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西中
陜西韓城是《史記》作者司馬遷的故鄉,褚錦鋒在此擔任三年多市委書記。他曾在多個場合談到司馬遷,認為《史記》是千百年來中國人評判是非的參照標準。
然而《史記》記載的諸多歷史教訓并未令褚錦鋒警醒,去年3月中旬,陜西省紀委監委發布消息,陜西省果業中心黨委書記、韓城市委原書記褚錦鋒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查。
今年4月,官方披露有關褚錦鋒的更多貪腐細節。陜西省紀委監委指出,褚錦鋒是集政治蛻變、經濟貪婪于一身的腐敗典型,盲目舉債,鋪攤子上項目,被“政治騙子”騙走500萬元。
褚錦鋒是如何被騙走500萬元的?官方披露的信息顯示,這與一個謊稱在中央某機關工作的李軍(化名)有關。2018年7月,擔任韓城市委書記僅三個月的褚錦鋒在北京結識了李軍。
彼時的褚錦鋒從市長升任市委書記,特別是又當選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職務和身份的變化激發了他的野心。褚錦鋒萌生出要干大事、居高位的想法,“錯誤地認為不僅要能干事,關鍵還要讓領導知道自己會干事”。
此時,在當地企業老板王某的引薦下,褚錦鋒結識了李軍。李軍告訴褚錦鋒,自己認識“大領導”,可以為其在職務晉升上提供幫助,兩人一時竟以兄弟相稱。
同年8月,李軍提出要500萬元“活動費”,褚錦鋒遂安排韓城市一家市屬國有企業董事長斯某,挪用公款450萬元轉給李軍。
1個多月后,李軍再次提出需要100萬元。這次,褚錦鋒向一個曾在韓城市承攬過綠化工程的私人老板索要100萬元轉給李軍。
此外,為了表達誠意,褚錦鋒還為李軍的女兒在韓城市安排了工作。
但李軍并沒有幫褚錦鋒搭上“天線”,相反,褚錦鋒還為此失了“底線”。2020年8月,李軍被北京警方抓獲。一年后,李軍因犯詐騙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3年。
擔心結交“政治騙子”跑官買官一事敗露,褚錦鋒于2021年先后兩次到陜西省紀委監委說明情況,謊稱自己與李軍交往,是為韓城光電產業爭取資金,兩人并無經濟往來。
之后,褚錦鋒向西安某商業運營公司法定代表人張某索要430萬元,并將自己收受他人的300萬元一起拿出,用于彌補挪用公款的窟窿和上述國有企業的損失。
被查后,褚錦鋒在懺悔書中用“癡狂”二字形容其當時的狀態,“只想著出政績,一門心思往上爬,錯誤地認為自己靠山不高、圈子不大,便在拉關系、找‘貴人、搞攀附上動心思”。
在擔任韓城市市長伊始,褚錦鋒就向外界釋放出大張旗鼓“搞項目”的鮮明信號。在履新韓城市市長后所作的首份政府工作報告中,他明確提出“打造千億精細化工園區”“推進24個景區重點項目建設”“重點實施140個城鎮建設項目”。
官方資料顯示,從2015年12月到2021年8月,韓城市有545個項目存在無立項審批手續、未辦理施工許可證、無土地手續等違規問題,其中67個項目由褚錦鋒負責決策和實施。
上馬大量項目要耗費巨額資金,褚錦鋒的思路是“打擦邊球、闖紅燈”。他把黨中央的部署要求拋之腦后,既不嚴控新增政府債務,也不嚴防隱性債務風險,甚至不惜違紀違法。
“褚錦鋒的案例比較典型,他急功近利,大搞所謂政績,‘接天線的目的就是快速獲得晉升。”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表示。
對于如何防止“政治騙子”行騙,竹立家說,從源頭看,最根本的是壓縮“政治騙子”行騙的空間,要對崗位權力進行制約和監督,公開、透明、公正、依法規范權力運行和行使過程。
中國廉政法制研究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彭新林認為,“政治騙子”問題嚴重污染政治生態和社會風氣,這從側面暴露出一些地方干部管理和選拔工作存在漏洞,以及風氣不正的問題。
彭新林認為,防止“政治騙子”行騙,根本的辦法是要鏟除“政治騙子”的滋生土壤,構建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具體而言,即樹立正確的選人用人導向,落實好新時期好干部標準,堅決防止一些干部“接天線”“抱大腿”“吃快餐”“走捷徑”。
此外,彭新林提到,相關部門應進一步織牢織密監督網絡,用明規則取代潛規則,堅決懲治跑官要官、買官賣官、拉票賄選等非組織行為,真正不讓老實人吃虧、不讓投機鉆營者得利。
中國廉政法制研究會常務理事、華東政法大學紀檢監察學院教授魏昌東認為,“政治騙子”借助虛構的事實行騙,是一種客觀社會現實,治理此問題的關鍵,是深入探究“政治騙子”生存的土壤與環境,進而探究其作用的機理,以提出有針對性的治理策略與方案。
魏昌東認為,“政治騙子”的生存空間,既包括他們本身存在的政治環境,還包括“政治騙子”所鼓吹、編造的那一系列的職位晉升通道。“政治騙子”得逞往往是利用官員謀求以不正常路徑“超常發展”獲得晉升的心理。
多位專家認為,“政治騙子”治理是系統工程,除了壓縮“政治騙子”的生存空間,對地方“一把手”加強監督也是重要的一環。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