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是兒童節。我國傳統文化十分注重兒童的“養正”教育,正所謂:“少年養正,正身正心?!鄙碚?,筋骨正;心正者,行為端。筋骨中正,才能茁壯成長;行為端正,亦能避禍趨福。
目前,我國許多青少年深受脊柱側彎的折磨。處于生長發育階段的青少年本身就筋骨柔弱,加上學業壓力大,很多孩子長時間伏案學習,且坐姿不正,久而久之,就導致脊柱側彎的發生。
從生理結構上看,經筋和骨骼遍布人體,內護臟腑,外連關節,主司運動之職。筋附于骨,骨連著筋,筋骨相互連接、相互統一,正常狀態(健康狀態)下,經筋與骨骼處于“筋骨平衡”的狀態,而這種平衡一旦被打破就會出現一系列問題。所以無論是預防脊柱側彎還是脊柱側彎的康復,系統性的調攝經筋都十分重要。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中醫診療法-古本易筋經十二勢導引法”中的每一勢都針對性地疏導人體的一條經筋,濡養相應的經絡和臟腑。加之不受練習場地和時間的限制,能及時消除身心疲勞,適合現代人學習使用。青少年習練,可強筋壯骨,促進成長發育;成人習練,有助于緩解身心疲勞。
強筋壯骨導引方
此方取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醫診療法-古本易筋經十二勢導引法”中的“預備勢導引法”,通過形體的蜷曲和伸展,使經筋張弛舒展、關節滑利有力。長期堅持,可正形、柔筋、和氣,達到強筋壯骨的效果。

動作分解(圖1-圖9)
1.松靜站立,自上而下放松。咬牙,舌抵上腭,雙目平視,調勻鼻息。
2.屈膝下蹲,兩手抱膝,低頭成團狀。
3.身體重心依次向前、向右、向后、向左移動,重心還原。
4.兩手扶膝,低頭塌腰,膝蓋挺直。
5.十指交叉,翻掌心向下,兩臂伸展,起身上托。
6.兩手抱后腦,兩臂打開,依次抬頭、挺胸、挺腹、挺腹股溝。身體還原放松時用力發“咳”聲。
7.兩手十指交叉,上托。
8.兩臂左右分開至水平位,手指同時向外伸展,然后握拳。
9.兩臂下落時,依次放松肩、肘、腕、手指,恢復松靜站立。
要點提示
以上導引動作合為1次,重復導引3次后,恢復松靜站立。“預備勢導引法”要求導引時要完成形體的蜷曲和伸展,一緊一松,重復交替進行。達到伸筋拔骨的效果,使筋歸槽、骨對縫,使習練者形正、氣和、體柔。預備勢導引法有助于促進周身氣血運行,使之達到末梢(手指、腳趾、頭面)起到行氣活血的作用。
舒展筋骨導引方
此方取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醫診療法-古本易筋經十二勢導引法”中“韋陀獻杵第二勢導引法”。通過疏導手少陽經筋,濡養手少陽三焦經,以增強三焦氣化功能,舒展頸、肩、肘、腕、指等關節處經筋,對于長期伏案學習的學生,有伸筋行氣、消除疲勞的功效。

動作分解(圖10-圖15)
1.松靜站立,自上而下放松;咬牙,舌抵上腭,雙目平視,調勻鼻息。
2.右腳向右跨一大步,屈膝下蹲,呈大馬步。
3.兩手轉掌心向前,在體前捧起,向內收。
4.在胸前翻掌心向上,兩臂用力,掌心向上托。
5.兩臂上托時保持指掌壓平,掌心向天,抬頭。
6.上托至極限后,兩臂左右打開。
7.頭部恢復,雙目平視,兩臂伸至水平位,捲指握拳。
8.兩臂放下,依次放松肩、肘、腕、手指,同時慢慢起身。
挺拔身姿引方
此方取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醫診療法-古本易筋經十二勢導引法”中“九鬼拔馬刀勢導引法”。通過模仿古代騎兵拔馬刀的姿態,對脊柱周圍經筋進行左、右螺旋式舒展,可有效緩解頸椎、胸椎、腰椎等處的疲勞,使脊柱周圍經筋的張力恢復平衡。

動作分解(圖16-圖25)
1.兩腳并攏,松靜站立。舌抵上腭,雙目平視,調勻鼻息。
2.兩手臂從體側捧起,掌心向上與肩平。
3.右臂上舉,左臂下落。
4.兩臂同時屈肘,右手臂從后方夾抱頸項,手指帶住嘴角。
5.左手大拇指抵住后心,手背靠緊背部。
6.胯部以下保持不動,上身保持正直,雙目平視,向左后方旋轉180°,呈“九鬼拔馬刀右勢”。
7.形體慢慢放松,還原至正身位,兩手臂打開呈側平舉,掌心向上。
8.左臂上舉,右臂下落。
9.兩臂同時屈肘,左手臂從后方夾抱頸項,手指帶住嘴角。
10.右手大拇指抵住后心,手背靠緊背部。
11.胯部以下保持不動,上身保持正直,雙目平視,向右后方旋轉約180°,呈“九鬼拔馬刀左勢”。
12.慢慢放松,還原至正身位,兩手臂打開呈側平舉,掌心向上。
13.右勢與左勢合為1次,重復導引7次后,還原成正身位。兩手側平舉,轉掌心向下,握拳。手臂放下時,依次放松肩、肘、腕、手指,恢復松靜站立。
要點提示
以上放松肩頸導引方和挺拔脊柱導引方,7遍為1組,每次做2組。可分別于上午、下午各做1次。
通過習練放松脊柱的中醫導引方,可以幫助松弛、舒展脊柱和附近肌群,進而疏通阻滯的筋脈。堅持習練,不僅能改善不良體態,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腰背酸痛問題,暢通氣血,增強體質。
責任編輯/李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