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懷揣教育初心堅守崗位,擔當育人使命奉獻青春。用愛澆灌學生心靈,用心陪伴學生成長。工匠精神銘記于心,鈞瓷發展本土典范。與時代同行,做美育的踐行者和開拓者,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健康成長。
郭君健,男,漢族,1982年12月生。他于廣西藝術學院畢業后從事和鈞瓷相關的教學工作,常年置身于鈞窯本土,帶領學生投身鈞瓷研究和創作中,指導學生參加各種專業競賽,獲得省級比賽一等獎8次,其以賽促學的務實教學方法和教育理念受到一眾學生和家長的信任和支持。
1懷揣藝術夢想,秉持從教初心
郭君健自2005年從廣西藝術學院畢業后來到許昌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任教已有18個年頭。從教至今,他始終堅持在教學第一線,在工作中踐行“以德立身,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作為教育工作者,郭君健始終明確身上的責任,教學中以德為先,堅守自己的從教初心,用愛與責任詮釋“為人師表”的使命擔當。
近年來藝術專業擴招,很多學生將藝術專業當作升學通道,并非真心熱愛其專業。面對這種情況,他作為一名專業帶頭人,積極與學生進行溝通,了解學生的真實需求和動機,通過課下與學生交流,分析社會就業形勢和設計專業的就業前景,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學習改變命運。同時,他號召優秀畢業生返校為在校生講解自身的創業故事,激發學生對專業的興趣,積極向學院領導申請政策上的支持,開展專業性的培訓活動,組建專業興趣小組,將學生的興趣拓寬到更深層次,讓學生在快樂和自信中汲取知識、追求進步。
郭君健堅信,心中有愛才能胸懷天下。在教學中堅信“平等教學”的教學理念,他認為作為一名高校教師,老師的任務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學生步入社會的啟蒙導師,老師不能夠以高姿態去對待學生,而是和學生建立平等的關系,這樣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朋友的姿態帶領他們在求學路上不斷前行。他強調教育的核心在于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教育的目標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對人性和內心教育的深刻關懷。他鼓勵學生在學習中要培養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為重心,把握教育的本質,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更好的教學內容。
2堅持傾囊相授,擔當育人使命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郭君健扎根于鈞瓷領域進行十余年的研究,為了使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更好地傳承與保護,他致力于培養對鈞瓷研究有著濃烈興趣的學生,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傾囊相授。
郭君健非常注重學生的實踐環節,他作為學院實踐教學教研室主任,積極開拓實踐基地建設,通過不間斷地走訪和企業溝通,近五年成立陶瓷專業實習實訓基地20多家,極大地解決了學生崗前培訓的壓力,讓陶瓷企業一線專家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同時,他積極探索教學新模式,其“項目驅動型快速設計”被學校評為第一批轉型發展項目(特色課程類),讓項目進課堂,使學生真正了解企業需求,針對性地調整學習方向,也使學生通過團隊協作,認識到自己有什么專業優勢和不足,帶著問題進行學習。之后在進行創作時,他們相互協作、交流溝通,充分認識到不同角色的重要性,通過團隊分工合作提高效率,感受到團隊的重要性。該課程項目“項目驅動型快速設計”被評為學校教學改革成果一等獎,他堅信身教勝于言傳,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對學生進行逐一指導,從課件制作到學生錯誤分析無一紕漏,每一步都帶領學生認真操作。經過郭君健的指導,多數學生在鈞瓷研究和創作方面都取得了優秀成果。
3堅守初心使命,用愛溫暖人心
郭君健在高校設計專業深耕18年,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和深厚的學科知識,不僅在學術領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且也深受學生和同事的愛戴和尊重。總是懷揣一顆以誠待人之心,想他人之所想,解他人之所憂,在學生們中具有極佳的口碑。
郭君健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是學業上的成就,也包括生活上的困難和需求。郭君健從教期間曾有一位學生因失足從床上摔落,治病需大額醫療費用。在了解學生的情況后,他不僅伸出援助之手為學生捐贈5 000元,而且呼吁學生、學校以及社會各界人士一起伸出援手,為學生籌款并幫助他尋找可以提供醫療援助的機構或組織。在此期間,郭君健還幫助該學生樹立信心,鼓勵學生保持樂觀的態度積極面對生活。
疫情期間,郭君健用真誠的陪伴、真心的守護為學生送上溫暖。疫情期間,很多學生封閉在家,由于學校的各種作業種類較多,心理上產生一些情緒,他通過作業的批改敏銳發現部分學生問題,并及時和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借助網絡平臺與學生保持聯系,了解學生的情況,鼓勵學生積極面對疫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向學生傳遞樂觀、積極、正向的心態。
疫情期間,上好每一堂課是郭君健始終堅守的初心。郭君健患有坐骨神經痛,發病期間翻身下床都很困難,但是并不影響他對于教育事業的熱愛和投入。在課堂上仍然堅守崗位,強忍疼痛為學生講課,遇到難的知識總是不厭其煩地講解,將自己的心血和智慧貢獻給學生和教育事業。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日常生活中,始終是學生的良師益友和堅強后盾。
在他多年的教學生涯中,每年教師節都收到許多學生的感謝信和祝福。學生們在回憶中感慨:他不僅教會了我們知識和技能,讓我們擁有了更寬廣的視野,更是我們心靈和精神上的指引。
4潛心扶身泥土,寸土書寫職責
郭君健注重美育的教學和實踐,注重培養學生對藝術理解的動手能力,帶領學生們在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的過程中真正感受和體驗藝術的美,并鼓勵他們嘗試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感受藝術如何與時代同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經過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他在鈞瓷技藝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上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為使得學生能夠深入了解傳統文化的精髓,了解黃河文化、中原文化的厚重,做到文化自信。郭君健多次帶領學生去黃河邊取樣,讓陶瓷材料回歸本源,用“黃河土”來燒制陶瓷,期望從源頭重塑高位文化的文化自覺,以“黃河魂”來引導廣大青年學子熱愛這片生育、養育我們的土地,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河南日報》以“他用鈞瓷講出黃河故事”為題進行報道,2019年12月《人民日報》(網絡版)對郭君健的陶瓷思政創作感悟進行報道。
對于瀕臨滅絕的非遺制陶技藝,他鼓勵學生對傳統非遺匠人進行口述史的整理和研究,經常帶領學生深入瓷區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進行采訪(見圖1),為后人研究鈞瓷文化積累研究素材,針對非遺傳承人遇到的各種社會問題現象,積極向政府建言獻策。同時,也期望學生學習方法多元化、多樣化,通過跨界學習提升自主性和自覺性。針對學生非遺匠人口述史采訪的成果,積極與學報鈞瓷欄目進行溝通,舉薦一些優秀稿件,作為成果出口得到發表,提升學生的學業自豪感。
在科研反哺教學方面,由于專業突出,他成功設計制作作品《許昌艦鈞瓷禮品》(見圖2),主持設計曹魏古城南大街《精打細算》大算盤銅雕和曹魏古城南城門《忠義千秋》《魏武揮鞭》浮雕,同時主持設計的許昌學院鈞瓷文化藝術館獲得中州杯獎,該館也是河南省首個非遺文化進校園的專業性非遺展示館。
在國際交流方面,2018年在俄羅斯中共六大會址展覽館進行推介鈞瓷國際交流講座,河南省政府外事辦公室網站對其國際交流活動進行整版報道。他也成功策劃了河南省首屆三國文化藝術設計作品展系列活動。平凡的崗位,不平凡的堅守與付出。18年的教學生涯,郭君健始終熱愛學生、關心學生,郭老師用自己的方式踐行了“四有”好老師、“四個引路人”和“四個相統一”的崇高要求,他先后榮獲“中原英才計劃—中原青年拔尖人才”“河南省技術能手”“許昌英才計劃B類高層次人才”“許昌市首屆優秀專家”等稱號。
(文稿由許昌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教師常爽提供)
郭君健
許昌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教授
河南省陶瓷學會副理事長
許昌市工藝美術學會會長
清華大學陶瓷藝術設計系訪問學者
禹州市神垕鎮科技副鎮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