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種雞人工授精技術是雞場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之一。為提高瓢雞種蛋受精率,進一步深化東西部協作,促進鎮沅瓢雞在低海拔地區推廣養殖,現就瓢雞人工授精的優勢、種雞選擇與管理、人工授精技術要點進行詳細闡述,供同行和廣大養殖戶參考。
關鍵詞:瓢雞;人工授精;技術
瓢雞是中國稀有的地方雞種之一,原產地為云南省普洱市鎮沅縣,該品種具有性情溫順、適應性強、肉品質優良等特點[1],其肉質細嫩、味美、營養豐富,肉質比土雞更香更細更甜,可與山雞媲美,有較好的滋補藥效,是肉食品中的佳品,更是放心的生態肉食品,深受人們喜愛,有“人間小鳳凰”之美稱。金山區對普洱市對口幫扶工作,為了進一步深化東西部協作,加大產業扶貧力度,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在滬滇兩地多部門的共同努力下,鎮沅瓢雞取得了入滬許可,并于2020年引入上海市金山區試養。高海拔的瓢雞在低海拔地區試養成功后,相關部門計劃在本地合作社中開展推廣養殖,現就試養生產中積累的人工授精經驗進行總結,為推動瓢雞低海拔地區養殖奠定基礎。
1 人工授精的優勢
1.1 提高公雞利用率
烏骨雞自然交配的公母比例為1∶5~1∶7,采用人工授精后可提高至1∶30~1∶40,可以擴大配偶比例,提高單個公雞的利用率[2],這意味著具有某項高遺傳價值的公雞可以用來與更多的母雞交配。生殖性能突出的老年公雞可以利用多代,腿部受傷的可利用公雞仍可用于育種,而在自然交配下,它們的使用壽命有限。此外,自然交配的情況下,由于可能存在的公母雞個體體型差異或疾病等因素,導致配種困難、母雞受傷,而人工授精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1.2 降低飼養成本
采用人工授精,可充分利用具有優良性狀公雞的精液,大大減少種公雞飼養數量,從而降低非生產性飼料消耗,有利于種雞群飼養管理的同時降低養殖生產成本,提高雞場經濟效益。
1.3 保證種蛋受精率
由于瓢雞無尾椎骨、尾棕骨、尾脂腺等的特殊生理結構,公母雞交配時不能充分上翻和暴露肛門和泄殖腔,影響公雞授精[3],所以在自然交配的情況下,種蛋后期的受精率會降低,但開展人工授精可在一定程度解決這個問題,提高種蛋受精率。
1.4 發揮優良公雞優勢
人工授精時挑選的公雞都是發育良好、體態健壯、具有明顯外貌特征的種雞,有利于發揮該公雞品種優勢,而且生產記錄方便準確,有利于育種工作開展。
2 種雞選擇與管理
2.1 種公雞的選擇與管理
1)重視生長發育。根據公雞生產發育情況,至少進行3次種公雞選留。第1次在30~45日齡,挑選健康活潑、發育良好、冠大的公雛,第2次90~100日齡,挑選體重適當,體質健壯,健康無病的公雞,第3次在140~150日齡,在挑選體型外貌的基礎上,要特別注重生長發育性能,應選擇雄性特征明顯、性反射強、精液質量佳的公雞,對于采精量少、精液品質低的予以淘汰。
2)重視飼養管理。種公雞要特別重視飼養管理,育雛育成期應加強墊料管理,避免潮濕發霉滋生球蟲??;育成舍轉入產蛋舍時,可讓公雞提前適應環境減少應激;轉入產蛋舍后,避免飼養在雞舍末端,應盡量選擇中間位置,雞籠大小合適,選擇營養均衡的專用飼料,定時定量飼喂,避免飼喂量過少或過多,公雞消瘦或肥胖都會影響精液的產生。采精人員要經常觀察采食和活動情況,定期稱重,對管理的公雞健康狀況和精液質量做到心中有數,發現異常及時處理。
3)加強營養保證精液質量。育雛育成期,尤其睪丸發育關鍵時期,要增加飼料量保證公雞的正常生產和發育;產蛋配種期,可在飼料中添加維生素和氨基酸,提升精液質量。劉俊磊[4]指出,對挑選合格的種公雞定期添加維生素A、D、E,熟雞蛋,胡蘿卜等均能有效提高種雞受精率。劉梅花[5]指出,有的養殖者在飼料中添加0.5%的精氨酸以增加射精量。
4)保持種公雞更新。公雞出現精神狀態不佳,精液質量不好或者發生疾病后,要及時進行淘汰更新,替換為后備種雞,以免影響受精率。
2.2 種母雞的選擇與管理
要加強雞舍衛生管理和雞群飼養管理,提高雞體體質,增強雞群抵抗力,盡量讓母雞體成熟和性成熟同步[6]。必要時可通過調整籠位、限飼、控光等方式促使小體型迅速增肥,大體型個體生長緩慢,提高母雞體重和性成熟均勻度[4];瓢雞為肉蛋兼用型品種,產蛋率最高只有60%左右,對個體產蛋情況要進行每日記錄,及時淘汰遲遲未開產或產蛋率低的母雞。
3 人工授精技術要點
3.1 授精前的準備工作
1)器具清洗消毒。授精主要使用的器具有采精杯、集精管 、輸精管等,配備高壓滅菌鍋,每次配種完成后應及時將相關器具清洗干凈。若第二天進行人工授精,應在授精前將器具進行高壓滅菌;若間隔時間較長,應在授精前將器具再次清洗干凈后進行高壓滅菌,避免因為輸精器具帶來疾病傳播和交叉感染。
2)人員密切配合。同一雞舍的人工授精人員、日程、時間皆要固定,避免因為更換人員、操作手法、操作時間,引起雞群應激。同時,翻肛人員和輸精人員要有責任心和一定的技巧和經驗,密切配合,節奏一致,避免出現翻肛用力過猛、輸精動作不規范、輸精后推雞入籠等問題,導致受精率下降。
3)公雞調教備用。正式采精之前要對公雞進行調教,使用按摩法進行采精訓練,從背部快速按摩至尾部,建立公雞的排精反射。瓢雞生性膽小,動作要輕柔,調教時剪掉或拔掉泄殖腔周圍多余的羽毛,防止剪破皮膚,為采精工作做好準備。
3.2 采精技術要點
1)公雞采精。采精前需停食3~4 h,避免采精時排泄,污染精液。采精可一人進行,也可兩人進行。一人采精時可將公雞按在地上,借助腿部力量進行保定,或者坐在凳子上將公雞夾在兩腿之間保定;兩人配合采精時,一人抓雞,一人采集精液。抓雞人員應抓住公雞的雙腿拉出籠外,夾在胳膊下快速固定公雞,使得公雞尾部朝向采精人員。采精人員左手滑動按摩公雞背部,滑至尾部時拇指和食指輕輕在泄殖腔上方捏住,以刺激公雞的腰薦部盆神經和腹下交感神經引起性興奮,右手迅速將集精杯朝向泄殖腔接取精液。調教過的公雞8~10 s就開始出現排精反射,因此抓雞和采精時動作要迅速,防止雞糞污染精液,采精后30 min內完成輸精,必要時可進行稀釋。
2)精液質量判定。正常精液為乳白色不透明,混有血液、尿液或者糞便的精液均為異常。公雞精液質量會隨著周齡增長、外界環境變化、疾病發生、睪丸器質性變化等變化。因此種雞場應配置顯微鏡,定期監測精液密度和活力,避免因公雞精液質量問題造成受精率下降。
3)注意事項。禽白血病和雞白痢在我國地方品種雞中感染較為普遍,若條件具備,可采集雛雞胎糞、血清、蛋清和血漿對雞群進行禽白血病和雞白痢篩查,及時淘汰陽性雞只,必要時制定兩白凈化方案,開展凈化。
3.3 輸精技術要點
1)母雞翻肛。將母雞拉至籠門外,右手抓住母雞大腿根部并靠近腹部,這樣在固定母雞的同時產生一定的腹部壓力,左手拇指和食指平行按壓在母雞的泄殖腔上下邊緣,壓力施加于腹部左側,右側為直腸開口,用力錯誤會引起母雞排糞,用力過重會壓破卵泡會造成卵黃型腹膜炎。
2)輸精間隔和時間。為保證種蛋受精率,必須在一定時間間隔內輸入品質優良的精液[4]。間隔時間過短,在增加工作量的同時增加雞群應激反應,因此4 d輸精一次是較為合適的時間間隔,具體輸精時間應在下午三點雞產蛋后進行,每次輸入0.03~0.05 mL精液,首次輸精的母雞應連輸2 d來保證種蛋受精率。
3)注意事項。人工授精是影響受精率高低的重要一環,若操作細節不規范,就會引起受精率降低[4]。工作人員需確保雞舍環境相對穩定,突然的環境噪聲和過大的動作幅度都可能影響雞群穩定,影響采精和輸精效果。輸精時,輸精管前不能有氣泡(空氣會影響精子進入輸精管),平行于輸卵管,輸入1~2 cm,不可過深過淺。新手可用膠頭滴管吸取清水進行練習,熟練掌握膠頭按壓力度,該練習有利于提高輸精人員操作速度和準度,避免因為動作不熟練影響種蛋受精率。輸精管插入不通暢時,可能是角度問題,應立即退出,調整后再次輸精,禁止粗暴輸精,觸碰劃傷輸卵管。種雞輸精時,應1羽母雞更換1次輸精管,預防輸精引起的疾病傳播和交叉感染。為保證輸精效果,提高受精率,輸精過程中遇到精液外溢、精液被糞便污染和輸精后母雞又產蛋的情況,需重新輸精[7]。
4小結
人工授精技術是一項從種雞選擇、飼養管理、公雞調教、母雞翻肛、人工輸精等各個環節都需要嚴格把控的綜合性操作技術,只有操作人員掌握技術要點、密切配合,樹立整體意識和全局觀念,從細節入手,糾正錯誤做法和不良習慣,反復實踐,方能避免瓢雞自然交配受精率低的缺點,在低海拔地區開展人工授精,提高種蛋受精率和孵化率,充分利用優質瓢雞的種質特性,開展推廣養殖,提升養殖戶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黃元鴻.鎮沅瓢雞品種資源介紹與開發[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4(6):135-136.
[2] 孫書靜.烏骨雞的人工授精技術[J].黑龍江動物繁殖,2014,22(5):31-33.
[3] 朱圖壽,謝強明,李才勇,等.瓢雞保護與利用的研究進展[J].中國畜牧獸醫,2011,38(5):250-252.
[4] 劉俊磊.影響種雞受精率因素解析[J].湖北畜牧獸醫,2011(11):16-17.DOI:10.16733/j.cnki.issn1007-273x.2011.11.006.
[5] 劉梅花.種雞人工授精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動物保健,2018,20(2):41-42.
[6] 曹江濤,張美霞,王群義,等.種雞人工授精后不明原因產蛋下降調查分析報告[J].家禽科學,2021(10):42-44.
[7] 陳鑫淼.種雞人工授精操作技術關鍵點[J].今日畜牧獸醫,2019,35(9):43-44.