
(摘自《浙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