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愷頔
美術教育在現代與當代藝術教學領域中扮演著核心的角色,它不僅是加強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關鍵要素,而且能夠有效喚醒學生的藝術的天分,進而培育他們的審美鑒賞力,增強個人的文化修養,并促進其創新能力的發展。在學科融合的教學實踐中,現代藝術理念的引入已經取得了突出的成效。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也催生了新的藝術教育策略,研究者應當深入探討如何利用新媒體技術來優化和創新美術教育的教學模式,使美術教育出新出色出彩。
由張萍萍所著的《美術教育與現代藝術》一書,探討了美術教育的意義、功能和教學機制,書中緊扣信息時代的脈搏,將新媒體作為核心要素納入討論的范疇。本書一、二、三章探討了美術教育的功能與理論概括;四、五、六章從新媒體的視角出發,細致探討了美術教育的運行機制、教學實踐和人才需求;七、八章則探討了現代藝術的理念和實踐整合進美術教育的體系之中的具體策略。本書為美術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理論指導和實踐策略,也為藝術學者和愛好者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
以美育為目的,發掘新媒體時代藝術教育的重要性。在新媒體時代,藝術教育的重要性愈發凸顯,它不僅關乎個體審美素養的提升,更是培養創新思維和社會適應能力的關鍵。作者在書中引用魯道夫·阿恩海姆《藝術心理學》的研究:“感覺器官的重要性幾乎成為人們認識生活的重要源泉。”此外,傳播學家麥克盧漢曾言:“媒介是人的延伸。”如果說人原初的感官是認識生活的基本道具,那么新媒體時代下,豐富的媒介資源則可以讓藝術教育變得更加豐富深邃。藝術不再是單一的、靜態的欣賞對象,而是變成了一種動態的、互動的體驗過程。通過互動式的教學平臺,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對象,而是變成了主動探索和創造藝術的主體。這種轉變極大地拓寬了藝術教育的邊界,使得每個學習者都能夠更加便捷地接觸和參與藝術活動,也有助于提升整個社會的審美水平和文化素養。
以實踐為導向,基于新媒體的美術教育教學實踐。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美術教育教學實踐正經歷著深刻的變革。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新媒體技術,如互聯網、社交媒體、互動軟件等,為學生創造互動和參與式的學習環境,這種教學實踐不僅增強了學生的視覺和審美體驗,也促進了其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發展。首先,新媒體技術使得美術教育資源更加豐富和易于獲取。在線博物館、數字畫廊和虛擬工作室等資源為學生提供了廣泛的藝術欣賞機會,學生有機會接觸到世界各地的藝術作品和創作技巧,從而拓寬藝術視野。其次,新媒體工具如數字繪畫軟件、在線協作平臺等,為學生提供了新的創作手段和表達方式。這些工具不僅能夠模擬傳統美術材料的效果,也為學生創作提供了更便捷的手段,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最后,社交媒體和在線社區為學生提供了展示和分享作品的空間,也為他們搭建了與全球藝術愛好者交流和互動的平臺。在教學方法上,新媒體技術支持了更加個性化和差異化的教學。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和能力水平,設計定制化的學習路徑和活動,通過數據分析和反饋,教師能夠更有效地評估學生的學習進度和需求,實現精準教學。
以人才為核心,提高新媒體時代下美術教育工作者的職業素養。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美術教育工作者需具備深厚的專業知識、熟練掌握新興技術,以適應藝術領域的快速變化。一方面,教育工作者應當了解數字媒體藝術、3D技術、虛擬現實等前沿科技,以創新教學方法和提升學習體驗。另一方面,跨學科整合能力亦至關重要,教育工作者需將美術與科技、文化、傳播等領域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綜合素質。本書作者提出“創作性藝術教學”這一概念,旨在強調在新媒體時代下,美術教育工作者應超越傳統的教學模式,轉向更加注重學生創造力和個性化表達的教學策略。“創作性藝術教學”不僅要求教師具備豐富的藝術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還要求其能夠靈活運用新媒體工具,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成為真正的“創意藝術教師”。總之,新媒體時代要求美術教育工作者在技術應用、教學創新、跨學科整合、批判性思維、溝通協作及終身學習等方面展現出全面的專業素養。
作者單位 韓國祥明大學
【編輯:李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